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淘盡英雄未見終章,智能新能源鏖戰,歡迎閲讀。
智能化、電動化、全球化三浪疊加,中國汽車產業站上新十字路口。車企不再單講炫技,更開始講安全、講出路。有人出局,有人重生,在加速洗牌的當下,那些曾經跌倒的人,也構成了中國汽車奔跑路上的集體記憶
文|李皙寅
編輯 | 施智梁
壹
" 造一輛中國人自己的豪華轎車,曾經讓多少英雄盡折腰," 朱華榮直言,光是長安汽車就曾在這一努力上,三上兩下,畢竟 " 燃油車時代,消費者憑什麼買一輛長安牌的 BBA 呢?"
敢于説過去的失敗,是種勇氣。給他底氣的是,今天的現實,當他以阿維塔董事長,華為引望公司副董事長回顧往事的時候,長安、華為、寧德合作的阿維塔已經推出了新一款的汽車。
造一輛中國自己的豪華車的夢想,早就逐漸照進了現實。從車價來看,比亞迪的仰望、華為的尊界,都一再打破國產量產車售價的歷史記錄。
靠的是什麼,是大量新技術的投放,是逐漸做出的口碑,再往深一層來看,是中國擁有整條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產業鏈帶來的技術優勢,更是消費者對于國產品牌的信任。
建立這一切并不容易,而打破它卻可能一瞬之間。因此,維系這一成果尤為重要。
貳
今年春天,一場事故備受關注。很快,圍繞 " 自動駕駛是萬能的嗎?"" 新能源汽車還安全嗎?" 成為全民讨論的重點。
車展很熱鬧。新聞發布會還沒開始,熱門展台的人裏三層外三層,有媒體、有投資人,也有同行。攝 / 李皙寅
這不,車展還沒開始,沃爾沃和奔馳,這些老牌豪車企業不約而同説起了 " 安全是最大的豪華 "。從企業誕生伊始,講到近日企業文化,反復強調自己對于乘員安全的看重。
事實上,安全從不是奢侈的附加,而是汽車工業不可逾越的底線。
這不,動力電池的國标更新了,從電動汽車燃燒前必須有 5 分鍾以上預警,變成了在碰撞測試條件下,不得起火、爆炸,标準從嚴;有關主管部門召集企業開會,公開發文,要求不得濫用 " 自動駕駛 " 概念,不得故意營銷誤導消費者,由此產生的責任,由企業負責人承擔。
受此影響,一些車企的高管,在臨近上場的前夕再度修改了演講詞,将 " 自動駕駛 " 換成 " 輔助駕駛 ",并在展示幻燈片上,加了一行行的小字,大意是駕駛員才是開車的第一責任人。
不過,雖然語言變得規範,但有些企業 " 玩票 " 的心态依舊。在封閉測試路段蒙眼開車,乃至在公開場合提及測試團隊曾經在路上開車分神,以此對外展示自家的輔助駕駛水平。坦率地説,這樣的做法依然有誤導消費者的風險,這種擦邊球的抖機靈一點都不可取。
叁
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作為新三樣的代表,成為中國出海的關鍵,乃至讓更多海外消費者認識中國制造的最佳載體。
如果單純以所謂逆差,來看待中國汽車出口,那麼眼光就太窄了。
一方面,中國工廠已經成為眾多全球車企最優秀的工廠,產品又好又劃算,寶馬持續增大在華投資,不斷擴大生產,產品已經賣向全球。上汽通用的工廠生產出來的汽車也銷往包括北美在内的各地市場,佐證着中國智造的口碑。
其二,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為全球車企的健身房。得益于國内產業鏈的完善,產業政策的前瞻,以及消費者的勇于嘗鮮,中國成為全球智能電動汽車的策源地。所以,能看到雷克薩斯開始在中國生產電動汽車,豐田開始培養首席工程師,充分為中國市場授權、放權。
雷克薩斯準備在上海獨資建廠。攝 / 施智梁
汽車,大概是最體現出全球產業協同的工業品了。幾萬個零部件,從上到下串聯起成百上千家企業,如果再算上看不見的知識產權,幾乎串聯起了全球。
如今這一點受到了挑戰,美國掀起了關税戰,汽車供應鏈被迫再度思考在地化生產。就像零跑創始人朱江明所説,物美價優的中國車行銷海外,有助于讓全球消費者嘗鮮,關税戰受損的就是當地百姓。
