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Rivian: 業績和指引的 “冰” 與 “火”,歡迎閲讀。
毛利率終于不負眾望轉正
$Rivian.US 于 2025 年 2 月 20 日美股盤後發布了 2024 年四 季度财報。來看關鍵信息:
1)四季度收入大幅 beat 市場預期,關鍵在于汽車業務和軟體 / 服務收入超預期:四季度整體收入 17 億美元,大幅高于市場的一致預期 13.6 億美元(預期差 3.8 億),由于監管積分上季度管理層已經溝通過四季度會錄得一筆 2.75 億美元兑收入(Q4 實際 2.99 億美元),所以超預期的關鍵仍在于汽車業務收入(高出市場預期 2.4 億)和軟體服務業務收入(高出市場預期 1 億)。
2)四季度報表端毛利率終于不負眾望轉正:本季度報表端的毛利率如公司反復強調的一樣,成功實現轉正,甚至達到了 9.8%,高出市場一致預期 2.4%,環比上季度提升了 54.7 個百分點。
而實現大幅度躍升主要由于監管積分的貢獻,剔除掉監管積分影響後,本季度報表端汽車業務毛利率為 -15.5%,雖然仍然沒有轉正,但比上季度還是提升了 35 個百分點,還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提升。
3)但從單車經濟來看,第二代 R1 的材料成本降本幅度不如預期和公司指引:從 Rivian 真實的汽車業務毛利率(同樣剔除監管積分,下文詳細解釋)來看,四季度真實汽車業務毛利率 -21.1%,環比上季度提升了 23 個百分點,主要由于單車收入的回升。
但在單車成本上,可變成本(基本是材料成本)僅環比下降了不到 3000 美元,而回想 Rivian 之前反復強調此次 R1 更新,更換了 50% 的供應商,從而帶來的 BOM 成本的大幅降低,但實際上第二代 R1 的 BOM 降本幅度不如預期和管理層指引。
4)2025 年的交付量指引差,隐含需求疲軟:2025 年交付量指引僅 4.6-5.1 萬輛,低于市場預期 5.5 萬輛,甚至還要低于 2024 年的實際交付 5.16 萬輛,背後隐含的對 R1 的需求薄弱,在手訂單量少。
而從經調整過 EBITDA 指引和資本開支指引來看,同樣都要超出市場預期,隐含現金流消耗速度還要比市場預期高 5 億左右。
海豚君整體觀點:
整體而言,Rivian 四季度業績初看很炸裂,收入和毛利率都大幅 beat 市場預期,毛利率終于如管理層反復強調的成功轉正,經調整後 EBITDA 大幅提升,帶動自由現金流本季度首次轉正。
但實際拆分來看,不考慮監管積分和服務收入的影響,僅看實際的汽車業務表現,真正比較超預期的主要在于汽車單價上,環比提升了近 9000 美元,主要由于四季度基本都在銷售第二代 R1(無 3000-6000 美元的對于第一代 R1 庫存車折扣)以及三電機和大電池版本開始交付(帶來銷售結構改善)因素影響。
但投資者同樣也很關注單車成本的壓降效果,海豚君上季度就發現 Rivian 的單車成本壓降幅度不夠(管理層之前指引第二代 R1 會帶來可變成本的大幅壓降,Q4 相比 Q1 BOM 成本下降 20%),但考慮可能仍然第一代 R1 交付比較多的影響,但本季度基本已經都切換到交付第二代 R1 上了,且 EDV 本季度占比提高(EDV 毛利率更高,成本更低),但單車可變成本僅環比下降了 3000 美元,相比 Q1 也僅下降了 5000 美元左右,壓降幅度明顯低于公司原先指引。
而在公司對于 2025 年的指引上,不論是對全年的交付量指引還是 2025 年 Q1 的指引(僅交付 8000 輛,同比下滑 40%),隐含的 R1 的需求非常疲軟,在手訂單量減少,尤其是在之前投資者就擔心 IRA 補貼的可能取消對于 Rivian R1 訂單量的影響,管理層此次指引反而加劇了市場的擔憂。
