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手機的尺寸戰争:黃金尺寸不斷變遷,小屏手機成了新潮流,歡迎閲讀。
2024 年 10 月,vivo X200 系列正式發布。作為 vivo 的年度旗艦手機,X200 有着相當不錯的硬體配置,同時也是今年 Android 旗艦手機中為數不多不使用高通骁龍處理器的機型。但這些都不是 X200 最吸引小雷的地方,真正讓 X200 從 2024 年機海中脱穎而出的,還得是 X200 的 Pro mini 機型,畢竟這可是今年為數不多的小屏旗艦手機。
圖片來源:vivo
但話又説回來,盡管 X200 被認為是小屏旗艦,但從螢幕規格來看,這裏的小屏也絕非 iPhone SE,甚至是 Jelly 那種真正意義上的小屏,為了維持最基本的使用體驗,X200 Pro mini 依舊配備了 6.31 英寸的螢幕。
沒錯,現在 6.31 英寸也能被稱作小屏了。
事實上,在進入全面屏時代後,手機行業就缺乏對 " 小屏 " 的準确定義。在全面屏普及之前,手機螢幕的長寬比例大多是 16:9,這一比例下手機螢幕尺寸每增大一英寸,螢幕寬度也将增大 0.49 英寸。1:0.49 的比率意味着大屏将顯著影響手機的整體寬度,從而影響機身握持手感。因此在非全面屏時代," 小屏手機 " 的螢幕尺寸通常在 4 英寸到 4.7 英寸之間—— iPhone SE、iPhone 8 為小屏手機的典型代表。
圖片來源:Apple
但在全面屏時代,手機螢幕比例從 16:9 膨脹到 20:9。這一比例下,螢幕每增大一英寸,機身寬度只增大 0.41 英寸。也正因全面屏手機可在不突破機身寬度限制的情況下增大螢幕尺寸,因此我們對 " 小屏手機 " 的定義必須改變。
我們對手機螢幕尺寸的讨論,本質上是對手機寬度的讨論,在結合手機行業當前主流產品的實際情況後,雷科技嘗試對手機螢幕的尺寸做出以下分類:
- 小屏手機:螢幕尺寸在 6.3 英寸(20:9)以下,或整機寬度在 72mm 以下的手機。
- 标準手機:螢幕尺寸在 6.3 英寸(20:9)至 6.7 英寸(20:9)之内,或整機寬度在 72mm 至 76mm 以内的手機。
- 大屏手機:螢幕尺寸在 6.7 英寸(20:9)至 7 英寸(20:9)之内,或整機寬度在 76mm 至 80mm 之内的手機。
- 平板手機:螢幕尺寸在 7 英寸至 8 英寸之間的手機。
考慮到折疊屏手機的特殊性,這一标準暫只适用于直板手機,不适用于折疊屏手機;折疊屏手機依舊根據折疊方式分為大折疊(轉軸縱向)或小折疊(轉軸橫向)兩類。參考目前手機品牌 " 中杯 - 大杯 - 超大杯 " 的風氣,雷科技螢幕标準説法中的 " 标準手機 "" 大屏手機 " 在必要時也能被稱作 " 大屏手機 "" 超大屏手機 "。
圖片來源:小米
當然,小雷也明白,這一分類并不嚴謹,畢竟不同手機品牌的螢幕比例、邊框厚度都有所差異,光靠一個硬性的标準很難直觀體現不同手機拿在用户手裏的真實感受。而且上述分類标準并未對手機的厚度做限制。而且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分類标準就像我們對手機螢幕 " 黃金尺寸 " 的定義一樣,每隔幾年都将發生改變。
2007 年,蘋果發布了第一代 iPhone,和當時市面上的按鍵手機相比,iPhone 這塊 3.5 英寸 3:2 螢幕改變了手機的互動方式。而這個兼顧了可視面積、單手操作便利性,手機整體便攜性的螢幕尺寸,也被譽為 " 黃金尺寸 "。這一尺寸一直延續到了 iPhone 4 和 iPhone 4S 機型上,也是很長一段時間裏智能手機的 " 标準尺寸 "。
随着用户對視頻、遊戲和網頁浏覽需求的增長,手機螢幕開始逐步增大。在手機螢幕尺寸方面,Android 品牌超車,采用 4 英寸 16:9 螢幕的 iPhone 5 發布于 2012 年,但早在 2010 年,Android 陣營的 Nexus S 和 Galaxy S 就已經用上了 4 英寸螢幕。
圖片來源:HTC
一邊是低分辨率的 3.5 英寸小屏,一邊是高清 4 英寸大屏,消費者的選擇無需多講。在 iPhone 5 發布的前一年,即 2011 年,嘗到大屏紅利的 Android 手機品牌乘勝追擊,用 Galaxy S2、HTC Sensation 等旗艦手機将手機螢幕尺寸擴大至 4.7 英寸。
