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cos委托:一種新型的“孤獨經濟”悄然出現,歡迎閲讀。
Cos 委托,這種小眾服務,正越來越常見地成為一些年輕女性為浪漫付費的新形式:她們聘請專業的 Coser,以現實的姿态扮演 " 二次元 " 虛拟世界中的完美戀人,展開一次次精心設計的 " 角色扮演約會 "。
這種新型服務似乎為她們提供了短暫逃離現實的慰藉,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了當代 " 孤獨經濟 " 中最獨特的縮影:年輕人一邊渴望真實的陪伴與親密,一邊又選擇安全、可控的 " 虛拟 " 替代品。這種 " 租來的浪漫 " 暴露了她們的内心渴求,也提出了一個問題:當親密和陪伴可以像商品一樣精準定制、明碼标價時,我們究竟是在靠近親密,還是在逃離它?
一、當完美的 " 二次元男友 ",降臨 " 三次元 "
24 歲的林安(化名)曾無數次幻想,如果她的完美的 " 二次元男友 ",國產戀愛遊戲《世界之外》中的男性角色易遇,能夠降臨到她的現實生活中的話,她會與他甜蜜邂逅、羞澀牽手,甚至穿上婚紗,成為最幸福的新娘。
當她真的在 " 三次元 " 中,不僅置身于反復流轉的《世界之外》主題曲旋律之中,而且親眼看着那位身着修身白色西裝、有着微卷的柔暖栗色短發、灰色眼眸的完美 " 二次元男友 ",深情地只注視着她一個人,為她緊張地跳了二十遍舞,最後單膝跪地,舉起戒指盒,聲音微顫地説 " 嫁給我,好嗎?" 時,她感覺自己的一切幻想都成為了現實,毫無抵抗地 " 淪陷 " 了。
但像求婚這種強烈的情感場景,僅是 Cos 委托服務中的眾多經典橋段之一。
像林安這樣願意付出金錢來 " 與喜歡的二次元角色見面 " 的年輕女孩子們,催生出了 Cos 委托服務這樣連接了 " 二次元 " 和 " 三次元 " 的獨特消費現象。
"Cos 委托 " ——也稱 " 角色扮演約會 "。在這種模式裏,委托人(幾乎都是女性)向 Coser(多為女性,反串男性角色)付費,請其扮演自己鍾愛的虛構人物陪同約會。昔日只在動畫遊戲迷中流行的 Cosplay(角色扮演),如今演變成一種高度定制的情感服務:Coser 将委托人的 " 二次元男友 " 帶入 " 三次元 ",讓幻想與現實交織。
橙橙(化名)是一位資深 Coser。幾年前,她被妹妹 " 安利 " 了國產乙遊《光與夜之戀》,陪妹妹玩耍時出于興趣,Cosplay 成了遊戲裏的男性角色。那時還沒有所謂的 Cos 委托。幾年後橙橙留學回國,發現身邊玩乙遊的朋友越來越多,Cos 委托也随之發展起來。在她外出 Cosplay 時,有女孩子主動問她出不出委托,這成為她接單的契機。
林安這樣的委托者在圈内被稱作 " 單主 ",橙橙這樣負責扮演其心儀角色的 Coser 被叫作 " 委托老師 "。" 委托老師 " 以 " 二次元 " 角色形象出現叫做 " 上皮 ",還原角色個性叫做 " 上角色皮 ",模仿男友角色叫 " 上男友皮 "……" 單主 " 們通過社交平台或熟人介紹,聯系這些 Coser,每小時支付幾百元(頂尖 Coser 日入甚至上千元)," 委托老師 " 便會全程以角色身份陪伴:十指相扣漫步、共餐合影,甚至輕柔擁抱或俏皮點鼻——一切都按 " 單主 " 指定的劇本來。
去年暑假,在朋友的邀請下,大學生桃子(化名)開始兼職成為一名 " 委托老師 "。約她的雇主大多是玩戀愛遊戲《戀與深空》的女孩子,要求通常相似:希望她 " 上皮 "、有男友感、主動營造戀愛氛圍。委托期間,桃子需要為單主們營造仿佛置身言情小説的 " 約會 " 體驗:在擁擠的地方摟住女孩們的肩膀,為女孩們圈出一個安全區;逛街時她為對方拎包,進入室内時為對方開門,用餐前給對方拉開椅子。
