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太平洋坦克戰(31):騎兵部隊新玩具——九二式重裝甲車,歡迎閲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燃燒的島群 Author 群主飛龍
本文是"燃燒的島群"第1294篇原創文章,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7210字,配圖43幅,閲讀需要16分鍾,2024年10月6日首發。
本文收錄在"坦克戰史"專輯
接上期()
注:本系列文章在收集整理資料時參考了眾多中外資料,如"緬甸1942"、"緬甸1944"、"洛陽1944"等篇章的坦克戰資料大量參考了徐帆、甄鋭所著《鋼鐵抗戰——中日裝甲兵全史》;"呂宋1945"等篇章參考了王法所著《木諾茲之戰——日軍第6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海陸空天慣性世界》2011年第12期,以及王法所著《困獸之鬥:日軍第7戰車聯隊的覆滅》(原載于《現代兵器》雜志2016年第4期);在中國抗日戰場和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許多坦克戰細節參考了青梅煮酒所著《太平洋戰争》(1-10冊),與中國軍隊裝甲部隊相關的部分内容參考了甄鋭所著《抗日戰争中國軍隊坦克裝甲圖鑑》。以上書籍均為國内正式出版并可在許多平台購買。
在此一并感謝原著作者和許多無法列明的原始資料提供者!
1918年在一戰結束前,因為坦克這種新型兵器的耀眼表現,日本就從盟友英國那邊訂購了Mk.IV雌性坦克,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1920年,日本陸軍又從進口了法國雷諾FT-17坦克和英國的AWA賽犬坦克。這些裝備到貨後,陸軍成立了專門機構用于研究坦克裝備和相關戰術。
圖1. 日本陸軍早期建立戰車部隊時裝備的AWA賽犬坦克
坦克的出現嚴重挑戰了曾經的戰場之花——陸軍的騎兵部隊,日俄戰争期間雙方的騎兵部隊在機關槍等新兵器的助力下,取得了不俗表現,但面對一戰的大規模塹壕戰來説,騎兵的作用大受壓制,汽車和坦克的出現既具備了高度機動性,又擁有裝甲防護和強勁火力,因此早在1920年,日本陸軍就在騎兵部隊中設定了汽車研究班,開始接收法國"雷諾"FT戰車、英國"奧斯汀"裝甲車以及一些超輕型戰車,拉開了陸軍騎兵裝甲機械化改造的序幕。但騎兵部隊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21年受日本軍縮的影響,這些裝甲車隊沒有被正式納入騎兵部隊的編制中,之後根據騎兵科的期望,開始研發騎兵專用裝甲車輛。
圖2. 騎兵部隊改造初期的簡易"雷諾"裝甲汽車
1925年5月1日,在著名的宇垣裁軍案中,日本陸軍裁撤了4個常設師團,同時在福岡久留米設立了"第一戰車隊",在千葉的陸軍步兵學校設立了"步兵學校戰車隊",騎兵部隊則被無情地裁撤了6000匹戰馬。
面對這種形勢,日軍騎兵部隊更加大力推行騎兵的機械化,經過對進口自歐美的裝甲汽車、超輕型坦克的研究和測試,騎兵部隊認為還是卡登-洛伊德超輕型裝甲車最為合适。這是因為當時騎兵部隊的一大作用仍然是保持戰場偵查能力,那麼就需要足夠的越野能力,履帶式裝甲車輛才能滿足,而為了保持足夠的機動性,這種裝甲車又不能過于沉重。
圖3. 日本騎兵部隊,由于在日俄戰争中有不俗的表現,騎兵部隊在陸軍仍然有一定的話語權
圖4. 日軍購入并使用的英制卡登·羅伊德超輕型坦克,在1930年代的歐洲也較為流行,照片中的該車側面繪有海軍旗,可能是日本海軍上海特别陸戰隊戰車隊的裝備
圖5. 英國陸軍裝備的維克斯-卡登-洛伊德Mk.VI型超輕型坦克(早期型)
圖6. 泰國陸軍在閲兵式上展示的一輛卡登-洛伊德超輕型坦克,很可能僅用于展示和表演
