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重看《西遊記》:原來孫悟空的好,“少兒不宜”,歡迎閲讀。
中國人果然會在不同年齡重復愛上孫悟空。
最近,孫悟空的一句台詞在網上瘋傳。
對話出自"降伏玉兔精"一集,天竺公主被玉兔精變化成自己的模樣後霸占了生活,因此傷心欲絕,想要投湖自盡。
路過的孫悟空及時阻止了她,但他卻沒有像很多人站幹岸,以旁觀者的角度大言不慚地責怪:"你想想你的父母你的家人,你都沒有盡孝,怎麼能自殺呢?"
而是站在公主的角度,關切地問道:"姑娘,你一定是受了很大的委屈。"
除了語言上的共情,更難得的是,在公主自殺的緊要關頭,猴哥還想着自己的樣子會吓到她,特意先變成了一個和藹可親的老婆婆。
霹靂手段、菩薩心腸,説的就是我們猴哥了。
小時候,只知大聖揮舞金箍棒的本領高強,長大後才發現大師兄虎皮裙下的柔軟。
但關于這只靈猴的故事,其實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去發掘。
記得以前看《西遊記》,哪會想到什麼隐藏劇情,只是取經路上八十一難的驚險刺激,就足夠我們整天趴在電視前了。
而這段時期,我們對猴哥的喜愛,大概就因為他才是取經團隊的骨幹。
劇中猴哥兩次被趕走,先是一個小小的黃袍妖就能抓了唐僧去,第二次又鬧出了真假美猴王事件,最後都是靠孫悟空回來後來解決的。
這也説明,取經路上沒了其他人,最多只是團隊内部的相處出現問題,但沒了大師兄,直接整個團隊都沒了。
而咱們猴哥對團隊的貢獻還不止于保護作用,更多的是情緒價值。
作為徒弟,他除了保護師傅的責任,還有作為孩子對父母的愛意。
師傅為他縫虎皮裙時扎了手,他連忙捧過手吹吹。
外出找尋救活人參果樹的仙方前,還威懾鎮元子要好生照顧自己師傅:"你要好生待承,三茶六飯不可欠缺,若是餓瘦了些,老孫可不饒你。"
而即便被冤枉趕出了取經團隊,也不忘囑咐師弟們要用心保護師父。
更感人的是,就算離開了,當八戒因為師父有難找到他時,他脱口就是一句"身在水簾洞,心随取經僧"。
這些細節無一不展現孫悟空對唐僧的關心與愛護,而當唐僧看到鎮元子要将孫悟空扔進油鍋時,雖然知道孫悟空本領高強不足為懼,但還是擔心得淚流滿面,可見這份感情是雙向奔赴。
此外,在取經路上看似是唐僧教導孫悟空,其實有時候也是孫悟空勸導唐僧。
唐僧憂愁前路艱苦,孫悟空安慰道:"師傅,只要一片赤誠,靈山就在你腳下。"
到了靈山,有船夫撐着無底的小舟來接師徒五人,唐僧害怕,悟空指引説:"師父,你沒聽見,無底的船兒,好普渡眾生啊。"
好不容易取得真經後,結果算來還有一難,因此師徒四人掉落雲端,經書沾水,師傅憂心經書不全,孫悟空寬慰道:"天地本不全,經文殘缺也應有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為也。"
這些話,無一不體現了孫悟空的大智慧。
而作為師兄,猴哥跟師弟的關系也十分好嗑。
與豬八戒自然是相愛相殺,兩個人關系好時,就是"好哥哥""賢弟",而吵了架時,就是"該死的弼馬温""呆子"。
可到了關鍵時候,他們一定會護着彼此。
唐僧念緊箍咒傷到了孫悟空,八戒在一邊抱怨。
而八戒因為不平玉帝對鳳仙郡的對待嘟囔了幾句,結果被玉帝翻舊賬,斥責要"罪加一等"。
八戒聽到後一句話都不敢説,悟空這邊立馬回怼玉帝:"我説,你别扯舊賬!"
