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剛剛,河南省會“變大”了,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河南省會變大了
文字:鄭子蒙
校稿:辜漢膺 / 編輯:果果
河南,天地之中,九州之豫,華夏文明發祥地之一,書寫了中國歷史的重要篇章。
在歷史長河中,河南地區的行政中心主要是洛陽與開封相繼坐莊,兩座毫無争議的古都,各領風騷。這種局面,直到現代才被打破。破局者,是夾在汴洛之間的鄭州。
在上古史早期
鄭州地區也是一大文明中心▼
今年 11 月 16 日,中牟新區揭牌儀式正式舉行。中牟新區管委會、黨工委的挂牌位置,就位于中牟縣的 " 四大班子 "。
作為功能區,中牟新區主要承擔經濟發展職能,管轄範圍幾乎為中牟縣網域(中牟縣的少部分區網域不屬于中牟新區管轄範圍),社會事務管理職能由中牟縣負責,行政區劃不變。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次新設中牟新區,行政區劃不存在調整。但從鄭州市實際管理的功能區角度出發,作為目前鄭州市的唯一屬縣——中牟縣,随着中牟新區的設立,鄭州已經進入了實際意義上的 " 無縣市 "!
從成為省會,到中牟新區。鄭州城市發展,經歷了怎樣的一番變化?
省會帶來的 " 西郊 " 與 " 行政區 "
自 3600 年前商朝都亳以來,鄭州的城址一直在商代城牆所圍區網域。歷經各朝各代硝煙戰火,城牆雖有修補,但鄭州主城的核心位置卻始終沒變。
鄭州商城遺址
也是鄭州千年以來的歷史名片
(底圖:Google maps)▼
1904 年,盧漢鐵路鄭州車站始建于老城西門外,兩年後該線全線竣工通車。由此開始,商埠開通、近代工業起步,鐵路把鄭州的發展拉進了快車道。
盧漢鐵路在正式通車後更名為京漢鐵路
進入民國時期又更名為平漢鐵路
如今是京廣鐵路京漢段的前身▼
糾正一個錯誤:鄭州并不是火車拉來的城市
在有火車之前,鄭州早已有城,何談拉過來?
鄭州的情況與石家莊、蚌埠、鷹潭等完全不同
倒是可以説鄭州是鐵路拉來的省會
(1923 年的鄭州火車站,圖:wiki)▼
而鄭州城的再次大幅擴容,則是始于上世紀 50 年代 " 省會遷鄭 " 前後。
1952 年 8 月,河南将省會遷址事宜提交決策層,報告寫道:" 鑑于河南省會在開封市,位置偏于全省東部,指導全省工作多方不便;鄭州市則為中原交通樞紐,為全省經濟中心,将來發展前景尤大,如省會遷往該市,則對全省工作指導及上下聯系均甚便利,對該市發展也大有裨益…… "
1954 年 10 月 30 日,河南省會正式由開封遷往鄭州。鄭州升格為省會的同時,也成為中國十五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工業建設迅速崛起。
鄭州正是借此東風,依靠地理、區位與政策等優勢,越變越大,越來越強。
鄭州,中原大地上的後起之秀
(圖:壹圖網)▼
早在 50 年代初,蘇聯專家便為鄭州設計了一套城市規劃:以火車站為大門,以人民路為中軸線向東北發展。這個規劃在當時已付諸實踐。
五十年代的人民路與二七廣場▼
然而,中國人習慣棋盤式城市,城市設計要尊重歷史文化傳統、人民的生活習慣和氣候地理條件,而蘇聯專家提出的斜路網建議與此相衝突。
1935 年的莫斯科地圖
蘇聯專家的規劃圖看起來很美觀
但實際用起來街道都得是斜的
(圖:wiki)▼
當時的河南及鄭州的主政者及時發現了這一問題,并集思廣益,最終修改了鄭州建設規劃,大部分主幹道按照正南北、正東西走向規劃,并提出要建設以工業、交通為主的省會城市。
1955 年的鄭州市規劃總圖
以火車站為中心向東西兩邊發展
(圖:王懷民)▼
考慮到地質、氣候條件,京廣鐵路以西土質好、地下水位低,适合建設大型建築,城市發展要以向西為主。
從 1953 年開始,京廣鐵路西側的原野上展開了大規模的工業基建。五大棉紡廠、二砂、鄭煤機、電纜廠、水工機械廠等大型骨幹國有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高高興興上班來,平平安安回家去
(國棉一廠下班的工人 圖:張翼飛)▼
工業企業外,在西部新城扎根發芽的還有市級機關和科教文衞等事業部門。鄭州市政府從老城的歷代衙署舊址西遷,鄭州大學也在此着手征地建校。
老鄭州人管市政樓叫 " 七層大樓 "
是當時鄭州最高的建築
(1980 年代初 圖:劉予平)▼
對于現在的老鄭州人而言,更喜歡把當年的西部新城稱之為 " 西郊 ",它不僅指京廣鐵路以西的一個模糊地網域範圍,還代表了一種文化符号,體現着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種工業生态,反映出機關、工廠大院生活的市井百态,以及外來人口與當地居民的交流融合。