1929年,陸軍技術本部在騎兵部隊要求下開始了研制國產履帶式裝甲車輛的工作,1931年2月,陸軍方面聯系石川島汽車制造所(即現在的五十鈴汽車,也是日本最早期的裝甲車的設計制造部門)開始試制,1932年3月原型車制造完工,内部代号"スミダTB型九二式輕戰車"。試制車被送到騎兵部隊進行測試,并根據反饋建議進行了若幹修改,修改後騎兵部隊表示滿意。
但是,對于這種車輛如何命名,騎兵部隊卻有着自己的想法。因為"戰車"這種裝備歸步兵管,因此騎兵部隊堅持稱這種新型履帶式戰車為"裝甲車",由于和騎兵裝備的汽車和裝甲汽車相比,這種裝備堪稱"重型",最終陸軍為其定名為"九二式重裝甲車"。這樣的例子在其他國家也不少見,例如在法國,騎兵的坦克也被稱為"裝甲車(Automitrailleuse)",步兵則稱為"坦克(Char)";在美國騎兵的坦克被稱為"作戰車輛(Combat Car)",而不是"坦克(Tank)"。
九二式重裝甲車全長3.94米,寬1.63米,高1.87米,戰鬥全重3.5噸,為了減輕重量,該車部分采用了焊接技術,并以鉚釘加固。不過也為了減重,該車的裝甲防護只有6毫米。車内共可容納3名乘員,車體前部左邊為駕駛員,右邊為車體機槍手,炮塔内為車長兼機槍手。
九二重裝采用當時常見的發動機後置,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布置,發動機采用美國坦克上裝備的富蘭克林風冷6缸汽油機,功率67馬力,最初發動機從美國進口,後來石川島公司獲得生產許可,直接在日本生產,排氣管布置在發動機艙左側。
懸挂系統進行了多輪修改,初期型采用4對負重輪形成兩個兩樹節,3對托帶輪;中期型(也稱前期型)為6對負重輪形成3個兩樹節,3對托帶輪;後期型為4對負重輪,2對托帶輪;負重輪均為兩兩一組采用鋼板彈簧懸挂,該車最大速度40公裏/小時,機動性遠好于當時主力的八九式中戰車。
圖7. 九二式重裝甲車原型車(初期型),采用兩對兩樹節對稱設計,共4個小型帶橡膠的負重輪,有點類似參考原型卡登-洛伊德超輕型戰車或後來的九五式輕戰車的負重系統
圖8. 九二式重裝甲車(前期型)的三視圖,此處仍使用兩挺6.5毫米機槍的弱火力
圖9. 一輛前期型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側面繪有"愛國6"
圖10. 九二式重裝甲車"愛國4"、"靜岡"号,為是6對小負重輪和3對拖帶輪的前期型
圖11. 九二式重型裝甲車前期生產型,側面可以看到"愛國四(靜岡)"的字樣
圖12. 模型CG:九二式重裝甲車"愛國4(靜岡)"号,注意與上一張歷史照片相比較,這裏變成了采用4對大負重輪和2對拖帶輪,車體攜帶13.2毫米重型機關槍的後期型
圖13. 九二式重裝甲車後期型,采用了大型負重輪
武器裝備上,最初該型車裝備的是兩挺九一式6.5毫米輕機槍,但威力明顯不足,後期型将車體前部機槍更新為1挺13.2毫米機槍,極大地提高了威力,然而又存在射速過慢,備彈也不足的缺點。
不過,九二式重裝甲車最大的問題還是防護不足,另外由于焊接工藝水平不高,甚至發生過在劇烈颠簸情況下焊接部分開裂的報告,再就是懸挂系統也比較原始。
九二重裝于1933年開始量產,至1939年停產時一共生產了167輛,主要裝備對象是騎兵部隊和部分輕裝甲車中隊。另外,該車的制造中手工制作的比例很高,成本卻只有八九式中戰車的三分之一。由于武器不足,也出現了多種混裝武器的車輛,還有改用柴油機的。
伴随着新裝備的投產和列裝,日軍在騎兵部隊中也進行了調整。1931年秋季發生的"九一八"事變的直接後果就是張學良的東北軍退入關内,從此失去根基四處漂泊,而東北老家在關東軍的扶持下建立了以溥儀為傀儡的偽滿洲國。為了讓偽滿也像模像樣,關東軍讓其擁有一定的軍事能力。"九一八"事變時來不及逃離的原東北軍将領,當然就任偽滿騎兵第1旅旅長的馬占山對日本主導的偽滿洲國不滿,便在1932年3月1日以"巡視部隊"的名義從齊齊哈爾的司令部消失,在黑龍江各地展開對日遊擊戰。