而沙僧和白龍馬雖然不如八戒跟孫悟空親近,但沙僧出圈的一句"大師兄説的對啊",以及白龍馬在唐僧遇難後勸告八戒去找尋孫悟空,也足見這二位師弟對師兄的敬仰。
可以説,無論是在哪個集體中,如果能孫悟空這樣一個帶頭人,一定會輕松快樂許多。
小時候每次看到孫悟空揮舞着金箍棒,騰雲駕霧,追風逐電,電視機前的我們眼睛都放着光。
試問,有誰不喜歡這樣一個肆意妄為,上能大鬧天宮,下能搗毀地府,打得寰宇地覆天也翻的人物呢?
但長大後才明白,原來齊天大聖在成為齊天大聖之前也受過很多委屈。
説起來我們猴哥也是個苦出身。
石頭一聲巨響,石猴閃亮登場,看起來很神奇吧,可就像玉帝説的:"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
此時的猴哥,完全是一個野猴子,無名無姓,無親無友,無能無為,根本無人在意。
但他卻有着他猴沒有的聰明機智、勇敢堅定、吃苦耐勞。
千百年來,花果山上瀑布常流,沒有一個猴敢跳入其中。
是他縱身一躍,才在那水簾洞中發現了一個"洞天福地"。
從此成為猴王,領着群猴過上了自由的生活。
而按一般劇情發展下去,如此快活一生也挺好。
但一天一個老猴的突然離世,讓悟空擔心自己和猴子猴孫也會步其後塵,于是便有了尋求長生之術的想法。
因此,他毅然抛棄了作為猴王"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的快活日子,選擇撐着竹筏遠渡重洋尋師學藝。
那一年,他還不會筋鬥雲,只能漂泊在茫茫大海上,彷徨在攘攘人世中。
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小猴子一路風寒露宿,歷盡千辛萬苦不説,還因為不懂人事,只能學習着人類的生活方式,卻不斷被圍觀、嫌棄和恐吓。
因為沒人教過他穿衣服、吃飯、拿筷子,就只能自己見樣學樣,哪怕學會了還是因為一張猴臉被村民圍觀嘲笑喊做妖怪。
而哪怕遭受了這麼多委屈,等他終于見到菩提祖師後,還是沒忘記自己的學藝目标,即,求得長生。
菩提告訴他,這些本領學起來都很辛苦,但悟空卻迎難而上,回説:"再苦再難我也要學呀。"
在過去,我們只看到了美猴王矯健的身姿和一身的本領,卻不知道他在學藝之初受過多少苦難。
随着他的本事變大,終于被天庭盯上。
但即便能力過人,底層出身的孫悟空依舊被高高在上的神仙看不起,稱呼他為野猴,甚至連正眼都不給他。
而玉帝看似和善的招安,最後給的職位也只是最底層的弼馬温,就算後來哄着給了個"齊天大聖"的名号,卻根本不給他最基礎的員工福利。
知道自己被嘲弄後的孫悟空最終反下天去,又被追兵刀砍雷劈,放在煉丹爐裏七七四九天,最終還被佛祖反手一個大招,壓在五指山下足足五百年。
而當唐僧前來解救他後,他以為可以憑本事踏踏實實護送師傅求取真經,卻又屢次被罵,只要一點不合唐僧心意就被罵"頑徒",還被多次趕出取經隊伍。
但即便如此,他依舊積極樂觀,護送師傅,最終取得真經。
從無名石猴到齊天大聖,再到鬥戰勝佛。
一手臭牌打成這個地步,還能不忘初心,也就我們猴哥了。
我們總説孫悟空是更适合中國寶寶的超級英雄,但大多都是説本領高強,而有一句對英雄的解釋或許可以讓這個維度更深一層。
羅曼羅蘭曾説,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而當我們品讀孫悟空時,會發現他也是如此。
即便一路受過那麼多委屈,遭過那麼多患難,但大聖依舊聰明清醒,善良通透,對世間萬物都充滿愛意。
正如文章開頭,他挽救輕生的公主,在很多情節中,都有他愛人的體現。
路過火焰山,他會拿出自己不多的食物,分給村民吃。