關税戰來了,出海還做嗎?答案是肯定的,極氪科技集團 CEO 安聰慧的答案是,為不确定性做好各種準備方案,借力吉利集團的全球化基礎,借勢海外布局。上汽通用總經理盧曉透露,向美國市場出口部分别克昂科威車型,公司正與美方保持密切溝通,美方團隊已在中國境内多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不,中國與歐盟之間圍繞新能源汽車貿易的談判正在進行,有轉好的趨向。
肆
有些人希望邊界分明,用關税試圖閉門造車;有的人則希望不再設限,彼此互惠互利。
如今,恰恰也是汽車業 " 邊界 " 最模糊的時刻,——飛行汽車、低軌衞星、具身智能,這些概念都和汽車搭上了邊。
馬路上看不到的車。一些有歷史感的品牌會把自己的經典車型,以飽觀眾眼福。攝 / 李皙寅
傳統泾渭分明的整車廠和零部件企業之間,也不分你我,整車廠開始強調自研關鍵技術,零部件企業開始自我上下遊整合,和直接造車只差一步之遙。整個行業的馬太效應是如此顯著,強勢的車廠和零部件企業,有了遠超過往的話語權,一切以技術、市場為話事的關鍵。
這不,越來越多的零部件企業,開始占據了更大的展台;甚至在車展日首日,和整車廠一起辦發布會、溝通會,足見自信。他們在嘗試從幕後走到前台。
那麼未來呢?汽車的產業鏈又會是什麼模樣呢?
伍
當宇樹科技的機器人在春晚轉手帕、扭秧歌,具身智能成為最大熱詞,零跑成立了預研團隊、均勝電子已經開始供應零部件。" 汽車機器人 " 這一原本讓人覺得拗口的詞,如今卻成為媒體和資本眼中的香饽饽,備受關注。
然而,最早以此為定位的汽車品牌極越,卻已經在風波過後泯于眾人,徒留談資。
這并非孤例。每屆車展,展台圖如同風向标,映照着行業的起伏與沉浮:誰在擴張,誰在收縮,誰來了,誰不見了。
回望過去十年,跨界造車的玩家們,也歷經了大浪淘沙。
就像那句諺語一樣,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則各有原因。同樣,那些曾經努力的車企,大多也值得尊敬。畢竟,它們曾經一起把中國造車的路闖得更寬廣,也為業内培育了大量人才。
陸
上海車展如今已經辦了 21 屆,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業盛典。在這背後,是換道超車後,中國在引領汽車發展的新的時代。
在過去 40 年裏,上海車展與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同頻共振,見證了中國汽車工業的成長壯大。中國已經連續 16 年位居全球汽車產銷第一,連續 10 年位居新能源汽車產銷第一。
這催生了更激烈的競争,但也打破了所有的陳柯,讓世界變得更精彩。對于汽車人來説,這是最好的時代。
上海車展吸引全球目光。攝 / 陳亮
同樣,提前看到未來,才能早做布局。
開年之初,我們寫下了《2025 中國汽車業的八大懸念》,涉及涉及 " 燃油車會淘汰嗎?出海還是好生意嗎?價格戰還會打多久?大浪淘沙誰會幸存?智能駕駛足夠靠譜了嗎?飛行汽車、機器人,汽車的邊界在哪?" 等諸多議題。
如今可見,無論是設定的議題,還是給出的結論,仍會是車展乃至更長的未來,最需要關注的話題。讓讀者知道值得他們知道的事兒,這也是我們的追求和價值。
自今日起,财經汽車推出車展期間的系列報道,将業内最重要的事兒呈現于你,敬請關注。
温馨提示
為積極應對車展期間出行高峰,上海市 " 出行即服務 "(MaaS)平台 " 随申行 " 上線了 " 上海車展交通服務專區 "。
專區内整合了高鐵、飛機、地鐵、自駕等不同交通方式抵達展館的出行攻略。以乘地鐵前往現場為例,點擊【地鐵攻略】,就能自動跳轉地鐵觀展攻略頁面,提供地鐵線路各個出站口信息及視頻指引,用户可據此尋找最近的展會入口。
針對返程," 随申行 " 推出了 " 展會直通車 ",線路采用定制化眾籌模式,用户可根據自身時間需求進行班次選擇,滿足成線條件後即可開通。4 條展會直通車由國家會展中心 P6 停車場始發 " 點到點 " 直達莘莊、人民廣場、五角場、安亭軌交站點。
此外,專區内還有離場免費班車線路查詢,用户可在展館南 / 北廣場指定地點搭乘免費班車前往附近公共交通站點。
責編 | 張生婷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