1932年4月,關東軍決定讨伐馬占山,将步兵第8、第10師團送往當地,6月,騎兵第1旅團也接到了出擊命令。新裝備九二式重裝甲車剛剛小批量投產,在騎兵總監柳川平助中将的推動下,給騎兵第1旅團臨時拼湊起一個汽車班,裝備九二式重裝甲車7輛(一説僅3輛),自動貨車15台和卡登-洛伊德MK.IV超輕型戰車1輛,此舉被認為是陸軍騎兵部隊機械化的開始。
在"讨伐"作戰中,騎兵部隊對九二式重裝甲車的評價很高。由于連續強行軍,騎馬部隊因疲勞而倒下或掉了馬蹄鐵,但重裝甲車只要做好整備和燃料補給就可以長期行駛。但是,此次"讨伐"沒有發生戰鬥,更沒有找到馬占山,但以此為契機,前線部隊的高度評價推動了九二式重裝甲車的加速配備。
圖14. 九二式重裝甲車前期型,原始裝備包括兩挺6.6毫米九一式輕機槍,其中一挺安裝在車體上,參與了1932年"讨伐"馬占山的作戰
圖15. 伴随一輛八九式中戰車并排行駛的一輛九二重裝,拍攝時間地點不明
圖16. 九二式重裝甲(後期型),車體後部上有一名日軍站着在操作高射機槍,這相當于第3件主要武器
1933年,騎兵第1旅團和第4旅團合并為戰時編成部門——騎兵集團,隸屬于騎兵第1旅團的臨時汽車班也改名為集團裝甲車隊,此時的集團裝甲車隊下轄兩個裝甲車中隊和一個材料廠,共裝備9輛九二式重裝甲車。
1933年2月末,關東軍制定了攻占熱河省會承德的熱河作戰計劃,但熱河省内沒有鐵路網,道路情況也不好,因此汽車的移動、戰鬥被予以重視。為此,特意在日軍步兵第8師團内組成了日軍的第一支汽車化步兵部隊——川原挺進隊,并編入由百武俊吉大尉指揮的臨時派遣第一戰車隊,包括5輛八九式中戰車和2輛九二式重裝甲車(編成第4小隊)。但在通往戰場的道路上,機動性能不佳的八九式中戰車紛紛掉隊,而九二式重裝甲車卻因為較為輕便而維持了較好的機動性。
3月1日至2日,日軍首次實施戰車夜間攻擊(一輛戰車、兩輛裝甲車)。第二天即2日到3日,除了2輛裝甲車(1輛是第17連隊所屬車)外,日軍以轎車和1輛卡車的微弱戰鬥力,追擊撤退中的中方炮兵第101團第1營長達140公裏,以日本方面的2名受傷(百武大尉和1名士兵)為交換造成中方500名的傷亡(日方記錄)。并且,擔任面向最終目标承德的先鋒,于3月4日使之陷落。在這場戰鬥中,九二式重裝甲車的機動性也得到了發揮,追擊距離在3天内為280公裏,是步兵部隊3-4倍的速度。
圖17、18. 1933年2月熱河作戰期間的臨時派遣第一戰車隊,照片中出現了兩輛九二式千代田裝甲汽車和一輛九二式重裝甲車
圖19. 重武裝化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前期型,車體上改用13.2毫米重機槍。裝備步兵第8師團臨時派遣第一戰車隊,參加了1933年3月的熱河戰鬥
1934年3月17日,日軍組成了第一支真正的機械化混成部隊——獨立混成第一旅團。其中戰車隊的第2中隊配備九二式重裝甲車,師團搜索隊的重裝甲車中隊也配備九二重裝,獨立混成第1旅團入關參加了實戰,但日軍評價似乎不高。1936年發生的"二·二六"事件中,九二式重裝甲車與八九式中戰車及海軍的維克斯裝甲汽車一起出動了以威懾叛軍。
圖20. 1936年226事變中的九二式重裝甲車隊,注意車體已經換裝1挺13.2毫米機槍的九二式重裝甲車,與原型車相比明顯可以看到車體武裝厚重了許多
圖21.226事變中的九二式重裝甲車隊
圖22. 估計是226事變中參與平叛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前期型車體),車體側面似乎繪有"愛國28"的字樣
圖23.裝備兩挺機槍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前期型,帶有"愛國11"、"天津"字樣,從車體前方插着的太陽旗判斷可能拍攝于226平叛期間
圖24. 同時插着海軍旗和日章旗的兩輛九二式重裝甲車,前一輛是"愛國第五号",可能拍攝于226事變期間
