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董明珠,困在偏見裏,歡迎閲讀。
在商業的舞台上,董明珠一直是一位備受矚目的人物。她以 " 鐵娘子 " 的形象帶領格力電器在市場中披荊斬棘,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然而,近日她在格力股東大會上抛出的 " 絕不用海歸派 "、" 海歸派裏有間諜 " 的言論,卻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社會各界引發了軒然大波。
4 月 22 日下午 3 點半,格力電器珠海的碳化硅芯片工廠迎來了公司 2025 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大會将審議董事會換屆選舉議案,以及 2024 年中期利潤分配預案。會議過程中,年滿七旬的 " 商界鐵娘子 " 用略帶沙啞卻铿锵的聲線向與會人員表示:" 絕不用海歸派,裏面藏着不少間諜。" 這個場景恍惚令人穿越時空,在全球化浪潮衝刷世界幾十載的今天," 間諜 " 這個帶着冷戰鐵鏽味的詞匯,竟成為千億級上市公司掌門人的決策邏輯。
當今世界,全球化已深入每一個角落,各國之間的人才交流與合作如火如荼,海歸人才作為連接國内外先進知識、技術和理念的重要橋梁,本應是企業發展中備受珍視的寶貴财富。
大量海歸懷揣着海外所學的前沿專業知識、創新思維以及國際化的視野回到國内,為各行各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推動着我國科技、經濟、文化等諸多領網域大步邁向世界舞台中央。從互聯網巨頭的技術研發團隊,到金融領網域的專業分析人士,再到醫療行業的科研專家,海歸們都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然而,董明珠卻斷言 " 絕不用海歸派 ",這無疑是對常識的公然漠視。
董明珠僅憑一己之見,便将整個海歸群體拒之門外,仿佛海歸們個個都是 " 危險分子 ",她的這種片面且極端的觀點,是現代文明社會中吹響的一股逆全球化的 " 怪風 ",與當下人才多元化、包容性的主流價值觀格格不入,也暴露了她對當今商業世界運行邏輯的狹隘理解,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那位曾帶領中國制造征服全球空調市場的女強人,正在親手用偏見築起封閉的堡壘并将自己困于其中。
将海外留學歸國工作與間諜活動等同,如同把外科手術刀看作兇器般荒謬。這種言論的毒性并不在于其是否符合法律要件,而在于它以誅心的方式給數萬海外求學者貼上了原罪标籤。當世界頂級實驗室裏的中國研究員正在解碼基因組、當硅谷大廠裏的華裔工程師在優化算法模型、當歐美頂尖學府向中國學生開放最尖端研究之時,格力掌舵人卻将知識共享的河流視作陰謀滲透的管道。
2001 年格力在巴西建設了中國空調企業第一個海外生產基地,幾年後格力巴基斯坦和越南生產基地破土動工,2011 年格力美國分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落地……格力在海外的攻城略地,正是得益于那些精通國際規則的 " 海歸派 " 幫助格力繞過貿易壁壘;2016 年格力收購珠海銀隆轉型新能源產業時,關鍵技術的突破同樣有海外科研背景人才的貢獻。
如今,當格力需要向智慧裝備、精密模具等高端制造突圍時,決策者卻要将這支生力軍隔絕在外——這種自相矛盾的本質何其荒謬癫狂。
站在股東大會演講台上的董明珠,她的投影正在偶像型企業家光環下漸漸支離斑駁。當觀眾席裏的年輕人聽見 " 間諜派 " 的指控時低頭沉默,這不是職場禮儀的彰顯,而是思想棱角被磨平的前兆。當公司 OA 系統裏 " 董事長指示 " 成為高頻詞時,格力研究院那些曾在海外學成歸來研究流體力學、調試算法的工程師們,他們眼中跳動的理性火焰是否會逐漸黯淡?
