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歐洲車企打不過中國電動車,再次“轉型”燃油車,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钛媒體注:本文來源于微信公眾号創業邦(ID:ichuangyebang),作者 | 潘磊, 編輯 | 海腰,钛媒體經授權發布。
" 我們已經做好了繼續生產内燃機汽車的準備,以及在下一個十年更新(燃油車)技術 "。
梅賽德斯 - 奔馳董事會主席、CEO 康林松(Ola K ä llenius),在 2 月底突然宣布了推遲電氣化目标的計劃。
這位奔馳的掌舵者表示,他計劃在 2027 年更新内燃機車型矩陣,直到 2030 年代。
他給出的理由是,電動車的價格在未來幾年中仍将高于燃油車,兩者價格持平甚至 " 還需要很多年才能實現 "。
基于此,奔馳将生產更多的燃油車,并把之前宣布的 2025 年實現電動化車輛銷量占比 50% 的計劃,推遲到 2030 年。
但從奔馳還計劃繼續開發燃油車技術來看,上述推遲後的計劃能否落地也成了未知數。
在電動化方面急刹車的不僅僅是奔馳。
2 月初,雷諾集團決定推遲電動汽車子公司安培 ( Ampere ) 的 IPO 進程,大眾汽車同樣暫緩其電池部門 PowerCo 的 IPO 計劃。
上月底,沃爾沃汽車表示将把其在電動車品牌 " 極星 " 中的持股,從 48% 降至 18%,并不再為後者提供資金支持。
沃爾沃 " 極星 "
随着歐洲車企在電動化方面紛紛 " 後退 ",行業機構對之前确定的 2035 年禁售燃油車的态度也有所松動。
在 2 月底的日内瓦車展上,歐洲汽車制造商協會(ACEA)主席、法國雷諾集團首席執行官盧卡 · 德 · 梅奧(Luca de Meo)堅稱,到 2035 年全面禁止燃油車銷售是可行的," 但必須具備合适的條件 "。
他所謂的 " 合适的條件 ",包括更多的政府補貼,更廣泛的充電基礎設施,以盡可能拉低電動汽車的制造成本。
不過最新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表明,歐洲車企在電動車制造成本上的失控,正在摧毀其市場競争力。
歐洲車企電動車成本失控
2 月初,德國大眾汽車突然起訴了一家汽車經銷商 Gregory Brudny,理由是後者違反了相關銷售政策。
事件的起因是,Gregory Brudny 發現了一個新商機,就是從中國進口大眾汽車電動車 ID.6 CROZZ,然後運到德國售賣。
這樁生意吸引 Gregory Brudny 的地方在于,專門在中國生產的 ID.6 CROZZ,起售價為 3.37 萬歐元,卻比在德國銷售的 ID.4 的 40335 歐元起售價更低。
需要指出的是,ID.6 CROZZ 是比 ID.4 定位更高的車型,空間也大得多,在德國能夠賣到 6 萬歐元以上。
大眾汽車電動車 ID.6 CROZZ
Gregory Brudny 在支付了運輸費用,以及正常報關後,依然擁有可觀的利潤。
但這讓大眾汽車震怒。
這家汽車巨頭稱,Gregory Brudny 從中國進口 ID.6 CROZZ 的行為違反了大眾的銷售政策。
大眾汽車向法院起訴禁售進口的 22 台新車,并做銷毀處理。
類似的情況去年年中也發生過。
2023 年 7 月,上汽大眾把 ID.3 的起售價降到 12.59 萬元(約合 1.6 萬歐元)後,直接把德國人氣炸。
因為德國人購買德國制造的 ID.3,起售價則是 3.999 萬歐元。
" 大眾汽車一定是走投無路了才會這麼幹,我必須是一個白痴才會花巨資購買同款汽車。" 德國人在網上憤怒地説。
這些德國人可能不太知道,即便是降價後的 ID.3,其在中國的受歡迎程度也比不上中國本土品牌生產的電動車。
上汽大眾 ID.3
對于包括大眾汽車在内的歐洲車企來説,這揭示了一個可怕的現象——中國電動車企業的生產成本,大幅低于歐洲同行。
Stellantis CEO 唐唯實(Carlos Tavares)説,中國是唯一可以把電動車賣到和燃油車一樣價格的國家。
這表明歐洲車企在電動車領網域喪失了競争力。
在歐洲開電動車比油車更貴
" 純電汽車在歐洲的銷售前景非常艱難 "。
這是 2023 年底 , 瑞銀在一份報告中給出的觀點,并把今年歐洲電動車銷量的增長預期從此前的 25%下調到 15%。
銷量數據也能支撐瑞銀的觀點。
有數據顯示,2023 年 12 月,歐洲電動車銷量下降 25% 至 205980 台,這是自 2020 年 4 月以來首次出現月度下降。
市場研究公司 AutoTrader 稱,英國新款電動汽車平均價格比燃油車貴 33%。
消費者研究公司 The Langston Co 去年底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想要購買電動車的人數并沒有增加。