" 給單主營造戀愛的體驗,這就是我的工作。" 桃子説。
在典型的 Cos 委托中,一切細節都會事先談妥,以維系幻夢:" 單主 " 會在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平台上,搜尋 " 神似 " 角色、最符合自己心意的 " 委托老師 ";" 委托老師 " 也會盡力 " 營業 ",在這些平台上發布詳盡的 " 接單卡 ",説明自己可還原的角色、委托價格與定妝照。一旦兩者匹配成功," 單主 " 就會和 " 委托老師 " 進行透徹的協商:需要扮演哪個角色、開展何種情境、偏好哪些小細節。許多 " 委托老師 " 會讓客户提前填寫問卷,了解其喜好與期待,以便在約會中精準復制角色的言談舉止。
一張在社交平台瘋傳的長圖梳理了 "Cos 委托 " 行業要點:" 委托老師 " 一絲不苟地穿上 " 單主 " 喜愛的男角色的全套裝束(甚至帶上符合角色人設的道具或禮物),收費陪伴 " 單主 " 完成幻想約會。" 單主 " 指定的親密互動包括牽手、擁抱、臉頰貼臉頰(常戴口罩),送花、" 壁咚 "、分享甜點乃至驚喜求婚都是 "Cos 委托 " 體驗中的經典橋段。
" 單主們主要是玩乙遊的小姑娘。她們一般是大學生,也有工作後的年輕女性。" 橙橙説,有一些只是想找和她拍點好看的照片,也有人選擇在情人節、生日等特殊日子假扮 " 約會 "。女孩們往往指定 " 雨天共傘 "" 拍立得留影 " 或復刻乙遊裏的經典告白橋段——每一個微小動作都經過精心編排,只為讓虛拟男友的體貼在現實中成真——她們希望她們喜歡的角色,能以男友的身份,真實地走到她們身邊。
二、在 " 孤獨經濟 " 中購買親密
是什麼促使年輕女性通過 Cos 委托的形式,來租借浪漫?
表面看,Cos 委托源于中國日益壯大的 " 二次元 " 經濟:千禧世代與 Z 世代伴着動漫與遊戲長大,早已對虛拟戀人傾心。乙女向的戀愛遊戲——如《戀與制作人》《光與夜之戀》——培養了無數女玩家甘願為貼心帥氣的男角色氪金的習慣。以《戀與制作人》為例,2017 年上線後不久,日活躍用户便突破 200 萬,玩家單月在内購上投入超過兩億元人民币。這些巨大的商業成功説明:年輕女性願意為完美的 " 二次元男友 " 付出喜愛、時間乃至可觀的金錢。
把虛拟戀情從螢幕拉進現實,順理成章成為商業鏈條延展的下一步需求—— Cos 委托正是對這一缺口的商業回應。
但剝離到最後,Cos 委托提供的最核心商品,是陪伴和親密。
在心理學家看來,這種消費折射出當代年輕人更深層的情感需求。北京積水潭醫院心理行為醫學科主任李小鈞認為,Cos 委托流行背後隐藏着年輕人復雜的心理動因:" 他們可能借此補償現實中的孤獨感、情感缺失或人際交往中的壓力;也可能是用理想化的角色扮演,替代現實中難以實現的親密關系;甚至純粹是為了暫時逃避學業或職場的重壓,在二次元與三次元交錯的‘平行世界’中獲得短暫的喘息空間。"
22 歲的裴伊(化名)是熱門乙遊《戀與深空》的忠實玩家。去年暑假,她獨自在國外留學返家休假,由于最要好的朋友正在忙于考駕照,她無聊之下只好頻繁與陌生人拼單玩密室逃脱,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次偶然機會,她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一位顏值極高的 Coser,瞬間產生興趣,并主動提出了委托邀約。