同樣在 EDV ( 商用貨車 ) 的需求上,管理層預計 2025 年交付給亞馬遜的量還要低于 2024 年,也并沒有披露開放第三方後的潛在訂單量,整體汽車業務基本盤 2025 年仍然堪憂,尤其在 IRA 補貼大概率被暫停或取消,Rivian 目前在手訂單量較少,2025 年 Rivian 基本無新車發布的空白年的情況下。
而在汽車業務真實毛利率上,管理層仍然預計 2025 年為負值,尤其在海豚君認為第二代 R1 降本效果不如預期,2025 年需求量承壓,IRA 補貼的潛在取消可能會導致 Rivian 還要繼續降價,單車 ASP 可能還會下滑,因此汽車業務毛利率本季度的環比提升似乎也只是 " 火花一瞬 ",繼續環比提升的可持續性并不高。
Rivian 目前的現金流按現有的消耗速度仍然支撐不到 2 年的生產,能源部 66 億美元的貸款對于 Rivian 來説仍然非常重要,但特朗普上台後這筆貸款的獲得仍然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如果取消的話對于 Rivian 來説又是一筆比較大的利空。
所以整體來看,雖然 2025 年有和大眾的合作,以及成立的合資公司帶來的能源和服務業務的收入和毛利增量,對整體毛利率端有 5%-10% 的貢獻,讓整體毛利率端不會太難看,但汽車業務基本盤和融資上仍然面臨非常大的負面因素,尤其在特朗普上台後的不确定性加大,利空因素仍然較多。
以下是詳細分析一 . 四季度收入大幅 beat 市場預期,關鍵在于汽車業務和軟體 / 服務收入超預期
從整體收入來看,四季度整體收入 17 億美元,大幅高于市場的一致預期 13.6 億美元(預期差 3.8 億)。
由于監管積分上季度管理層已經與市場溝通過會錄得一筆将近 2.75 億美元的收入(Q4 實際 2.99 億美元,相差不大),所以超預期的關鍵仍在于汽車業務收入(高出市場預期 2.4 億)和軟體服務業務收入(高出市場預期 1 億)。
汽車業務收入本季度(去監管積分收入)12.2 億,而市場預期大概僅在 10 億左右,超預期的關鍵在于汽車單車收入的提升。
軟體和服務收入本季度 2.1 億,環比實現翻倍增長,主要四季度開始有大眾支付的基于 RIVIAN 的電子架構和軟體開發服務費用(海豚君預計在 1 億美元左右)。
二 . 四季度報表端毛利率終于不負眾望轉正
而四季度業績上不僅關注收入表現,更關鍵的是報表端的毛利率如公司反復強調的一樣,成功實現轉正,甚至達到了 9.8%,高出市場一致預期 2.4%,環比上季度提升了 54.7 個百分點。
而實現大幅度躍升的原因在于:
① 監管積分的貢獻:本季度報表端汽車業務毛利率成功實現轉正(7.2%),環比回升了 56 個百分點,但實際上是一筆大額的監管積分收入在 2024 Q4 确認(幾乎沒有成本),對于汽車毛利率有将近 21 個點的環比提升。
② 剔除這筆監管積分後,汽車業務毛利率 -15.5%,雖然仍然沒有轉正,但比上季度還是提升了 35 個百分點,還算是一個很不錯的提升。
③ 四季度大眾支付的基于 RIVIAN 的電子架構和軟體開發服務費用,本質上是一筆高毛利的業務,軟體和服務業務毛利率環比提升了 41.3 個百分點。
三 . 但在最核心的汽車業務毛利率上,雖然四季度表現不錯,但 BOM 成本壓降幅度不如指引
由于 Rivian 本次報表調整幅度相對較大,市場也最關心的是 Rivian 核心的汽車業務表現,海豚君把這份業績拆分出來汽車業務單獨分析。
但 Rivian 其實汽車業務報表端的毛利還有存貨和合約減值衝回,以及一次性成本因素影響,但由于存貨和合約減值可衝回金額在 2025 年已經非常少,且一次性成本(主要和第二代 R1 更新有關的成本)幾乎也不會在 2025 年復現,所以為了觀測持續性,海豚君剔除了這兩個影響,觀察真實的汽車業務毛利率。