圖25、26. 226兵變後日本陸軍出動九二式重裝甲車參與平叛時的照片,下面還有類似位置的現代道路街景照片
1934年之後,各甲種師團下屬的騎兵部隊都曾配了一個由7-12輛該型車組成的裝甲車中隊,以增強騎兵部隊的機械化能力。1939年的諾門坎衝突中,日軍的裝甲車中隊在與蘇軍坦克交手時由于防護力低下而戰果不佳。
1936年,日軍在騎兵部隊中增設了速射炮隊和無線通訊隊,并在習志野陸軍騎兵學校開設了裝甲汽車人員的培訓課程,此時的日本機械化騎兵已經開始走向了規模化。
随着日本國產的九五式輕戰車的出現,1937年開始日本騎兵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換裝",騎兵旅團裝甲車隊内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多被九五式輕戰車替換,部隊名字也改為中隊級别的旅團戰車隊。
随着中日戰争的全面的爆發,日本陸軍經費大幅度增加,日本陸軍一年内增設了十六個師團,同時增設的還有師團搜索隊,師團搜索隊的職責就是原來日軍各師團騎兵聯隊和騎兵大隊的職責,1938年增設了七個警備師團中的警備師團搜索隊均是由之前各師團的騎兵聯隊改編而成的。此時期的警備師團搜索隊的編制下轄一個騎馬中隊和一個裝甲車中隊,裝甲車中隊包括五輛九二式重裝甲車和兩個小隊的乘車騎兵,此外還有九四式輕裝甲車代替九二式重裝甲車的裝甲車中隊。
圖27. 伴随日本步兵一起行軍的九四式輕裝甲車,這些履帶式輕裝甲車一般被裝備給獨立的輕裝甲車中隊或者師團搜索隊(由原騎兵聯隊改編),經歷了全面侵華戰争的前兩年後,許多獨立輕裝甲車中隊又陸續被合并提升為新的戰車聯隊
圖28、29. 第15師團步兵團裝甲車隊的九二式重裝甲車隊(後期型),1941年,南京
圖30. 九二式重裝甲車後期型,1942年4月關東軍裝備。後期型的改進包括新的傳動系統、新的觀察孔和視線縫隙,及換用新炮塔機槍——7.7毫米(0.3英寸)九六式機槍
九二式重裝甲車(Jyu Sokosha)規格
尺寸:3.95 x 1.63 x 1.92米(12.95x5.35x6.3英尺)
總重量:3.5噸
武器:13.2毫米(0.52英寸)九二式重機槍1挺
6.6毫米(0.25英寸)九一式機槍1挺
裝甲:6至12毫米(0.24-0.47英寸)
全體乘員:3(指揮官/炮手、駕駛員、船體炮手)
推動力:三菱/石川島6缸直列發動機,45馬力(34千瓦)
速度:40公裏/小時(25英裏/小時)
範圍(公路/越野):200公裏(120英裏)
總產量:167
圖31、32. 九二式重裝甲車"愛國12"、"片倉"号(前期型)
圖33. 模型彩繪:九二式重裝甲車(前期型)
圖34. 模型彩繪:九二式重裝甲車(後期型),這個場景顯然是在侵華戰場上
圖35. CG作品:九二式重裝甲車(後期型)
圖36. 一輛使用前期型車體的九二式重裝甲車
圖37. 兩輛演習中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前期型)
圖38. 可能是戰鬥演習中的一輛九二式重裝甲車
圖39. 影視作品,可能是《南京,南京》中出現的兩輛日軍裝甲車,前面的原型似乎是陸軍九三式裝甲車(海軍九二式裝甲車),後面的原型似乎就是九二式重裝甲車
圖40. 模型作品:九二式重裝甲車(後期型)
圖41. 模型作品:九二重裝後期型,炮塔裝載6.5毫米機槍,車體裝載13毫米重機關槍
圖42. 模型作品:九四式輕裝甲車和九二式重裝甲車,這裏可以看出來九二重裝還是比九四輕裝要高大一些
圖43. 遊戲作品中的九二式重裝甲車(後期型)
- 未完待續,敬請期待!-
"坦克戰史"專輯的其他文章鏈接如下,歡迎延伸閲讀。
- 給本站投稿只需要輸入關鍵詞"投稿" -
- 加入粉絲群,只需輸入關鍵詞"加群"-
如果你覺得本站不錯,歡迎關注、收藏、轉發三連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