" 最初我确實是懷着跟喜歡的角色‘約會’的心情,見到面時心跳加速,非常期待和緊張。後來互動多了,反而感覺更像朋友出去玩,挺自在的。" 裴伊坦言," 當然,Coser 畢竟不是現實生活裏的朋友,不可能随意放飛自我、互相開玩笑或‘耍賤’ …… 如果可以自由選擇,我還是更願意和真正的朋友一起出去。"
Cos 委托是中國日益壯大的 " 孤獨經濟 " 的一部分。與許多國家一樣,中國正迎來年輕單身人口激增:據民政部發布的《2018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國内未婚成年人超過 2 億,其中 7700 多萬人獨居。結婚率下行、初婚年齡推遲,在大城市裏,職業壓力與個人理想讓許多人延後嚴肅關系的計劃。陪伴與親密的需求卻依舊強烈,并催生出所謂的 " 孤獨經濟 ":針對獨身者的商品與服務日漸繁盛——從迷你 KTV 一人唱、單人卡位餐廳,到深夜語音陪聊,商家深谙 " 孤獨可變現 " 之道。一項調查顯示,57.7% 的年輕受訪者承認會為緩解寂寞而消費。
數量龐大的年輕女性也得以方便地 " 購買 " 一段 " 戀愛體驗 ":從累計下載已超 20 億的 AI 陪伴 APP、市場規模已超十億元人民币的乙女手遊到虛拟偶像,已經壯大的女性情感消費市場給對待感情小心翼翼、害怕受傷的她們提供了那些看似 " 安全且可控的連接 " 的選擇。這些體驗可以随時開啓、随時終止,沒有任何凌亂的後續。Cos 委托的 " 單主 " 得以按需享受 " 情感服務 " 的甜蜜:被傾聽、被贊美、牽手合照——既無被拒絕的恐懼,也不必在第二天繼續情感投入。
它是社會學家齊格蒙特 · 鮑曼認為現代人所沉迷的那種 " 液态愛情 " 的典型症候:現代人 " 渴求連結,卻害怕被羁束 ",偏好随取随棄的關系形式。Cos 約會正合此脈——事前排期、事後歸零,雙方默認不越劇本之外。" 單主 " 得以沉溺于一天的親密之中,然後毫無負擔地回歸日常。它安全、易消化,是 " 按量計價的愛情 "。
這份 " 按量計價的愛情 " 的收費标準各異,取決于角色人氣、Coser 外貌、地理位置以及社交媒體上的粉絲數。橙橙每小時收費 60 元,至少四小時起步;桃子則按日收費,8 小時定價 260 元,此外還需額外支付化妝師 130 元。一些客户為了體驗一次完美的 " 約會 ",支出遠高于普通聚餐或旅行。
裴伊對這個行業的價格體系了如指掌:" 上海、北京這樣的城市通常比其他地方貴,顏值高、身高超過 170 厘米的 Coser,每天報價至少 500 元;如果她在社交媒體擁有上萬粉絲,一天收費能輕松達到四位數。當然,不同客户偏好不同,有人看重顏值,有人則在意互動時的真實感。" 總體而言,這種交易對外貌要求很高," 如果對方的顏值低于預期,客户的體驗通常會大打折扣。"
但委托費本身遠非全部開銷,客户通常還需承擔 Coser 的交通、食宿甚至 " 陪聊 " 費用。今年 3 月," 單主 " 羅靜(化名)為了一場電影般的約會,提前一個月付費陪聊培養感情,加上禮物、異地接待、餐飲出行,以及包場影院等費用,僅一天便花費逾 1.5 萬元。22 歲的裴伊單投入更為驚人:在不到一年時間内,她預約了 60 多次 Cos 委托,僅角色扮演費就高達 20 萬元,加上差旅和娛樂等費用,總開支逼近 50 萬元。
這種 " 付費使虛拟戀人從螢幕中走出來 " 的消費方式,已悄然演變成一片龐大的灰色市場。盡管不乏真實情感投入,但這種交易也埋藏着深刻的心理、法律及安全隐患,令原本浪漫的幻想随時可能破碎。
三、在幻夢和現實交界處破裂
在經歷了 " 二次元男友 " 求婚的強烈情感體驗之後,林安向 " 委托老師 "" 買斷 " 了這個角色,這意味着一對一的專門 " 服務 "。
