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挑戰不可能,揭秘華為折疊屏手機Mate X3暢銷背後原因,歡迎閲讀。
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Canalys 的數據顯示,2023 年 Q1 國内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同比 2022 年同期下滑 13%。而在眾多手機品牌中銷量下滑之時,華為在中國區的出貨量逆勢增長 41%,市場份額攀升至 9.2%,成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唯一獲得大幅增長的品牌。
在剛剛結束的技術溝通會上,華為終端 BG CTO 李小龍表示,今年初發布的折疊屏手機 Mate X3 和 P60 一上市就獲得了消費者的好評,有數據表明,華為 Mate X3 上市後,很快成為國内折疊屏手機銷量排行榜第一,顯然華為的雙旗艦策略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實際上,在如今 " 内卷 " 的手機市場,折疊屏手機賽道迎來了大爆發。根據 CINNO Research 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市場折疊屏手機銷量達 283 萬部,同比大幅增長 144.4%,國内折疊手機銷量已連續 9 個季度同比正增長。其中,2022 年華為折疊手機銷量約 144 萬部,同比增長 132%,市場份額達 51%,居國内折疊機市場銷量第一。
折疊屏手機作為手機行業創新科技的代表成果,也是各家品牌衝擊高端化的殺手锏,發布數量之多,造型各異。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則是唯一一家推出手機折疊形态包含内折,外折,豎折的手機品牌,可以説華為折疊屏憑借最全的產品形态,成熟的技術沉澱以及持續性戰略性的高研發投入,在折疊屏市場擁有着領先者地位。
在本次溝通會上,李小龍從 " 輕薄減重 "、" 沉浸大屏 "、" 靈犀通信 " 幾個方面揭秘了 Mate X3 上的創新科技,這也是 Mate X3 獲得消費者認可的原因。
輕薄減重,作為最重要開發目标
不同于其他家手機品牌将硬體性能提升作為折疊屏手機研發的主要方向,李小龍表示,華為 Mate X3 在研發之初目标就相當明确,要做輕薄大屏,把突破重量和厚度的極限作為開發產品最重要的目标,這也是用户最在意的折疊屏手機的痛點。
而要實現輕薄減重,則需要從設計、材料、工藝上全面突破。
在手機設計階段,都會用到仿真設計。而傳統的仿真設計要花最少十幾個小時,得出結果再來迭代修改,過去傳統的仿真速度慢、精度不夠,仿真出來的結果和實際測試結果不一定能對得上。華為可以做到實時顯示出仿真結果,工程師同步輸入設計方案,幾秒鍾後就能看到這個仿真結果的效果,帶來的好處就是,例如原先設計四條加強筋來提高產品強度,通過仿真設計,設計師可以實時拿掉其中的若幹條加強筋,同時查看應力表現是否有變化,這樣就把多餘的設計拿掉,帶來了減重。
説到整機減薄,最大的阻礙無疑是 Type-C 充電口,而 Mate X3 的充電口做到只有 1.96mm,薄似一元硬币的厚度。這是通過把 Type-C 中的增強結構部件用手機中框來替代,利用中框來增強充電頭連接器的強度,同時需要把制造精度提升一個數量級,對工藝生產提出了更高的挑戰。
而華為對于極致的追求遠不僅如此,他們還希望整機能平衡重量輕、抗跌落、抗彎曲的特性。但對于普通材料,很難同時具備以上三點,比如鋁合金,它的密度很小,鎂合金很輕,但抗屈服力很差。為了兼顧重量輕、抗跌落、抗彎曲三種看似毫無交集的三種特點,華為的研發工程師們從材料入手,在傳統高強鋁合金裏引入顆粒增強鋁基復合工藝,在裏面加了一些微顆粒,首創 " 金剛鋁 " 材質,使其抗壓強度得到大幅提升,同時相比钛合金,密度又能小 38%,屈服強度高 33%,實現了一個不可能的完美性能三角。
有了材料作支撐,工程師們仍不放過任何 0.1 克可以減重的技術點,比如:把屏蔽罩中間換成鋁,銅鋁復合金屬把它壓成新的屏障,實現減重 0.7 克。一點點的積累下來,減少的重量就非常可觀了,這也讓 Mate X3 的重量輕至 239 克,首次實現大折疊比某些直板機旗艦還要輕。
Mate X3 是華為首次加入無線充電模塊的折疊屏手機,以往的無線充電模塊厚度不好控制,會造成機身較厚,這次 Mate X3 上采用了多種方案,比傳統設計減少了 36% 的厚度。Mate X3 還采用了一種高飽和納米晶的新材料,把納米材料的磁導率從 2000 提升到 5000,從而有條件去減薄納米晶的厚度。同時采用超高導熱石墨烯,效能提升了 80%,可以兼顧更薄的厚度和更好的散熱,從而實現薄如紙片的 50W 超級無線快充。
