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能否接住潑天流量?開過小米汽車的人這麼説,歡迎閲讀。
文|徐蔡钰
編輯|李勤
電車性能好、加速快早已不是新鮮現象,但小米 SU7 的一腳地板油,仍然收獲了一批又一批試駕用户的驚呼聲。一位下定用户在試駕後果斷鎖單,他表示:" 外觀是不可否認的漂亮,開起來像一輛沒有頓挫感的寶馬 "。
然而,小米在全國僅有 59 家門店,且試駕幾乎都需要提前 1-2 天預約。由于缺乏足夠的實車體驗,許多用户只能依據參數對比,來判斷 SU7 的產品表現。
同時,SU7 的真實續航、用件用料是否合理也引發大量讨論,随着試駕人數增多、首批交付開啓,產品口碑能否與熱度匹配,也将決定小米 SU7 的命運——成為熱度與口碑雙赢的常青樹,還是流量泡沫下的昙花一現?
36 氪汽車交流大量不同背景的試駕用户及首批車主,帶來小米 SU7 最真實的產品體驗。
小米 SU7
外觀:SU7 的首要吸引力
試駕開啓後,SU7 的出現總是伴随着路人的回眸與旁車探出的手機鏡頭,致敬經典的外觀造型賺足回頭率。
小米 SU7 好看的根源之一是車身比例。與配備龐大發動機的燃油車不同,純電車型前蓋内的大型零部件并不多,從特斯拉開始,縮短車頭長度讓位給車内空間便成為流行做法。
所以部分純電車型,雖然車長達到 C 級規格,但車頭到車門前緣長度過短,加上較高的車頭高度,整體圓潤敦實,氣質比較憨厚。SU7 顯然更符合用户心裏的 " 跑車形象 ":低趴的車頭、修長的前蓋,兩側肌肉線條、流暢的溜背弧線。
這一切首先得益于小米對外觀的重視,SU7 外觀并未完全向功能讓路。其次,更長的前蓋長度壓縮了車内空間,小米需要更精準合理的架構設計與體積更小的電機,來保證車内乘坐與儲物空間。當然,從真實反饋的後排乘坐體驗可以看出,用户勢必要為顏值付出些許空間代價。
在更有意願購車的用户群體裏,好看與否已經不是話題,該選哪個顏色才是問題。
曝光度較高的海灣藍回頭率最高,免費可選的雅灰與橄榄綠也出現在不少用户的配置清單中,霞光紫對女性用户的誘惑力,不亞于保時捷 Taycan 的冰莓粉。
新一輪的顏值讨論已經來到少見的寒武岩灰與金屬黑色,深色外觀有助于弱化車尾設計的復雜感,幫助 SU7 博得更多人群的喜愛。
當一部新車的外形媲美百萬豪車時,用户自然會以同樣高的标準來衡量内飾。
在 36 氪汽車的交流中,一部分用户表示内飾運動感十足:氛圍像寶馬、駕駛座有保時捷風格。
但另外也有用户認為内飾塑料感太強、缺乏豪華感、诟病真皮需要選配、按鍵阻尼不夠高級等等。SU7 的内飾設計,顯然不及自帶光環的外觀。
操控:更适合中國消費者
定位運動轎跑的 SU7,逃不過操控這道考題。
一位小米門店銷售告訴 36 氪汽車,絕大部分客户都很期待零百加速的體驗," 我今天聽了不下 15 次提速帶來的驚呼聲 "。舒适模式下零百加速 7-8 秒、運動 + 模式下可達 3 秒級的小米 SU7,滿足了用户對電車性能的想象。
但底盤帶來的操控上,小米 SU7 得到的評價不一。
一位自稱平常極少開車的女士表示,此前體驗的電車多數易暈車,但小米 SU7 意外地不錯。只要不猛踩電門、急踩刹車,車輛行駛的平穩性都很好。将動能回收模式調至最低的情況下,駕駛體驗更是形似燃油車。輕松舒适的駕駛體驗也促成了這筆訂單。
另外一批家有 BBA 車型,前來體驗小米 SU7 的用户則表示,能感受到小米在底盤調教的用心,低速起步與駕駛時,與豪華燃油車有相似度,踏板跟腳度不錯,但深踩踏板後便呈現電車屬性,反應迅速且靈敏。
" 城市通勤的話,質感可以了,動力夠,開起來舒服沒壓力。普通人日常不下賽道,不需要那麼強的操控感 ",一名林肯車主在試駕小米 SU7 後如此反饋。
然而,對于更專業的駕駛愛好者與底盤工程師而言,小米 SU7 仍然需要繼續打磨。
36 氪汽車交流的多位人士均給出相似的評價:中低配動力輸出的延遲較慢,頂配的加速延遲控制,在國產電車内屬第一梯隊,但與特斯拉 Model 3 高性能版相比仍有差距;
轉向指向靈敏,但還沒到精準。并且,對于一款擁有 673 匹馬力且提速迅猛的車型而言,轉向與踏板的調教都比較輕柔,低速行駛影響不大,但速度到達 80km/h 甚至更高後,駕駛難度會相應增加,制動信心也有所不足。