汽車數據分析公司 JATO Dynamics 認為,如果沒有更便宜的電動車上市,消費者對電動車的需求将會維持在低位。
為了刺激消費者的購車需求,此前從不降價的德國車企,開始罕見地向消費者提供 7% 的折扣。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這些折扣于事無補。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車企在電動化方面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造不出足夠便宜的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匮乏同樣是其推廣電動車攔路虎。
安永和歐洲電力行業聯盟(Eurelectric)2021 年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歐洲當時有 37.4 萬個公共充電樁,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五個國家——荷蘭、法國、意大利、德國和英國。
ACEA 的報告顯示,截至 2023 年 9 月 30 日,歐盟境内有 61.33 萬個公共充電樁。
這一數據相比 2021 年增加了大約 64%。
同期中國充電樁保有量增加了大約 1.92 倍,達到 764.2 萬台。
在去年底,西班牙公司雷普索爾 ( Repsol ) 在西班牙部署了 1600 個充電站中,但近一半因缺乏電源而處于休眠狀态。
當然還有電價因素。
與中國電動車的充電價格僅為燃油車加油費用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低不同,歐洲高昂的電價同樣削弱了電動車的競争力。
在社交媒體上,有人專門在德國就此做過對比——特斯拉 Model 3 在 1 月份的充電費用為 176 歐元,平均電耗 35 度 / 百公裏,相當于百公裏花費 21 歐元。
而一台 M3 的加油費用為 145 歐元,折算下來百公裏花銷 19.9 歐元。
換句話説,開電車比油車更費錢。
歐洲電動車經歷死亡循環?
到目前為止,歐洲車企一共采取了多個手段,以降低電動車生產成本。
Stellantis 在去年 10 月,投資約 15 億歐元獲得零跑汽車約 20% 的股權,雙方的合作聚焦于在海外市場。
目前的最新消息是,Stellantis 正考慮在意大利生產零跑的純電車型,最早将在 2026 年或 2027 年正式投產。
雷諾則和大眾合作,以推出低成本電動車 Twingo,預計銷售價格低于 2 萬歐元。
兩個公司的計劃為 Twingo 搭載 LFP 電池,即磷酸鐵锂電池,以降低成本。
但到目前為止,LFP 電池為中國動力電池生產商所獨有。
另外,Twingo 盡管售價低于 2 萬歐元,但跟中國生產的 ID.3 只賣 1.6 萬歐元卻依然有利可圖相比,差距還相當大。
雷諾和大眾的合作,反映了雷諾 CEO 盧卡 · 德 · 梅奧的構想——通過推動汽車制造商之間的合作,復制歐洲飛機制造商空中客車(Airbus)那樣的成功。
因為能對抗波音公司,空中客車被認為是歐洲工業合作的典範。
由于盧卡 · 德 · 梅奧還兼任 ACEA 主席,因此他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即打造一個類似于 " 歐洲汽車集團 " 的機構(盡管名字不一定是這樣),應對來自中國智能汽車制造商的挑戰。
但雷諾和大眾的體量并不對等,同時後者也在中國市場有大量利益。
在 2 月底,梅賽德斯 - 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CEO 康林松警告,歐盟加大任何針對中國的保護主義舉措力度,都将對歐洲造成破壞性影響。
看上去,歐洲電動車正在經歷一個死亡循環。
汽車數據分析公司 JATO Dynamics 的一位分析師認為,歐洲汽車制造商造不出更便宜的電車,就無法刺激需求,這又影響了電動車銷量,銷量不高又導致電動車成本高企。
另有機構認為,2024-2027 年将是一個 " 死亡之谷 " ——因為這 3 年歐洲電動車将經歷低殘值、高供應和低需求的多重暴擊。
也許這正是奔馳再一次 " 轉型 " 燃油車,并計劃在 2027 年更新燃油車型矩陣的原因之一。
畢竟到目前為止,奔馳依然能夠在全球通過銷售燃油車賺錢。
另外,豐田、現代汽車集團也都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