1982 年,市民騎自行車經過中原路地下道去西郊上班▼
如今的國棉三廠社區與家屬院
保留着一代老鄭州人的珍貴回憶
" 省會 " 帶給鄭州的,自然少不了省級行政、文化中心的城市功能。西部新城蓬勃發展的同時,在鄭州老城北側,規劃建設了省級行政區和文教區。
1982 年至 1984 年編制的《鄭州市區總體規劃示意圖》
省委、省政府、各廳局機關分布在金水大道南北兩側,黃河水利委員會也開始在鄭州辦公。配套的省級科教、文化、衞生等事業部門,也從開封遷至鄭州。
而老鄭州人,習慣上把經緯路這一片兒稱之為 " 行政區 "。新增的 " 西郊 " 與 " 行政區 ",便是現當代鄭州的第一次大擴容。
鄭州上世紀 70 年代的衞星圖
這座作為省會的城市已經初具規模
(圖:USGS)▼
經緯路的上一棵棵茂密繁盛的法國梧桐
使鄭州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 " 綠城 " 的印象
從高新區到航空港區
就中國現當代城市化的進程而言,城市框架的拉大,除了逐漸延伸至環線邊緣地帶,更大程度上,還是要靠新區建設。
1988 年,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啓動籌建。
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是河南省的第一個開發區
(圖:高新區委宣傳部)▼
1991 年 3 月,包括鄭州高新區在内的26 家國家級高新區批準成立。
鄭州高新區位于鄭州西北方向,當時從地圖上看,更像是三環外的一塊飛地。
1995 年至 2010 年鄭州總規中高新區所在
一批高新企業的入駐,給鄭州經濟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而 2000 年後,鄭州大學與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新校區的建成投用,又給高新區帶來人流與活力。
作為第一批國家級高新區
鄭州高新區已成為中部頗具競争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高地
(國家大學科技園 圖:圖蟲創意)▼
另一塊飛地是位于老城東南的經開區,1993 年 4 月,鄭州規劃建設了經濟技術開發區(2000 年 2 月獲批國家級)。同時坐擁國家級高新區與經開區,也是中國特色大城市開發區建設的标準配置。
鄭州經開區所在▼
中原福塔,鄭州經開區的地标建築
(圖:圖蟲創意)▼
而如今提起鄭州的新區,名頭最響亮的,當屬 " 鄭東新區 "。
世紀之初的鄭州,開始布局新戰略。2000 年 6 月,河南提出加快開發鄭東新區。2001 年 8 月,鄭東新區開始對外征集方案。在 2002 年 12 月舉辦的世界建築師聯盟年會上,黑川紀章的鄭東新區概念規劃榮獲中國首個 " 城市規劃設計傑出獎 "。
黑川紀章在鄭東新區的設計圖紙前
(圖:丁友明)▼
鄭東新區所在及規劃示意
環形的路網、帶狀的運河與點睛的人工湖,讓鄭州耳目一新。從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上來説,鄭東新區無疑是成功的。這種成功也緣于緊鄰老城,能與老城功能互補、有機結合、融為一體。
建成的鄭東新區,頗具現代範
遠處是标志性的 " 玉米樓 "
(橫屏觀看,圖:圖蟲創意)▼
鄭州最新的新區,是航空港區。2013 年 3 月 7 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成立,規劃面積 415 平方千米,規劃人口 260 萬。
航空港區是第一個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
地處鄭州、開封、許昌三角都市區重心
(航空港經濟試驗區規劃示意)
(底圖:Google maps)▼
鄭州航空港區級别不低,是正廳級部門,比鄭州其他新區級别都高;定位也不低,要打造國際航空物流中心、以航空經濟為引領的現代產業基地、中國内陸地區對外開放重要門户、現代航空都市、中國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
鄭州十分重視航空港區的發展規劃
有意将未來的中心城區打造成 " 主城區 + 航空港區 " 的格局
(港區境内的新鄭機場 圖:圖蟲創意)▼
曾有人斷言,鄭州和港區不是主副,而是雙核,鄭州和河南的未來都在航空港區。但時至今日,除了富士康,航空港區尚未有其他全國知名的產業與品牌入駐。
富士康在航空港園區
緊鄰新鄭國際機場
未來鄭州,還需要更大?