" 城市道路上看,底盤風格偏硬,離柔韌還是有些差距。當然,與同風格的特斯拉相比,小米動能回收的拖拽力度更小、濾震效果更好,更适合中國消費者的習慣。" 一位底盤工程師在試駕後作出這樣的評價。
互動:模拟聲浪被點名
對于試駕用户而言,能夠體驗到的互動細節并不多,模拟聲浪得到許多用户點名。
一位燃油置換 SU7 的用户告訴 36 氪汽車,自己不舍得換燃油車的原因就是喜歡轟鳴聲," 特斯拉也挺好,但是聲音太安靜了,SU7 的模拟聲浪,讓我堅定了要提車的決心 "。
然而,有保時捷 taycan 車主試駕 SU7 後則表示,兩車聲浪有所差距。
一方面體現在聲音來源,SU7 聽感來自于兩側音響處,taycan 則更像前機蓋下方,聲源上保時捷更加逼真。另一方面則是聲音本身,SU7 的聲浪有點發動機的 " 嗡嗡 " 感,"taycan 沒有刻意在貼内燃機,更像電機運轉的聲音 "。
在人機互動上,擁有更多用户經驗的小米顯然更得心應手。
" 界面操作絲滑、語音無延遲是小米的基本功了,我印象深刻的則有兩個點,只有主駕語音可以調節後視鏡等部件,以及語音互動後小愛同學給的反饋 ",這位試駕用户表示,不同位置語音分開識别的技術不算新奇,但在功能性上作區分,便是小米的用心。
另外,小愛同學在人機互動上,更具情感屬性," 讓小愛同學調節車控,調節完後會有不同的回應,也會告知調節了多少,能進行的對話也比其他幾款車型更多 "。
由于銷售對車機及車控的不熟悉,相當一部分用户的互動體驗都淺嘗辄止。但可以發現的共同點是,小米 SU7 最終打動用户的并不是界面切換的流暢,而是小米對用車需求的洞察以及情感支持。
當然,小米 SU7 的車機初嘗試仍有改進空間。不少用户反饋,雖然語音很好用,但小米車機操作學習成本并不小,小部分常用的車控操作隐藏在多級菜單内,整體設計上更像是手機系統,而非開車時能簡潔易操作的車機。
即便是對互動早已熟稔的小米,初入汽車領網域,也有不少功課要學。
智能與生态:淺嘗辄止,但值得期待
智能駕駛也是大批用户的購買理由之一,不過,全國門店試駕車均未開放道路智駕體驗。
一位體驗了小米 SU7 停車場記憶泊車的用户告訴 36 氪,在駛入停車場下坡彎道後,踩住刹車踏板,即可進入記憶泊車模式," 能避讓來車,有行人也不會急刹,能順利找到車位,并且實現一把泊入,全程流暢且舒适 "。
在道路智駕領網域,小米的配置及開放速度已經初步捕獲用户。
" 高速 NOA 提車就能用,城市 NOA8 月全國開通,小米對自己有信心,所以我對小米有信心 ",一位非米粉用户表示,智駕是自己購買小米的重要原因。此前技術發布會上的機械車位泊車視頻令其印象深刻,并相信小米能進入智駕第一梯隊。
在小米獨有的人車家生态互動領網域,試駕用户體驗甚少。不過,一位 4 月 4 日提車的創始版用户告訴 36 氪," 就像用手機導航一樣絲滑,微信聊天裏的地址、大眾點評的店鋪,只要手機能操作的,都能一鍵絲滑發送到車裏 "。而家中擁有 30 餘項米家設備的他,正在嘗試 SU7 帶來的更多可能。
當然,所有的用車體驗、購車理由都可以抛諸腦後。36 氪汽車交流了一位盲定盲鎖單 Pro 版的用户," 雷軍造車的标準一定要比同價位高,才能站得住腳。并且關注度如此高,一旦有問題,輿論都會将小米淹死 ",她對小米充滿了信任。
而在試駕後,其表示雖然空間與駕駛體驗确實不算最優,但外觀靓麗、續航實在、舒适度不錯,SU7 将會是她最願意駕駛的車輛之一。能讓 " 無腦衝 " 用户滿意,未嘗不是一種階段性勝利呢?
在以家庭為主要消費部門的市場上,小米選擇以轎跑車型首發,這注定了 SU7 不會是一輛工具車,它必須好看、好開、好用、好玩,才能獲取更大的銷量。
在純電市場主攻 SUV 的市場下,小米的獨特性已然大于產品力,而從真實體驗來看,小米的產品完成度也并不低。雖然相較價位更高的豪車還有不少提升空間,但對小米瞄準的消費群體來説,SU7 确實有站得住的理由讓他們買單。
這難免令人唏噓,新造車行業至今已近 10 年,雷軍造車可以説姗姗來遲,但依然能以洗刷行業之勢完成首秀。除了小米沉澱 10 餘年的科技品牌力,雷軍做的似乎更多是回到汽車產業本身的邏輯:造一輛好看、好開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