林安很快意識到,Cos 委托并不僅僅是一場 " 遊戲 "。
她原本只打算約一次的委托,持續了 4 次,支出從一開始預想的七八千元,變成六萬元,費用涵蓋了角色扮演費、旅費和各種支出。直到林安意識到自己寄托于 " 委托老師 " 上的感情越發沉重,模糊了 " 二次元 " 角色與 " 三次元 " 真人之間的邊界,才下定決心終止委托。
當親密關系被 " 商品化 " 後,即使只是短暫的虛幻服務,彼此的邊界也必須格外明确。" 單主 " 和 " 委托老師 " 們小心翼翼地拿捏虛構情感與真實感受的分寸,既讓對方感受到真摯的情感流動,又得防範對方過于沉溺超過邊界,對自己造成傷害。作為資深 " 單主 ",裴伊一直謹慎地選擇和 " 委托老師 " 在公共場所見面,堅決避免同宿、深夜單獨相處等可能引發危險的情境。作為 " 委托老師 " 的桃子坦言,為了不 "OOC"(即脱離角色本身的設定),她只能接自己熟悉的二次元人物,甚至要将細節揣摩到每一句話、每個動作都符合該角色的性格," 有時候也挺累的 "。即使 " 單主 " 基本都是女孩子,她的安全意識也在緊繃之中,每次出委托都會在包裏備着一把小刀。
陷入對虛假感情沉溺之中的 " 單主 " 們無法抽身,往往會遭受精神和金錢的雙重壓力。
結束了在 Cos 委托上的高額消費後,林安不得不再次花費高額費用——這一次是為了解決她因此陷入的心理困境。
當她意識到自己對那位 Coser 寄托了太多情感時,林安試圖通過預約其他 Coser 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卻發現毫無用處。2024 年 12 月,她終于鼓起勇氣向那位 Coser 坦承了自己混亂的情緒,并主動切斷了所有聯系。接下來,她開始了一場獨自旅行,希望以密集的工作和頻繁的外出活動填補心理空缺。但她很快發現,自己内心的失落感并未因此消退,甚至出現了嚴重的軀體化症狀——頭痛、失眠、反復的心悸,随之而來的是一連串無以名狀的焦慮。
在絕望和困惑之中,她最終選擇求助于專業的心理咨詢。" 這又是一筆不得不支付的費用,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花費了超過四千元。" 林安疲憊地嘆了一口氣。
"Cos 委托從表面上看似一種無害的消費,但它與客户之間形成的強烈情感依賴,實際上具有病理性成瘾的特征,類似于電子遊戲成瘾或網絡成瘾。" 北京積水潭醫院心理行為醫學科主任李小鈞解釋説," 而當委托結束、幻想破滅時,參與者所體驗到的情緒‘戒斷’可能會帶來更為深刻的心理創傷。"
這種約會後的 " 情緒谷底 ",許多 Cos 委托的 " 單主 " 都有過體會。一整天完美浪漫的情緒高潮過後,便是回歸日常生活時的強烈落差。
裴伊強調,她本人并非圈内常説的 " 夢女 " ——那些幻想與虛拟角色發生真正戀愛關系的女孩。她始終清楚,Cos 委托的本質是一種以金錢為媒介的服務。但她同時也親眼目睹過不少女孩在此過程中懷抱着強烈的情感期待,甚至渴望能真實地體驗一次 " 虛拟戀愛 "。她的朋友之一,對 Cos 委托的情感投入程度遠高于她自己:朋友只要遇到喜歡的 Coser 就異常幸福,但若 Coser 給予的回應稍有不足,便會迅速陷入失落與痛苦之中。在旁觀者裴伊看來,這些 Coser 其實并未做出任何明顯不妥的行為,只是朋友對互動本身的期望值過高,才導致了情緒的劇烈波動。
" 一旦你帶着強烈的情感需求,或抱着‘與虛拟角色真正見面’的心态去委托約會,就特别容易‘上頭’、難以自拔。" 林安如此評價道。她的一位朋友曾熱衷于 Cos 委托,在 " 約會 " 過程中顯得十分愉悦,但只要事後 Coser 稍稍怠慢不回消息,這位朋友便會立即崩潰,情緒極度不穩定,最終導致雙相情感障礙的嚴重發作。
