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最新全球流量Top50出爐,AI應用大洗牌,近半數產品掉隊,歡迎閲讀。
文 | 烏鴉只能説
3 月 13 日,美國知名科技風投公司 a16z 根據最新月訪問量整理的 Top50 AI 應用榜單。恰好去年 9 月 13 日,a16z 也發過類似的榜單。剛好半年過去了,參考這份榜單,我們能夠對 C 端的 AI 應用進行一個系統性的復盤。
通過兩次榜單對比,以及 a16z 最新報告,我們得出以下幾個簡單的結論:
1. 過去半年,AI 應用進行了一輪大洗牌。與去年 9 月的榜單相比,最新的 Top50 AI 應用裏出現了 22 個 " 新面孔 ",也意味着有 22 個 AI 產品掉隊了。
2. 與 ChatGPT、Gemini 類似的通用性 AI 產品出現全面滑坡。根據 a16z 統計口徑,個人助手類產品在最新榜單中僅占 10%,比起半年前占比降低 60%。
3. AI 應用走向垂直性、專業性。根據 a16z 統計口徑,最新月訪問量 Top50 AI 應用榜單裏,内容編輯、内容生產、情感陪伴等 AI 產品占比将近 70%,其中音樂 AI 產品首次上榜。
4. 部分設計簡單、缺乏人性化體驗或者存在 " 硬傷 " 的 AI 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被用户淘汰,比如 Tome、AI-Novel。
情感陪伴類應用興起,AI 賽道走向專業、細分
與去年 9 月榜單相比,AI 應用前三并沒有太大變化。ChatGPT 以每月訪問量 20 億遙遙領先,是排名第二谷歌旗下 Gemini(原 Bard)訪問量的四倍,排在第三位的是 AI 聊天應用產品 Character.ai。
除了前三沒有變化外,2023 年 9 月訪問量前 10 的 AI 應用中,QuillBot、Poe、Perplexity 仍然出現在了此次榜單的前 10 位裏
2023 年 9 月訪問量前 50 的 AI 應用中,共有 28 個應用留在最新的榜單裏。在這些 AI 應用裏,進步最大的當屬 Gamma,其排名在半年内由第 44 名上升到 16 名。
Gamma 是一款主打根據用户指令自動生成 PPT 的藝術類 AI 產品。Gamma 可以根據用户提供的大綱一鍵生成 PPT,既可用作專業的商業匯報,也可以生成趣味性的二次元手繪圖和精美的小眾藝術圖,其廣泛的應用場景和支持系統赢得了廣大用户的青睐。
退步最大的當屬 ChatPDF,在兩次榜單裏,ChatPDF 從第 28 名跌到了第 45 名,下降了 17 名,是未退榜 AI 產品中跌幅最大的一項應用。
作為一款主打 PDF 要點提煉的問答型 AI 產品,ChatPDF 曾經以免費翻譯、總結、提煉 PDF 要點聞名于學術界。具體來説,ChatPDF 可以幫助人們提煉學術文章中的要點,用户可以在問答互動中快速掌握文章大意,極大提升了學術研究、辦公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但是,在 Liner、JanitorAI 等新上榜產品的強勢衝擊下,只針對 PDF 檔案審閲的 ChatPDF 已經失去了半年前的頭部優勢,跌至榜尾。新的工作應用以更強大的 LLM 模型和語義理解能力成為市場的 " 寵兒 "。
從 AI 應用產品類别分布看,與 ChatGPT、Gemini 類似的通用性 AI 產品的風頭大降,相反垂直性、專業性更強的 AI 應用開始崛起。在 a16z 最新的訪問量 Top50 AI 應用榜單裏,内容編輯、内容生產、情感陪伴等 AI 產品占比将近 70%,個人助手類產品在榜單僅占 10%,比起半年前占比降低 60%。
(根據 a16z 分類口徑劃分)
換句話説,比起在 2023 年 AI 強大的人機問答、生成式能力給人帶來的刺激感和新鮮性,人們愈來愈重視 AI 產品的工具趨向和功能導向。其中,搜索類和工作輔助類 AI 應用產品,作為後起之秀開始在 2024 年進入大眾的視野。
從目前看,AI 應用的探索開始呈現兩種不同的思路:
一類是主打情感陪伴,強調虛拟社交、角色創造;另一類是更注重 AI 的工具取向,強調 AI 在會議紀要整理、代碼編寫、藝術創作等工作場合的效率提升,比如 liner、Claude 等產品由于在會議紀要、檔案總結場景上的實用性,受到了廣大用户的青睐。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 2023 年 9 月 AI 應用多為強調文本生成和智能問答的情況,2024 年的 AI 產品主打 " 小而精 ",動漫形象、音樂、文本、圖片、視頻生成應用遍地開花,每一款 APP 都有自己的垂直賽道。
紅榜:22 個新 AI 應用上榜,音樂 AI 產品首次上榜
相比半年前的榜單,共有 22 個新 AI 應用上榜,其中有 9 個 AI 應用屬于會議紀要、文檔總結等工作編輯,9 個產品音視頻、動漫影像生成類 AI 應用,還有 4 個主打情感陪伴、機器人伴侶的 AI 應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新的訪問量前 50 的 AI 應用裏,Liner、JantorAI、Claude 等工作類 AI 應用首次跻身前十,其中排名最高的新進 AI 產品是 Liner,訪問量高居第 4 位,主打 " 不需要編碼的機器學習 " 的 AI 產品 Liner 已經有 1000 萬用户注冊,分布于世界 218 個國家。