如果将海歸間諜論的奇談視為孤立事件,那是對當下格力發展困局的嚴重誤判。
細數近年軌迹:從 " 格力手機開機畫面必須是我 " 的強硬命令,到将線下專賣店轉型為 " 董明珠健康家 " 的匪夷所思,再到此次股東大會對現代人才體系的徹底否定,這條權力運行曲線清晰展示出:格力集團的戰略決策系統正在不可逆轉地異變為個人意志的獨白劇場。
這種個人意志與商業邏輯的割裂,在 2021 年 " 雙十一 " 期間達到戲劇化高潮。當全網電商集體狂歡時,格力突然發布公告稱 " 董事長親自主抓 " 的直播銷售額突破 500 億。這一畸高數字裏,究竟有多少是經銷商被迫完成的指标轉移,有多少是渠道庫存的數字化變裝?在空調行業銷售增速放緩的產業周期裏,這種數字遊戲不過是一件 " 皇帝的新衣 "。
在珠江口的輪渡汽笛聲中,我們或許應該重讀格力的企業使命—— " 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這個充滿開放氣質的願景裏," 世界 " 不是需要防範的假想敵,而是值得尊敬的競技場。真正的商業智慧應當如嶺南先賢容闳當年推動幼童留美時的胸懷:既要讓子弟出洋學技藝,更要以自信姿态參與全球對話。
穿透 " 口無遮攔 " 這一個案向縱深看去,其實更值得警惕的,是企業家精神在個人崇拜中的退化。
這種個人崇拜曾有具象的體現:王自如曾在與董明珠共同參與的電視節目中表示,他每天哪怕什麼都不做,就看她怎麼開會,聽她講什麼,做什麼,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兒;格力電器員工在格力 2024 全球夢想盛典中唱道:" 我媽就是董明珠…… "
在談及 " 是否會退休 " 的話題時,董明珠曾表示:" 可以不退啊,沒問題,但是我必須要慢慢把人培養,這個梯隊一定要培養出來,你終是要完成這個使命的。" 董明珠還提到有人希望她退休,退了對手就少了一個。" 退不退是我格力的自己主宰的問題,跟你外部有啥關系,你那麼關心幹什麼呢?" 董明珠還曾堅定地表示:" 我所有的股民都不會讓我退,想讓我退的人不是股民,更不是我的員工。"
吉姆 · 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中總結的偉大企業基因——保存核心,刺激進步——在如今的格力正呈現出鏡像扭曲。核心技術停滞之時,對企業家個人形象的包裝卻愈發濃墨重彩,格力展廳裏循環播放的董明珠演講視頻,已成為新員工需要背誦的企業 " 語錄 "。這種個人 IP 與企業深度捆綁的模式短期内固然能提振市場信心,但其暗藏的危機實則會使企業逐漸失去自我更新的能力。
今天的格力似乎正陷入雙重困境,既難以突破增長天花板,又在意識形态化與個人崇拜的管理迷宮中越陷越深。那些從專賣店撤下的空調樣機,那些被塞進養生壺的促銷大禮包,那些消失在人才名單裏的海外背景工程師——它們共同構成的困局之網,遠比市場占有率下滑更致命。
此刻的格力需要的不是更精致的領導宣傳片,而是一面能照見真實自我的鏡子。不能把 " 堅持自主培養人才 " 變成拒絕開放的遮羞布,更不能把 " 家國情懷 " 異化為排外主義的外衣。畢竟,在全球化分工深入肌理的今天,任何試圖靠建造思維柏林牆來保持純度的嘗試,其結果都只會如同沙灘上的城堡——既擋不住潮水的衝刷,更擋不住孩童的好奇目光。
企業家精神最珍貴的品質本應是直面真實的勇氣,任正非在回答芯片之困時的清醒,曹德旺談及美國工廠時的坦誠,雷軍宣布造車時對 " 最後一次創業 " 的坦然,這些瞬間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企業家始終保持着對企業真實處境的敬畏,而非一意孤行的口嗨。
當企業變成純粹個人意志的投射時,其結局注定是永遠原地旋轉無法向前。
此刻關心格力未來發展的,不僅是那位叱咤格力系統三十五載的女強人,還有每個在格力產業園裏為生計奔波的普通員工,每個在深交所盯着格力股價的投資者,每個在逆全球化浪潮裏尋找方向的中國人。
他們希望看到格力擁有一位清醒、冷靜、寬容、智慧的掌舵人,他們希望看到這家曾承載着中國民族工業興盛冀望的制造業明星早日邁向現代公司治理之路。
當董明珠一句 " 絕不用海歸派,裏面藏着不少間諜。" 響徹股東大會時,不知格力第一大股東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先生——這位著名的海歸派投資家會作何感想,也不知格力所宣稱其掌握的核心科技中,是否包括董小姐的這張嘴。(本文首發于钛媒體 APP,作者|馬金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