聽到這主人家遭了災荒,就把自己的吃食讓給小孩。
路過車遲國時,看到當地被迫害的和尚,就送給每人一根毫毛,讓他們關鍵時候大喊"齊天大聖",自己必會出現救助他們。
特别是鳳仙郡一回,充分體現了我們猴哥關心貧苦百姓的古道熱腸。
因為鳳仙郡郡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得罪了玉帝,結果被玉帝懲罰,導致當地連年幹旱,五谷絕盡,民不聊生。
這本與猴哥無關,但他就是看不慣不平之事,特意跑到玉帝那裏講理,最終為當地要來了雨水。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只猴子的人情世故也堪稱頂級。
他會教導冒冒失失的八戒:"見了小的要叫姑娘,見了老的要叫奶奶。"
本來着急師傅被妖怪抓走,但看到菩薩還未梳妝後,還主動表示可以等菩薩化好妝後再出門。
為了保全被妖怪抓走的金聖娘娘名節,特意讓國王在大庭廣眾之下被娘娘的霞衣刺痛後才向眾人解釋,娘娘因為這件霞衣,所以妖怪一直無法近身。
而且這種"善良",并非是進入社會後被"規訓"的結果。
即便在不懂人事的時候,他也會主動幫婦人撿菜,送樵夫衣服,可見其本性純良。
而除了愛世界,其實更讓我觸動的是猴哥也愛自己。
他是個"普信猴",從來不會被别人PUA。
在被招去天庭後,作為下界妖猴的他面對滿殿神仙沒有一絲怯懦,反而氣勢上還占了上風。
而在取經路上被説長得醜,他也沒有絲毫自卑。
高老莊莊主説他是"雷公嘴和尚",不相信他能捉妖,孫悟空聽完後立馬反駁:"我幫你捉妖,你管我相貌幹什麼?"
甚至,這還導致他有點"虛榮",經常吹噓自己"齊天大聖"的名号和"大鬧天宮"的過往,遇見有人不知,還會生氣。
但孫悟空也并非不明事理,他知道誰是為自己好,因此即便有時被管制,他也心甘情願。
其實除了真假美猴王和三打白骨精這兩次被逐,在唐僧剛從五行山救出孫悟空後,二人也鬧出過矛盾。
師徒夜宿的農舍遭到了三名強盜的打劫,悟空一怒之下打死匪徒,結果被唐僧抱怨他殺生,孫悟空則反擊道"反正惡人不除,就會禍害好人",但還是無法説服唐僧,因此賭氣離開。
在路過東海時,孫悟空想着去龍王那裏讨杯酒喝,結果看到了一幅圯橋三進履的畫。
龍王説這幅畫講的是漢朝的黃石公坐在圯橋上,故意三次将鞋扔到橋下叫張良去撿,而張良也始終都勤謹非常,撿完鞋跪捧為黃石公穿上,因此黃石公對他十分贊許,就送了張良一本《太公兵法》,使其擁有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本領。
龍王勸告孫悟空説,"大聖,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啊。"
聽完之後,孫悟空沉思半晌,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唐僧身邊。
小時侯愛孫悟空,愛他七十二般變化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裏的本領高強。
長大後愛孫悟空,愛他大鬧天宮嫉惡如仇不畏強權的敢為敢幹。
如今愛孫悟空,愛他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憐貧顧弱悲憫眾生的温柔純良。
可以説,中國人最向往崇尚的品格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如此一靈猴兒,難怪能被中國人從小到大,百年千年地喜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