經歷過這場情感風暴後,林安認為,那些内心結構本就脆弱敏感的年輕女孩,并不适合參與 Cos 委托這樣高強度、沉浸式的情感互動。" 尤其是有抑郁傾向或情緒不穩定的人,還是盡量遠離這種看似美好卻極易造成心理創傷的‘戀愛消費’。" 她謹慎地提醒説。
而作為一種新興的情感服務,"Cos 委托 " 行業仍處于法律與監管的灰色地帶,充滿了不确定性和混亂。一些客户投入金錢後,卻往往難以獲得預期的完美 " 約會 " 體驗。
照片 " 過度美顏 "(俗稱 " 高 P")是 Cos 委托圈内最頻繁被诟病的問題之一。這種 " 線上買家秀與線下賣家秀 " 間的巨大落差,已然成為圈内的常态,導致不少客户感到迷茫甚至憤怒。桃子本人也經歷過類似的失望:" 有一次我約到的 Coser,雖然提前説明了我希望有明顯的身高差,但見面才發現,她加了增高墊也才剛剛和我一樣高,根本沒有‘男友’該有的感覺。" 由于大部分 Coser 都是女性,她們在扮演男性角色時不得不借助特殊的道具與妝容,模拟理想男性的骨骼輪廓與身高,這種 " 性轉 " 扮演加劇了現實翻車的可能性。
另一個令客户普遍不滿的問題,則是 " 被忽視 "。桃子曾一次同時約了四位 Coser,其中一位卻在現場頻繁與别人聊天,全程對她漠不關心。裴伊也遇到過類似的冷遇:"Coser 整天只顧着聊自己感興趣但我完全不在意的遊戲話題,即便我委婉地表示想換個話題,對方也毫不在意。最後整場約會下來,竟然都是我在迎合她——明明我是付費購買服務的一方。"
這種委托關系中的失衡也同時困擾着 Coser 群體。一些 Coser 反映,客户有時完全忽視扮演者的基本需求,提出明顯不合理的要求,例如一整天的高強度陪玩卻不給安排吃飯或休息的時間。裴伊認識的一位 Coser 朋友甚至曾被客户要求晚上唱歌哄睡,而這位朋友并不擅長唱歌,只好尴尬地反復唱《兩只老虎》給對方聽,最終選擇了不再接類似的訂單。此外,還有 Coser 在社交平台抱怨遭遇客户臨時毀約甚至 " 跑單 ",造成了經濟損失與精神壓力。
而在法律層面,作為一種依托于二次元產業發展起來的民間交易,cos 委托很難作為獨立的商業門類成立,勿論行業管理和服務标準化。
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骁指出,根據《著作權法》,個人欣賞和非營利演出屬于 " 合理使用 ",但 Cos 委托涉及金錢交易,面向不特定客户的商業演繹,不符合豁免侵權的條件。Coser 未經版權方許可進行的角色扮演,可能侵犯版權方的復制權、修改權、表演權,若通過網絡傳播則還涉及信息網絡傳播權。
盡管風險明顯,但參與者往往選擇性忽視。一名 " 單主 " 坦言:"Cos 委托能繼續存在,靠的是版權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盡管如此,許多年輕女生仍願意繼續追逐心中那個 " 二次元 " 的完美戀人,哪怕這僅僅是短暫而虛幻的陪伴投影。羅靜承認,未來自己可能還會約 Cos 委托,但心理價位已降低到每次 80 元到 200 元之間;而林安則決定徹底退出這個圈子,她删除了遊戲,甚至對曾經熱愛的角色也漸漸冷卻:" 我想人還是不能沉迷得太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經濟觀察報觀察家 (ID:eeoobserver),作者:彰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