另外,2011 年還誕生了另一款 " 裏程碑 " 產品——三星 Galaxy Note。這款采用 5.3 英寸螢幕的大屏手機可以説是現代 " 平板手機 " 的開山鼻祖,還将電磁手寫筆這一概念帶到了手機領網域。也正是從 2011 年起," 黃金尺寸 " 被提升到 4.7 英寸,這也标志着 iPhone 失去了對手機螢幕 " 黃金尺寸 " 的 " 定義權 "。
圖片來源:三星
4.7" 黃金尺寸 " 的説法一路延續到了 2014 年——這一年,手機行業迎來了兩件大事:首先,iPhone 6 跟進 4.7 英寸螢幕的潮流,這标志着 iPhone" 小屏手機 " 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蘋果推出 Plus 機型,将 5.5 英寸大屏手機推向了大眾視野。
看到這裏大家可能有些疑惑," 不是三星 Galaxy Note 先提出大屏手機嗎 "。有一説一,GalaxyNote 确實搶先提出大屏手機這一概念。但在執行上,三星一直将 Galaxy Note 定位 " 不同于常規手機 " 的商務手機,Note 系列和 S 系列在產品設計思路、目标客户與營銷方向上都有所差異。
圖片來源:蘋果
但 iPhone 不一樣,iPhone 6 和 6 Plus 完全就是同一款手機的兩個 " 碼數 ",這也是蘋果第一次讓消費者 " 自己做選擇 "。這種面向大眾用户的大屏手機策略讓 iPhone 6 大獲成功,還讓 5 英寸以上的螢幕成為行業新标準。此後,華為、小米等廠商紛紛推出更大螢幕的旗艦機型,迎合消費者對大屏的需求。
至于後面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iPhone X 的出現标志手機行業已全面進入全面屏時代," 屏占比 " 成了用户關心的新指标。伴随着手機屏占比的提升,手機的 " 黃金尺寸 " 也從 5.8 英寸一路提高至現在的 6.7 英寸;折疊屏的出現更是模糊了手機和平板之間的間隔——折起來時是手機,展開用時是平板。
不少人認為折疊屏手機會是手機尺寸戰争的終點。但就目前的情況來説,小雷并不認同這個説法。
必須承認的是,折疊屏手機的出現為智能手機形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靈活性,用單一設備提供了手機的便攜性和接近平板的顯示空間,但這并不意味着手機螢幕尺寸的進化會在此止步。
首先,折疊屏技術仍處于早期階段,除了高昂的成本外,消費者對折疊屏手機壽命的擔憂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考驗後才能下定論。但即使未來技術成熟,折疊屏品類内部也分化出了多種尺寸 " 派系 "。
圖片來源:Google
比如 OPPO 的 Find N 系列、一加的 OnePlus Open、Google 的 Pixel Fold 系列,走的就是 " 小方屏 " 路線;而三星、小米、華為等品牌走的則是大屏路線。除此之外,還有華為 Mate XT 這種三折疊超大屏手機。折疊屏只是一個階段性方案,它無法徹底統一市場的審美與需求,更無法消除消費者對新奇形态的探索欲望。可以説,折疊屏的出現不但沒能終結手機尺寸戰争,反而還為尺寸戰争引入了全新維度。
歸根結底,螢幕尺寸的多樣性,本質上是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直接體現。3.5 英寸時代的手機用户并非不想要大屏,只不過是當時硬體技術無法在合理成本内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軟體生态方面也沒有能用上這額外螢幕面積的場景而已。
在小雷看來,手機尺寸之争的核心在于找到用户便利性、產品便攜性和品牌成本之間的平衡。而這一平衡本身正随着消費習慣、應用場景和技術進步不斷變化。一旦有更新、更輕巧、更靈活的螢幕形态出現,折疊屏也可能像當初的劉海屏、水滴屏一樣被更好的解決方案替代。
與其説折疊屏手機會終結螢幕尺寸戰争,倒不如説折疊屏手機将成為手機尺寸戰争 2.0 的導火索。在折疊屏手機 " 展開 " 的新戰場中,手機品牌還會像 10 年前那樣,争奪 " 黃金尺寸 " 的定義權。而面對百花齊放的手機市場,消費者也将成為最後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