從本季度真實的汽車業務毛利率來看(同樣剔除監管積分),也算一個不錯的提升,四季度真實汽車業務毛利率 -21.1%,環比上季度提升了 23 個百分點。
而環比提升的主要原因:
① 最主要:單車收入四季度 8.6 萬美元,環比提升了 0.94 萬美元,大幅超市場僅環比持平的單車收入預期。
而單車收入提升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本季度基本都在交付最新款 R1,最新款 R1 基本沒有提供折扣,而二季度和三季度還在大量交付庫存車(更新之前的 R1 版本 - 提供了較大的折扣);
b. 銷售結構上三電機的 R1 推出(價格更貴的版本),帶動單車 ASP 提升,但部分被 EDV 的占比提升所抵消(商用貨車的單價更低)。
② 其次:單車攤折成本環比下降了 0.8 萬美元,一方面是由規模效應影響,但最主要還是因為公司在 Q2-Q3 對第二代 R1 的更新做了提前折舊,以及工廠的運營效率有所提升。
③ 但其實最關鍵的在于,可變成本的降幅,也是市場最關心的點:
還記得 RIVIAN 之前反復強調此次 R1 更新,更換了 50% 的供應商,但帶來的 BOM 成本的大幅降低(Rivian 之前預計 2024 Q4 相比 2024Q1 BOM 成本下降 20%)。
但實際上,本季度可變成本降幅并不大,環比下降了不到 3000 美元,而相比 2024 Q1 也僅下降了 5000 美元,但本季度同時還有成本更低毛利率更高的 EDV 占比提升的貢獻,以及基本全部交付的都是以降本為目的的第二代 R1, 讓投資者懷疑 Rivian 更新後的第二代 R1 BOM 材料成本壓降程度并不如之前公司指引。
四 . 公司 2025 年汽車業務指引差,低于市場預期
從 2025 年的交付量指引來看,交付指引僅 4.6-5.1 萬輛(,低于市場預期的 5.5 萬輛,甚至還要低于 2024 年的實際交付 5.16 萬輛,雖然在 2025 年下半年有将近一個月左右的工廠改造更新停產影響(為 R2 推出做準備),但實際這個交付量指引背後仍然隐含的是市場對 R1 的需求薄弱,以及公司在業績 PPT 上指引的 2025 年交付給亞馬遜的 EDV 銷量還要低于 2024 年,隐含亞馬遜對 EDV 的需求也并不高。
而 EDV 雖然已經開放第三方(不止可以向亞馬遜銷售),但合作談判周期長,在本次業績會上 Rivian 也沒有披露和第三方的合作進展。
同時 Rivian 還指引 2025 年一季度交付量僅 8000 輛,同比 1Q24 降幅達到 41%,而產量預計在 1.4 萬輛,所以仍然是需求端存在問題,這個背後隐含的是 Rivian 目前的在手訂單量很少。
所以整體不論從 2025 年整年還是 2025 Q1 交付指引來看,Rivian 的需求端處于承壓狀态,正如市場所擔心的一樣,特朗普上台後的 IRA 補貼的大概率暫停和取消,對于 Rivian 的需求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很大的利空因素。
(雖然 Rivian 之前的車型價格較高,部分車型不滿足 IRA 補貼對于車價的要求(上限 8 萬美元),但實際 IRA 補貼仍有漏洞可鑽,用户通過租賃方式購買仍然可以享受 IRA 補貼後價格,其中 2024 Q3 租賃占整體銷量的的 42%)
而同時從關鍵的汽車業務毛利率來看,由于指引隐含的需求薄弱,市場會擔心本季度上升的單車收入并不能維持,Rivian 在 2025 年仍然有較大的降價風險,尤其是在 IRA 補貼取消以及 Rivian 自身的車型的空白年情況下。
