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尺度炸裂,女神這麼脱,值麼?,歡迎閲讀。
年度最猛限制級,終于來了。
頒獎季亮相期間,它便一路高歌猛進。
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金球獎最佳音樂 / 喜劇片,奧斯卡 11 項提名。
憑借《愛樂之城》奧斯卡封後的石頭姐艾瑪 · 斯通,這次再獲提名。
再加上讓所有人都驚呼的尺度,影片的熱度直接被拉滿。
但,正式上映及後續上線之後,評價卻開始出現天崩地裂的分歧。
不是誇五星神片,就是噴一星稀爛。
到底如何?一起來聊聊這部全網期待之作——
「可憐的東西」
Poor Things
2023.12.8. 美國
新版科學怪人
影片改編自蘇格蘭作家阿拉斯代爾 · 格雷的同名小説。
而這部小説又是号稱首部科幻小説《弗蘭肯斯坦》的變體之作。
不管是《弗蘭肯斯坦》還是小説《可憐的東西》,采用的都是多視角叙述。
但影片将其改成了人造人的單一視角,更加專注在其體驗世界的感受之上。
人造人名叫貝拉 · 貝克斯特。
當年,貝拉母親懷着她跳橋自殺,被科學狂人古德温救下。
雖然可以救活她,但作為一名科學家,古德温沒有選擇這麼做。
他決定尊重貝拉母親的赴死意願。
卻又自私地想拿她肚裏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實驗對象。
實驗很簡單——把嬰兒的腦子移植到她媽的腦子裏。
貝拉由此誕生。
貝拉有着成年人的身體,心智卻如同新生兒一樣。
所以,她走起路來依然搖搖晃晃不協調,説話也結結巴巴。
最重要的是,她沒有成年人經過社會規訓後的道德感與羞恥感。
跟人打招呼,她上來就是一拳;
看見小動物,第一反應是把它壓個稀巴爛;
察覺到性快感之後,她能在大庭廣眾之下拿蘋果往下面塞 ......
貝拉的成長速度非常之快,好奇心也非常強。
雖然古德温能關得住貝拉一時,但始終關不了一世。
而機緣巧合之下,貝拉認識了風流成性的律師,鄧肯。
鄧肯滿腦子想着占貝拉的便宜,于是邀請她一同外出冒險。
貝拉受其誘惑,不顧古德温的反對,最終與鄧肯成行。
起初,和鄧肯預料的一樣。
兩人賴在床上,颠鸾倒鳳,不知日夜。
但讓鄧肯沒想到的是,性快感,只是貝拉探索世界的一環。
很快,貝拉便對鄧肯失去了興趣。
而随着貝拉更多地體驗到了這個世界,她也開始慢慢覺醒 ......
新人類的誕生
本片導演,歐格斯 · 蘭斯,以風格怪異而出名。
《狗牙》,講述一個父親将兒女隔絕于社會,踐行他所獨創變态準則的故事。
《龍蝦》,講述一個不結婚就會被強行轉變成動物的故事。
《聖鹿之死》,講述了一個看似美好的家庭被邪魔入侵,分崩離析的故事。
他總是喜歡在一些極端條件的假設下,對于一些約定俗成的社會規則進行質疑。
對于人性和社會,至少在他的片子裏看來,他總是表現得十分消極與悲觀。
《聖鹿之死》
《狗牙》結尾,大女兒逃出家裏,不知未來如何。
本片便可以看做是《狗牙》的後傳,同樣是一種假設的實驗:
一個沒有經過社會規訓的天真的女人,體驗這個陌生的世界,最終确立自我。
整部影片建立在貝拉的視角之上,所以很多設計也都是出于這個考慮。
比如鏡頭調度,很多時候都是鏡頭停在原地變焦推拉,而不是切鏡頭。
除了營造出一種詭異的感覺,這種僵硬的機械感也和貝拉的四肢不協調相對應。
又比如片中各種魔幻的場景,當然也是為了适配貝拉初見這個世界的直觀感受。
故事上,看起來好像很復雜。
其實説白了就是貝拉在身體和思想上達成覺醒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貝拉未經規訓,所以她會碰見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
