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開學不久,為了快速提高娃成績我搞了台黑科技,然後...”,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剛開學沒多久,就聽朋友説,給娃搞了台據説可以快速提升成績的黑科技。
我很好奇,提升成績不是世界難題嗎,連北京上海的學習困難專家門診都解決不了,還快速提升成績 ......
問了才知道,這台黑科技全名叫【腦機接口頭環】。
它的運作邏輯是:
檢測專注力 ~ 追蹤并 21 天提升專注力 ~ 從而提高孩子學習成績。
拆開後長這樣:
盒子裏除了一個黑色頭環,還有板像藥丸的「固态水凝膠電極」和一根數據線,一包酒精布和一塊小棉布。
説是頭環有指定 App,配對後就會對使用者的「專注力」進行檢測,App 根據頭環監測數據,能測試出「忘我」、「一般」、「走神」三種狀态。
平時玩 App 上配套的遊戲,就可以提升專注力,比如 " 種樹 ":
▲ 圖源:網絡
朋友説,遊戲的時候,娃專注力真的提升到最高值,甚至出現了 " 忘我 " 狀态!
我心想,這 ...... 手機遊戲不也能做到麼
總之,咱算是得出了個結論,只要家長雞娃焦慮不停歇," 教育 " 在商家眼裏就依然是個好賽道。
得出結論後,就想從腦科學的角度跟大家夥聊聊 " 專注力真相 ",希望幫家長們避開智商税,同時提供一些真正行之有效的改善方法。
#1
專注力的匮乏
本質上是安全感的匮乏
孩子與孩子之間,專注力的确存在不同。
我們直觀就能感受到,有的孩子專注力就是更好,不論看書還是完成作業,都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态,效率自然高很多。
而有的孩子,注意力就特别難集中,安安靜靜看一小會書對他們來説都很痛苦,做作業就更是東摸摸西弄弄,主打就是個難以入定。
除開生理病症的因素(比如多動症,閲讀障礙症等),區别究竟來源于哪裏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回到專注力的起源。
2 個月内的嬰兒,專注力只能維持一兩分鍾,甚至幾秒。
什麼情況下,嬰兒可以專注呢,就是母親專注凝視嬰兒,撫摸嬰兒的時候,母親的愛,讓嬰兒得以體驗到專注鏈接。
随着嬰兒逐漸長大,嬰兒透過跟母親的親密鏈接,體驗到的專注力,才會逐漸延展到其他事物上,比如專注玩玩具,聽音樂,或是觀察某個事物。
所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常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正在專心玩玩具的小寶貝,一扭頭發現爸爸媽媽不見了,這時候,不論玩具多麼吸引人,他也無法再專心繼續,而是會大聲呼喚媽媽。
孩子必須确認父母是穩定存在的,才能專注于自身的發展,這就是心理學上的 " 客體穩定性 "。
當孩子一遍一遍确認了父母的客體穩定性,就可以内化到心裏,心裏住着穩定的愛,才能擁有專注于自身的基本能力,将專注力投入到事務中去。
穩定存在,不只指肉體,更包括精神上的存在。
這就意味着,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孩子專注力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要做到大量陪伴,而且是付諸精神能量,專注的陪伴,而不是邊玩手機的敷衍式陪伴。
#2
專注力得以發展的條件
是有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
還有些孩子雖然擁有了 " 客體穩定性 ",但專注力依然不太好。
這些孩子的專注力,是在發展過程中被破壞掉的。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心理與腦科學教授 Chen Yu 做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幼兒專注時長與陪伴大人專注表現的關系。
實驗運用眼動追蹤技術,就是給幼兒和父母戴上眼球追蹤器,來分析專注力。
結果發現,當家長努力過頭,拼命向孩子表現自我,或者不斷指導孩子怎麼更好地玩玩具時,孩子專注力遭到了極大破壞。
因為在心理學上,專注是一種持續的認知活動。
而人的注意力分配又是有「限額」的,突然的打斷,将直接影響到一個孩子專注的保持能力。
這意味着,如果我們希望孩子專注力得到很好的發展,陪伴方式就需要盡量從 " 家長主導型 " 轉變為 " 孩子主導型 "。
孩子主導是什麼意思呢?