一位打了五顆星的用户評論道:" 我曾經可以使用搜索引擎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但現在 Liner 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我不敢想象沒有 Liner 的世界。"
主打情感陪伴的 CrushonAI 是一款面向二次元飯圈的 "AI 伴侶 " 應用,以 NSFW 大火于宅男界。應用内部存在不同聲音、外貌、性格的角色,基于 LLM 定制個性化的聊天模式,用户可以與不同的二次元動漫角色對話聊天,用户可以自定義自己的二次元 " 老婆 ",是廣大漫迷的福音。
Suno 作為一款唯一上榜的音樂類 AI 產品,可以根據用户的需求生成風格匹配的旋律和歌詞,只需要幾個關鍵詞,Suno 就可以生成一段優美動包括歌詞、人聲、伴奏的 demo,Suno 也支持全球各個國家多種語言的音樂生成。
比如,當用户在指令框輸入了 "I feel so lonely and tired(我感到如此孤單疲倦)"。Suno 便自動生成了一段 50s 帶人聲、旋律、歌詞 的 demo。
黑榜:22 個應用落榜,藝術類和工作類產品大洗牌
相比去年 9 月的榜單,最新的 Top50 AI 應用榜單裏,共有 22 個應用落榜,其中退榜 AI 產品 19 個產品屬于藝術生成類和工作類,與與新進榜單的 18 個工作類、藝術生成類 AI 產品數量基本持平。也就是説,藝術類和工作類 AI 產品在過去半年裏經歷了一輪大洗牌。
其中,部分設計簡單、缺乏人性化體驗的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被用户淘汰。比如,去年九月排名第 15 的 Tome,這是一款專做 PPT 編輯潤色的工作類產品,曾經因其快捷的一鍵生成 PPT 能力在 AI 的 PPT 編輯領網域一騎絕塵,不過随着 Gamma 等同類產品的競争、性能優化,Tome 的簡易 PPT 模板和僅支持在線編輯的功能已經無法滿足用户的需求。Tome 也從曾經的 PPT AI 應用霸主逐漸邊緣化,半年内流量流失 4.5M。
同樣受到較大衝擊的還有日本 AI 小説創作產品 AI-Novel,由于 AI-Novel 僅支持日英雙語創作,在同類產品的激烈競争中喪失了優勢地位,距離產品發布時将近 12M 的峰值,流量流失和起伏波動較為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引發輿論争議、或侵犯用户隐私、個人肖像權的 AI 產品如 Pornpen.ai、DeepSwap 均已退出榜單。
其中,DeepSwap 支持小白一鍵編輯處理視頻要素的替換卻因 " 換臉 " 獲得大量熱度的應用,本是一款用于視頻編輯、背景替換、人像處理的工具類 AI 產品,不需要 PR、AE 等視頻剪輯的復雜處理程式,但是,不少編輯處理可能未經允許使用他人肖像,對社會弱勢群體、少數群體和部分政要明星造成了傷害。
在這半年的 AI 應用洗牌中,我們也能看出 AI 產品的趨勢:人們在新的產品需求中愈發看重人性化、趣味性和專業性。
人性化,是指 AI 應用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訓練數據量級愈大其對話邏輯的人性化程度即越強,不少用户使用 AI 產品做情感咨詢、心理治療輔助。
比如,新上榜的 AI 應用 SpicyChat 即是一款面向于二次元飯圈的 AI 產品。在該平台,用户可以創造生成屬于自己的二次元伴侶,與漫圈裏的角色聊天互動,或者自己設定名字、形象、性格,滿足個性化的心理需求。
Yodayo 產品界面
趣味性,強調產品用户界面和功能。比如 Yodaya,一款設計生成高質量動漫形象插圖的藝術類 AI 應用,用户只需要輸入形象特征,Yodayo 就會自動生成匹配的動畫影像。精美的影像、極具趣味性的界面吸引了廣大二次元網友注冊使用。
專業性即 AI 產品如何幫助人類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在新一批榜單中,突出專業性維度的 AI 產品主要有 Liner、JanitorAI、Claude 等。比如,作為數據科學家和開發人員的有力助手,Janitor AI 的專用 API 可以處理機器學習領網域的數據集,極大提升了科研領網域清洗數據集、優化機器學習模型的效率和質量,是一款在學界備受青睐的專業型 AI 產品。
總結
其實盤點下來不難發現,整個生成式 AI 賽道仍處于非常初級的階段,除了 ChatGPT 的地位很難撼動之外,其他各款產品的差距都不是很大,這意味着 AI 應用排名的頻繁變動可能會在相當長時間裏成為一種常态,未來也會有更多類别的 AI 產品進入到大眾視野。
對于非頭部產品來説,在大模型能力沒有明顯突破的情況下,仍然能夠憑借更深的用户需求理解和更好的用户體驗,在用户端占據一席之地。這也符合此前 Perplexity CEO 對于 AI 創業公司要先做產品,後做模型的判斷。
AI 應用的大潮已經到來,未來的故事又将如何演繹?我們會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