觀察城區的擴張,還有一個維度,那就是城市環路的發展。從鄭州環路的發展,也可以看出這個城市的不斷變化。
上世紀 50 年代,由金水路、大學路、隴海路、城東路構成的區網域,成了當時最繁華區網域,而這個圈也被不少老鄭州人當作一環。
紫荊山立交橋修築前的轉盤
在當時算很繁華的了
(圖:王頌)▼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在 2014 年 9 月發布的《鄭州市内環地區有機更新三年行動計劃》,将金水路以南、大學路以東、隴海路以北、城東路以西約12 平方公裏定位為鄭州内環地區," 鄭州一環 " 就此得到了官方認定。
可以發現,二七廣場恰好在一環中心位置
2004 年,農業路、桐柏路、航海路、未來路合圍而成的二環通車,2009 年快速公交環線 B1 的開通,将這條線路串聯了起來。
2014 年 4 月,全長 45 公裏三環快速化工程全線建成通車。
鄭州城,随着環線的向外擴張也逐漸生長起來了
中州大道北三環立交橋
夜色中車來車往
2020 年 6 月,鄭州市四環高架主線建成試通車,全長約 93 千米。
相比之下,北京四環、五環路的裏程分别為 65.3 公裏、98.58 公裏,鄭州這條 93 公裏的四環路與北京五環裏程相當。
實際上,鄭州的二三環裏程
也與北京的二三環裏程相近▼
據媒體報道,鄭州東邊 107 國道東移後的萬三公路、西側的 232 省道、北邊的省道 312(沿黃快速通道)、南移後的國道 310,将來會形成鄭州的五環路。
鄭州五環路的規劃示意
啊五環,你比四環多一環▼
鄭州市統計局官網資料顯示,截至 2020 年底,鄭州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36.2 平方公裏。而這一數據在 1981 年、2000 年、2010 年分别為 65、133.2、342.7 平方公裏。
千禧年以來,鄭州的城建發展速度相當的快▼
2021 年鄭州中心城區城市建成區示意圖
(圖:關于 2021 年鄭州市城市建成區規模的通告)▼
也就是説,改革開放後,鄭州的建成區面積頭二十年翻了一番,此後每隔十年再翻一番還要多。這種擴張速度,在全國範圍内也屬前列。
但與周邊省會城市相比,或從其他的角度來看,鄭州顯然還不夠大。
自 1983 年 9 月 1 日起,鞏縣(今鞏義)、新鄭、密縣(今新密)、登封、中牟 5 縣劃歸鄭州市後,鄭州市網域面積曾有近 40 年沒有任何改變。鄭州市轄區範圍内個數的情況,6 區 1 縣與代管 5 市的行政區劃格局也保持了近 30 年。
5 縣正式歸鄭前夕
鄭州市的範圍只包括市區和荥陽
(圖:1982 年河南省分縣地圖冊)▼
2022 年 3 月,開封市尉氏縣崗李鄉、大馬鄉整建制劃轉歸鄭州市新鄭市後,交由鄭州航空港區管理。歷經近 40 年,鄭州市行政區的範圍終于擴大。
2022 年 7 月,開封市尉氏縣大營鎮 ( 不含新尉工業園 ) 、洧川鎮 ( 不含河南尉氏第三高級中學洧川校區 ) 委托鄭州航空港區代管。鄭州市功能區的實管範圍,也進一步擴大。
加上前文提到的新開發功能區
鄭州如今的功能區如圖所示
(因中牟新區新設,正式确定版範圍資料,官方目前未發布)▼
最近,随着中牟新區設立,鄭州市的功能區實管範圍急劇增大。
近年來,國家 " 撤縣設區 " 的政策已然收緊,鄭州的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依然沒有進展。
而同為省會的西安與成都,早已将 " 撤縣設區 " 發揮到了極致,武漢甚至早在 1998 年就實現了全網域設區;合肥與濟南,也分别合并了地級市巢湖(部分)和萊蕪,進一步做大做強省會。
武漢是最早一批實現 " 無縣化 " 的城市
自 1998 年起,武漢的行政區劃就一直保持不變▼
盡管地級市并非越大越強,但市網域面積和城區面積,毫無疑問會影響一個城市的發展縱深、市場腹地、統計數據和政策支持,例如城市規模分級。
根據 2014 年 11 月發布的《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标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1000 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500 萬以上 1000 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
按該标準來看
鄭州勉強進入特大城市行列▼
根據七普數據,鄭州城區人口534 萬,為特大城市;而反觀西安,城區人口928 萬,接近超大城市。但實際上,鄭州七普統計的常住人口達到 1260 萬,城區人口僅占 42.4%。這顯然與城區面積和統計口徑有關。
" 大鄭州 " 的大,要從多方面來看
(夜色中德化街上熙熙攘攘 圖:圖蟲創意)▼
作為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典型樣本,鄭州走過了每一個必經階段,從近代起步到計劃發展,從改革開放、市場探索中的逐步擴張,再到新世紀的新區建設,鄭州都是每個時代的見證者。
從二七塔望向 " 玉米樓 "
鄭州也正從過去望向未來
參考資料:
1. 謝曉鵬 .1954 年河南省會由汴遷鄭的歷史考察 [ J ] . 當代中國史研究 ,2011 ( 6 ) :39-45.
2. 鄭州市統計局歷年城市建設 https://tjj.zhengzhou.gov.cn/ndsj/3093093.jhtml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擴展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