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沒苦硬吃”的職場人,到底在感動誰?,歡迎閲讀。
吃得苦中苦,説到底還是焦慮
老一輩的觀念是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而當代年輕人卻清醒地知道 " 只要你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年輕人在網上吐槽父母省下了空調電費卻中暑住進醫院,吐槽長輩在每平米價值過萬的新房裏堆滿破爛。
可是放下手機,回到真實的工作環境後,當代職場人卻幹了更多沒苦硬吃的事 ……
躺不平的我,工作中 " 沒苦硬吃 "@Emliy," 被迫調崗後,我還在努力地自我證明。"
之前在一個很 " 草台班子 " 的公司上班,入職時明明是做文案類工作的,結果試用期還沒過,财務同事休產假去了,老板就讓我臨時頂上她的工作。随後小半年時間,老板天天罵我,卻從來不提另招财務的事。
那段時間我過得昏天黑地,除了每天挨罵,還在自我 PUA,質疑自己為什麼處理不好那些簡單的财務問題。拿着一份錢、打着兩份工,還拼命想向老板證明自己。但在财務同事回來後,老板還是找茬開除了我。
後面好長一段時間我都處在自我否定的狀态,找工作時也提不起一點信心。直至遇到了非常 nice 的領導和團隊,才慢慢找回自信。
現在想一想,當時根本就是 " 沒苦硬吃 "。
我沒有任何财務基礎,也從沒打算做财務,為什麼要在不擅長的領網域自證呢?
@尤米," 強融的同事圈子,沒有任何意義。"
初入職場時,我就像個局外人,始終融不進同事們的圈子。
入職都半個月了,我和同事之間幾乎沒什麼交流。每天,我都看着他們在工位上有説有笑,快下班時熱絡地讨論去哪聚餐。
我坐在一旁,滿心都是窘迫。
後來我想了很多辦法融入大家,比如刻意去參與他們的話題,自費請大家喝下午茶,給過生日的同事準備禮物,主動幫提前回家過年的人完成工作 …… 我做了能想到的各種努力,到頭來還是格格不入,不被接納。
進入第二家公司後,我才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舒适圈。
新公司的同事很合拍,我不用挖空心思去想接下來該説什麼。不管是探讨工作方案,還是分享生活裏的趣事,大家交流起來都很暢快。哪怕工作強度很大,可只要和他們在一起,我就覺得特别放松。
後來我才明白,以前融不進的圈子,根本原因是我們的頻率不一樣。我們的認知水平、感興趣的事物都大相徑庭,就算勉強擠進去,我也收獲不了快樂。
@田旭," 數不清的加班只為提升自己,結果只是自我感動而已。"
2023 年的時候,我忙得幾乎腳不沾地,到頭來升職加薪都沒有我的份兒;去年整個人松弛了很多,工作中反而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收入也上去了。
來説説我的心得——
前年為什麼忙呢?因為我有一個大錯特錯的觀點:技多不壓身。
工作之餘我給自己報了兩個考試,公司裏也主動參加了大大小小的培訓,就是希望多學一點充實自己。為了所謂的 " 提升 ",我犧牲了若幹個周末。結果到了年底,績效打分差點兒墊底。
原來那些看似拼了命的努力,只不過是自我感動而已。
考的證跟工作相關嗎?培訓都有助于我的職業發展嗎?答案是否定的。
就像那句俗語 "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其實吃苦跟成功是不能直接劃等号的。
以終為始,去年我戒掉了很多無效的努力。跟自己關系不大的會,不再摻和了;跟工作不相關的内訓,不再參加了;同事拿下了哪些證,我也不再關注了。
把注意力集中在真正能影響結果的事項上,我不僅輕松了很多,成果反而更好了。
工作中 " 沒苦硬吃 " 的三大表現
職業生涯三十餘年,許多人都在不經意間陷入了一種看似努力、實則低效的 " 沒苦硬吃 " 困境。
這些錯誤的行為模式,會直接影響個人的發展。
1、缺乏策略的埋頭苦幹
在工作任務方面," 沒苦硬吃 " 主要表現為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盲目承接超負荷的任務,不懂得依據自身情況合理拒絕,更不懂得向上匯報尋求幫助。
這種行為看似拼命,實際往往是費力不讨好。即便你已經身心俱疲,公司層面關注的仍然是項目進度和完成質量。
另一個極端是堅持用低效的方法工作,不願意花精力嘗試新方法和新工具。
比如在 AI 廣泛應用的當下,很多人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中,仍然堅持用過去的笨辦法。長此以往,那些跟不上技術發展步伐的職場人,極有可能被熟練掌握新工具的同事所取代。
2、過度經營的人際關系
工作中的人際關系固然重要,但很多人卻本末倒置,在關系的經營上過度消耗自己。
把同事完全等同于朋友,就是一種典型的 " 沒苦硬吃 " 表現。當你将同事與朋友的概念混淆,就會不自覺地想要全力融入團隊,費盡心思去維持和諧。
比如你本可以堅持自己的立場,卻擔心破壞 " 朋友 " 之間的和氣,最終選擇了默默隐忍,放棄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比如你明明對辦公室政治毫無興趣,可僅僅為了融入所謂的 " 圈子 ",硬着頭皮參與其中,反倒成了權力鬥争的犧牲者。
少浪費精力經營同事關系,往往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壓力。
3、盲目跟風的自我提升
積極努力地自我提升,表面上看似乎并無不妥,實際上很容易變成不易察覺的 " 沒苦硬吃 " 。
不少人對木桶原理深信不疑,秉持着自身不應該存在任何短板的觀念,投入大量精力和金錢,試圖全方位地提升自己。
殊不知,自我提升也要考慮考慮 " 性價比 "。
當我們踏入職場後,首先要成為擁有某一項突出優勢的 T 型人才,然後才是圍繞自己的職業方向,有針對性地延伸和提升相關技能。
一味地追求高學歷或者盲目地迷信各類證書,往往會變成無效的努力,投入大量時間成本,卻無法為個人職業發展帶來實質性的助力。
吃得苦中苦,説到底還是焦慮
崇尚及時行樂的我們,為什麼會在職場上 " 沒苦硬吃 " 呢?
説到底,是一群内核還不夠強硬的打工人,一邊渴望着世俗意義的成功,另一邊又因為自身能力和經驗尚且不足,間歇性迷茫與焦慮——
不确定哪條賽道适合自己,于是在摸索中盲目嘗試,各種苦頭都嘗了一遍;
不清楚自身承受力的邊界,所有任務照單全收,超負荷工作累得精疲力竭;
不知道還有更高效的模式,工作方法因循守舊,忙到最後才發現事倍功半;
沒勇氣捍衞自身利益,忍氣吞聲面對職場霸凌,任由負面情緒壓垮了自己;
太急切地開展向上社交,于是在人際上過度鑽營,荒廢本職工作得不償失;
不明确什麼才是自身核心競争力,所以在考證和培訓中白白耗費時間精力;
不具備果斷的決策能力,所以在一次次機遇面前猶豫不決,最終錯失良機 ……
這些沒苦硬吃的行為,無疑是你職業發展中的彎路,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説,恰恰也是你上進心強的證明。
多數人在自我實現的路途中,都難以避免這樣一段彎路。但即便走過這樣的彎路,也不必過分懊惱。
因為正是這些 " 沒苦硬吃 " 的過往,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也讓我們對職場規則有了更深刻的認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獵聘 "(ID:liepinwang),作者:婉君,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