再結合四季度單車可變成本(基本都是材料成本)降本程度不及預期,可以預見,在真實的汽車業務表現上(剔除監管積分影響),2025 年的真實汽車業務毛利率可能相比 2024 Q4 還有繼續惡化的風險(第二代 R1 更新帶來的降本已經結束,單車收入還有繼續下降的風險,而單車固定成本由于 2025 年交付量同比下行預計還可能會上行),本季度的汽車業務毛利率提升趨勢可能并不能維持,Rivian 仍然預期 2025 年汽車毛利率為負數。
同時由于本次 Q4 财報體現的降本不及預期,市場也同時擔心起售價僅 4.5 萬美元的 R2 降本可能仍然也較為艱難(雖然管理層繼續宣稱 R2 的 BOM 成本只有 R1 的一半,而非 BOM 的銷售成本降幅超 50%)。
而在整體報表端的毛利率上,Rivian 預計監管積分在 2025 年會貢獻 3 億美元收入,基本和 2024 年持平,不算有增量,但在軟體和服務收入上,Rivian 預計 2025 年全年收入将超過 10 億美元,相比 2024 年 4.8 億美元有将近翻倍的增長(主要仍然是和大眾合作貢獻)。
同時 Rivian 預計軟體和服務業務毛利率能達到 30% 左右,相當于對毛利端貢獻有 3 億美元左右,預計對 2025 年整體毛利率端有 5-10 個點的正貢獻,尤其在 2025 年汽車業務承壓情況下,對報表端毛利率有一定的支撐,整體報表端不會太難看。
五 . 和大眾的融資情況正常推進,但美國能源部貸款發放仍具有不确定性
Rivian 本季度實現經營虧損 -6.6 億美元,經營虧損率由于① 毛利率的大幅提升;② 研發和銷售費用控制都相對不錯,整體低于市場預期,且收入提升後經營杠杆有所釋放,最後從上季度 -133% 環比提升至本季度 -38%。
但海豚君在之前 Rivian 的深度中提過,Rivian R1 由于價格定位高,閱聽人仍然有限,每年僅 5 萬輛左右的銷量無法支撐巨額的研發和銷售費用,Rivian 仍然需要依靠下一代 R2 才能實現自身造血,實現經營現金流和調整後的 EBITDA 轉正,所以資金對于仍處于持續燒錢狀态的 Rivian 至關重要。
從 Rivian 目前的現金流來看,本季度 Rivian 的在手現金 77 億,相比于上季度上升 20 億,主要由于運營現金流環比提升 19 億,四季度運營現金流成功實現轉正(12 億)。
運營現金流轉正主要由于① 四季度銷量大于產量,導致庫存車減少,釋放了約 5 億的現金流;② 淨利潤由于毛利率的提升,減虧 3.5 億;③ 遞延收入的調整,釋放了約 16 億的現金流。
而從 2025 年指引來看,調整後 EBITDA 仍然有負 17 億到負 19 億左右(近似等于運營現金流),資本支出 16-17 億,意味着 2025 年仍要 " 燒掉 " 約 35-40 億的現金,高于市場預期 2025 年消耗 31 億現金,所以以 Rivian 目前在手現金支撐不到 2 年的生產,融資去支撐 R2 的生產仍然非常重要。
而 Rivian 宣布預計在 2025-2027 年還能從與大眾的合資中獲得剩餘的 35 億美金(取決于具體裏程碑的全部達成),以及能源部高達 66 億美元的貸款(用于喬治亞州的工廠建設,支撐 R2 的擴產和 R3 的生產),但能源部貸款發放仍然有很強的不确定性(拜登政府批準),但特朗普上台後開始對于這筆資金管控,如若不能順利推行對于 Rivian 來説仍然是個比較大的利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海豚投研 "(ID:haituntouyan),作者:海豚君,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