所以説到底,還是導演一貫的主題與思路——
通過貝拉的經歷,站在她的角度上來質疑人性,以及一些常見的社會規則。
貫穿于影片中的,是作為大尺度的床戲。
其實就是貝拉完成自己身體自主的一個過程。
在她看來,性就是一套 " 激烈跳躍 " 的動作而已。
除了讓自己感覺到快樂,它并不具備情感和社會上的意義。
但其他人不這麼看。
未婚夫告訴她,自慰是對上帝的亵渎。
情人鄧肯告訴她,與别人有染,有傷風化,道德低下。
妓院老鸨告訴她,性可以拿來賺錢。
她對于身體的使用,一直承載着不同的意義。
最開始是出于本能,接着被鄧肯騙,被老鸨騙。
直到最後,才自主地選擇了自己的性對象。
而身體的背後,是思想。
身體上的枷鎖脱落,是因為貝拉在思想上擺脱了控制。
無論是古德温還是鄧肯,幾乎所有人都想要對貝拉實行某種控制。
但貝拉的設定,是沒有社會強加給她的那些規則與約束。
她只有向往自由的天性,所以也必然會破壞掉這些束縛。
起初她并不明白為什麼,但後來随着咱知識的增加,貝拉開始漸漸理解。
用的方法,則是咱們的那句老話,"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
前者,在遊船上遇見老奶奶和黑人小哥後,貝拉開始接觸到書籍。
順便説一句,老奶奶也是截至那時,唯一一個不試圖去控制貝拉的人。
後者,則是貝拉這一趟出去見到的世界。
有仿佛天堂地獄一體的貧富世界,有欲望遍地的打工人世界——妓院。
而改變的核心思想,可以用片中提到的兩個名字來解釋。
那是貝拉在和老奶奶談話時提到的兩位哲學家,愛默生和歌德。
這兩人都強調個人的獨立性與自主性,反對機械式的教育和僵化的社會結構。
尤其是歌德,他認為真正的智慧來自于個體對自己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他鼓勵個體獨立思考,通過自己的直覺和體驗來判斷事物,達到心靈上的自由。
這幾乎就是本片故事的背書," 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 " 外國版。
貝拉見過了人性的黑暗,世界的殘酷。
但不同于那位堕入虛無的黑人小哥,貝拉認為人類和社會都還有改善的空間。
正是明白了這一點,才讓貝拉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并決定踐行終生。
華而不實
影片的故事邏輯沒問題。
但問題在于,貪多求全。
所有的探讨都流于表面,所有的情感都蒼白無力。
對世界的展示,是如此。
一個高聳的宮殿,一個可怕的地獄,這就算是展示了貧富差距。
一個造型怪異的老鸨巧言令色,就算是批判了資本家的醜惡嘴臉。
幾段已經説爛了的 " 亂交有傷風化 ",就算是諷刺了腐朽社會風氣。
説倒是説了,可這究竟和那種三分鍾看完一本書的視頻有什麼區别呢?
試圖去用一部電影去概括整個社會,甚至是人類的心理,未免有點太自傲了。
導演的成名作《狗牙》,也是借家庭來探讨社會模型。
而那時的他,就是專心且細致地講好了一個極端家庭的故事。
但如果你想看得更深,裏面的各種細節也足夠讓你去挖掘,去解讀。
這種簡潔卻不簡單的自信,在《可憐的東西》裏,已經蕩然無存。
貝拉的覺醒,同樣地,難以讓人共情。
兩個哲學家的名詞,就算是她精通了人家的思想。
一句 " 我是我自己的生產工具 ",就算是完成了覺醒。
參加了社會主義聚會,就算是了解了不同的社會制度。
變化的過程被極端省略,情感的感染力自然也無從説起。
説到底,石頭姐的犧牲的确很大,成長中的變化也演得活靈活現。
但似乎,這也只是本片唯一值得誇贊的噱頭而已了。
(可憐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