很簡單,就是讓孩子自主探索,家長主要負責觀察和引導。
看到這兒,估計大家心裏都有了答案:
專注力不是培養出來的,是保護出來的。
#3
專注力可以後期改善嗎
那有家長就會問了,如果我的孩子已經專注力不太好了,有沒有改變的可能性呢?
靠文章前面的黑科技改變,説實話我不太信,有同學要覺得有依據,也可以在留言區給千媽科普下。
我還是比較相信神經學家的實驗結果。
哥倫比亞大學和 Hawn 基金會聚集了一批神經科學家、行為心理學家、教育家做實驗,發現大腦裏面的 RAS(網狀激活系統)模塊跟專注力緊密相關。
而 RAS 模塊,是可以像我們平常做運動鍛煉肌肉一樣,通過練習來加強的。
怎麼練呢?給大家分享兩個比較實操的練習方法,供參考。
創設單任務場景
卡尼曼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是行為能力分析專家,他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人的注意資源是有限的。
打個比方,孩子的大腦就像手機,注意資源就像内存,需要完成的各種任務就是手機裏的 APP。
如果開了很多 APP,手機就會卡,會變慢,甚至當機。
同樣,孩子大腦同時關注的任務過多,注意力資源就會不夠用。
想想我們大人也是,假設你正在趕項目,老板突然催你交一份報告,同事問你昨天的表有沒有看,孩子班主任發消息讓你下午去一趟……你肯定也會抓狂。
所以,想幫孩子提高專注力,就要多創設單任務場景。
一段時間内只做一件事。(最好準備一個計時器,讓孩子清晰地感受到時間)
比如,千尋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做時間安排,基本都是整片的,幾點到幾點單純閲讀,之後再是單純的桌遊時間……
任務前的運動程式
不論單任務場景練習,還是進行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比如作業),之前家長都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 " 運動程式 "。
這裏説的 " 運動程式 ",不是在家随意地跳,而是讓孩子鍛煉小肌肉,做有助于感統能力的運動。
這可能讓一些家長看不懂了:
孩子注意力不好,不是更應該嚴格督促他學嗎?跟小肌肉練習有啥關系?
其實,專注力是知覺統合能力的一種,它與身體感統能力有很大關系。兒科醫生認為,一些有助于感統能力的運動是非常好的專注力鋪墊。
比如拍籃球、打羽毛球,這兩種運動大家相對熟悉。
還有兩個有意思的運動,也可以了解下:
小滑板
它不是青少年玩的那種滑板,是适合低齡孩子的玩具。
孩子趴在上面,張開四肢,可以提高平衡感和知覺統合能力,很多早教中心都在用,這種器材很簡單,網上就能買到,不過建議家長陪孩子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從有坡道的草坪滑下來,速度太快滑板容易脱離身體。
疊杯
疊杯屬于手部極限運動,不僅可以訓練手眼腦協調能力,還能通過刺激大腦提升注意力。
它也是國際認可的競技項目,讓孩子在提高專注力的同時,從挑戰中享受樂趣,我有個朋友小孩,很小就玩疊杯,已經參加好幾場賽事,還是蠻厲害的。
千尋四歲左右我開始陪她玩這個遊戲,有時會用計時器比賽,氛圍更緊張,對提高她注意力很有幫助。
有趣的是,我們參加幼升小考試那會,也遇到過這個題,看來很多學校也會通過這樣的練習來判斷孩子專注力水平。
EASTWEST
一直以來我都特别知道專注力對孩子的重要性,但對孩子來説,單純的説教不僅無濟于事,還會引發抵觸和逆反心。
你越是耳提面命叮囑他集中注意力,他越是集中不了注意力。
最好的辦法,可能還是家長自己要理性,先從科學的角度,客觀了解到底是什麼在影響孩子專注力,再有的放矢地陪他做練習。
當然,我分享的這些也不見得全面,畢竟專注力是個很宏大的命題,每個人的認知又都是有局限的,但如果文章裏某個點,可以觸動你進行更多思考和探尋,我想它就是有意義的。
最後,送大家一句話:
抵抗焦慮,靠的是獨立思考能力,不是啥黑科技 ~
文章封面 & 配圖:封面來源于丁香醫生,配圖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