極致手感安心大屏,為折疊體驗保駕護航
要做到超輕薄,同時又要有着純粹的折疊屏體驗。華為又面臨着史無前例的挑戰。
但對于華為來説,似乎有一條鐵則,那就是 " 如果沒有路,那就創造一條路出來 ",首先,華為重新定義了折疊屏手機的開合手感。
折疊機的開合手感設計中鉸鏈是非常重要的因素,鉸鏈需要有摩擦力,磁鐵的吸力,每一個力都要做到精确控制。同時要做人因分析,力值分解,洞察用户最好的開合力曲線是什麼樣的曲線,包括握持的手感和打開的方式。這次 Mate X3 的轉軸采用了全新雙軌直驅單元,讓運動軌迹更精準,高精度的凸輪設計,保證在全生命周期中開合手感都是一致的。
除了開合手感外,用户對于折疊屏手機的内屏可靠性也非常看重,如何打造一款超可靠的大屏,是華為在設計 Mate X3 時的另一個課題。
眾所周知,對于折疊屏的内屏而言,需要保持可折疊的形态,就需要材質上兼顧一定的柔性,而自古強度和柔性就是兩個對立面,如何在保證輕薄的同時,解決這一行業難題,就成為了華為研發工程師的使命和研發動力。華為以 " 非牛頓流體 " 為啓迪,首創 " 抗衝擊非牛頓流體 " 保護膜。可以做到遇強則強,遇柔則柔,遇到高速外來衝擊力時,材料能抵抗外來的衝擊。
但是這種保護膜如果想要應用在螢幕上,首先就要解決不透光、粘性差、易變形等三種天生的缺憾。在做了超過 100 種方案,華為研發人員最終找到了能夠滿足螢幕光學級要求的材料,高透聚硅氧烷材料,使透光率超過 92%,霧度小于 1%;同時創新配方與工藝,首次解決粘結問題;創新聚硅氧烷籠形結構,首次實現分子級的抗蠕變。從用户角度來説,内屏的抗衝擊性提升為用户的純粹折疊體驗提供了保障,從賦能行業角度來説,華為為限制非牛頓流體在產業規模化應用的最後一道阻礙打開了局面。
華為 Mate X3 是首次在超薄大屏折疊上面實現 IPX8 級的抗水,這相比于直板機來説,更難實現。設計上的難點在于防水管控區和禁止區的形狀并不規範,這對設計人員的挑戰巨大。需要做到防水點位的直板機多四倍。任何一個地方點膠或者防水沒有做到位,這個整機就是不合格的產品。
在設計上,華為研發工程師,将機身分為防水管控區和防水禁止區。防水管控區允許水可以進入,但也能流出,裏面的高分子材料和金屬材料也是防水的,不會和水發生反應。而防水禁止區,則是電路部分嚴禁有水進入,在最大化節省成本的同時,實現了防水工程密度的最大化。
靈犀天線:更好的信号和更快的下載速度
更重要的是,華為 Mate X3 也沒有因為輕薄,而放棄在通信技術上的體驗保障,同樣做到了跨越式的通信技術創新。針對折疊态下的信号穩定性,華為 Mate X3 采用了靈犀天線技術,手機在折疊狀态下天線信号比 iPhone 14 Pro Max 提升 2.1dB,這是非常大的提升。華為設計人員通過寄生天線優化設計,把上蓋做了一個獨立的寄生天線,展開時不影響,閉合後不但不影響,還能放大信号。
為了防止用户在使用中,出現 " 死亡之握 " 會把天線握死,Mate X3 采用雙聯設計,無論怎麼握,天線還有另外一條臂可以有信号,保證了信号不衰減。
Mate X3 上還應用了靈犀雙 Wi-Fi 智能加速功能,所有應用都能支持,根據數據包的特性判斷用户需要更短的時延還是更高的下載速率,靈活實現每一個速率包的策略。
例如玩遊戲,需要低延時,對數據量反而不敏感,那麼就通過 2.4GHz 和 5GHz 兩個通道同時走數據,哪邊數據先到,就用先用,保證了低延時。
例如是下載電影,需要高下載速率,那麼就用聚合模式,2.4GHz 和 5GHz 兩個通道各走一半,再在路由器端匯聚成一個完整的數據包,實現帶寬的最大化利用。
通過靈犀雙 Wi-Fi 智能加速,實現了并發模式下時延下降 77%,需要高流量時,下載速率提升 92%,這種黑科技的創新思路,完全是從用户應用場景需求出發,切實解決了用户痛點。
總結:打破不可能,做最懂用户的折疊屏手機
從 Mate X3 以上的諸多創新不難看出,華為的科技創新扎根用户痛點,從設計、材料、工藝等多方面進行突破,一環扣一環的創新匯聚到 Mate X3 身上,使得這款折疊屏手機比直板機還要輕薄。
當然,李小龍也表示,在追求輕薄之外,更好的畫質、更強的續航、更快的充電也是 Mate X3 所要實現的目标,雙向北鬥衞星消息、昆侖玻璃、靈犀通信、華為影像 XMAGE 等都是已經實現了的華為創新黑科技。
從過往的折疊屏發展可以看出,僅僅依靠硬體堆料做不出旗艦,也攀不上高端。而華為的思路與之不同,從研發 Mate X3 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華為從用户角度出發,依托對用户訴求的長遠性和前沿性洞察,憑借對材料研發,技術創新的熱忱與思考,創造對行業、用户、市場真正有價值和意義的產品。這才是我們所熟知的華為,同時這點也正是華為能獲得國内折疊屏手機市場第一的重要原因。(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