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動不動就要殺死BBA,怎麼人家還越賣越好?,歡迎閲讀。
在新勢力的發布會上,BBA 的地位快趕上手機發布會裏的蘋果了,幾乎每一家車企都在説他們要幹翻 BBA 。
蔚來全新 ES6 剛剛亮相的時候,李斌直説,建議正考慮買奔馳 GLC 、寶馬 X3 和奧迪 Q5 的人先試試 ES6 再做決定。
現在的新勢力銷量一哥理想,還設定了相當自信的目标:2024 年總銷量超過 BBA 。
當然,這些車企不光是在嘴上説説,還動不動就扔些參數出來,證明自己的產品去打 BBA 一點問題沒有。
而且在分享戰績的時候,車企們都挺愛説自己的用户有多少是來自于原 BBA 車主。
時間一久,BBA 的新能源都被叫成了 " 雜牌 " 電動車。喊的人太多,吃瓜群眾們還以為 BBA 早就被錘趴下了。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咱來盤一下它們銷量就知道了。
前段時間,寶馬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在中國市場的成績,寶馬集團(含 MINI 品牌 )一共賣了 39.26 萬輛,同比增長 3.7% 。
最亮眼的是寶馬的純電車型增長近三倍,上半年一共賣了 4.5 萬輛。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新勢力裏哪吒、蔚來上半年的銷量是 5 萬多,極氪、零跑是 4 萬多,寶馬的電車可以説是賣得很不錯了。
在同一時間,奔馳也拿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上半年奔馳在中國一共賣了 37.46 萬輛車,同比增長 7% ,其中純電車型大約是 1.2 萬輛。
另外一家奧迪,上半年賣了 32.65 萬輛,同比增長 2.2% 。他們并沒有公布電車的具體數量,但根據奧迪中國執行副總裁曾慧芳在上個月接受采訪時的説法,1-5 月奧迪新能源車銷量同比增長 3 倍。
一句話總結,BBA 今年銷量全在增長。
嘴上説幹倒 BBA ,但人家銷量一點也沒少,奔馳、寶馬這倆加起來比去年同期多賣了 4 萬輛。所以新勢力們大張旗鼓地進軍高端市場,結果全是自嗨?
也不是。
乍一看 BBA 的成績還不賴,其實都是各種因素疊加在一起的障眼法罷了。
首先,它們走了以價換量的策略。
寶馬的 i3 ,本來指導價小 40 萬,賣不出去經銷商趕緊打折促銷。40 萬不要是吧,我降!20 來萬開走一台電動 3 系,你考不考慮?
在大力促銷下,這款車也是貢獻了寶馬電車近一半的銷量。
不只有電車, BBA 的油車也是各種降。三家主力轎車 "34C" 都有不同程度優惠,其中幅度最大的奧迪 A4L ,能有近十萬元的優惠。
今年 6 月,奔馳、寶馬、奧迪的單車銷售均價分别是 43.8 萬、 38.1 萬、 30.4 萬,相比去年的 50.0 萬、 40.9 萬和 31.7 萬,都有明顯下降。
有道是:沒有賣不好的車,只有不夠香的價。只要價格屠龍刀夠狠,什麼銷量 KPI 都不在話下。
除了自身降價, BBA 的增長還離不開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整個市場都在漲,二是它們去年的基數夠低。
今年上半年,全國乘用車一共賣了 958.08 萬輛,同比增長 4.7% 。其中,豪華車市場漲得更猛,30 萬以上車型銷量同比增速達到了 32% 。
大盤的增長帶動了很多玩家,其他豪華品牌像凱迪拉克、沃爾沃也比去年賣得要多。
而去年又是 BBA 近幾年裏賣得最少的一年,三家一共賣了 219 萬輛,相較前年跌了 5.2% 。
這幾個因素加在一起,讓 BBA 的今年成績看起來還不錯。但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了看,就會發現原本屬于 BBA 的市場早就被人搶走了。
咱們聊了那麼多,但實際上在 2020 年, BBA 三家在中國交出了一份堪稱完美的成績,當年全國的豪華品牌加起來,銷量大概是 256 萬輛,而 BBA 這三家就賣了 228 萬輛,有着恐怖的接近 90% 的市占率。
這一年,也是 BBA 的高光時刻。一年後的 2021 年,只有寶馬還保持着 8.9% 的高增長率,其餘兩位已經扛不住了,奔馳下降了 2% ,奧迪下降了 3.6% 。
到了去年,BBA 全線崩塌,都是負增長,奔馳、寶馬下降 6.4% ,奧迪下降 8.4% 。從 2020 的輝煌到 2022 的蒼涼, BBA 的總量減少了 9 萬輛。
可這三年,豪華車的市場卻是大幅上漲。
乘聯會數據顯示,在 2020 年,售價在 30 萬( 含 )以上的車子一共賣了 184 萬輛;而到了 2022 年,這個數字是 251 萬輛,足足增長了 67 萬輛。
要知道去年奧迪全年才賣了 64 萬輛,也就是説短短兩年,豪華車的盤子已經多出了一個奧迪的容量來。
很顯然,買豪華車的人越來越多了,但選擇 BBA 的人越來越少了。
這裏頭搶 BBA 蛋糕最多的,必須是特斯拉。
平均售價超過 30 萬元的 Model Y,在 2020 年的銷量幾近于 0 ,但在去年 Model Y 銷量超過了 30 萬輛。就在上周,上海工廠下線了第 100 萬輛 Model Y 。
根據傑蘭路發布的《 2023 年度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品牌健康度研究 》,特斯拉增換購用户裏有32% 是前 BBA 車主。好巧不巧,我有一位同事蛋蛋也是從 BBA 換到特斯拉的。
此外,新勢力也是搶走了一大波 BBA 用户。
比如每周定時放榜的理想, 2020 年全年銷量是 3.26 萬輛,還當上了當年新勢力的亞軍;而現在的理想,僅僅是上個月就賣了 3.25 萬輛,今年全年銷量預計會超過 35 萬輛。
而汽車之家發布的研究數據顯示,今年 1-5 月,置換理想的車主裏 BBA 用户占到了 25% 。
除此之外,蔚來、騰勢、極氪還有阿維塔、智己這些廠商,個個都琢磨着怎麼從 BBA 那兒挖一塊蛋糕過來,相較前些年銷量也都是節節攀升。
這種勢頭當然是挺好的。不過,脖子哥還是得提醒一句,别高興太早,BBA 絕不是輕而易舉就能被放倒的。
豪華品牌的核心是技術的嗎?我覺得不全是。
大家之所以一口一個 BBA ,還不是因為這些廠商通過長年累月的傳播,在公眾心目中建立了高端品牌的認知。三叉星、藍天白雲、四個環這些 logo 挂在車上,就是面子。
以奔馳為例,從 S 級、 E 級到 C 級、 A 級,車價在下降,車子在變小,但 logo 卻在變大。這不就是豪華車企對消費者虛榮心的拿捏麼。
而很多人買車,最想要的就是這個 logo 帶來的面子。
BBA 的電車之前風評是不太好,但人家一降價不照樣有人去買。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可能這個比喻不是很恰當,但 BBA 的體量仍然很在,你想一時半會兒就把人撂倒并不現實。
再説這兩年,BBA 也看到了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突起,才會紛紛搞起 " 家在中國 " 那一套。
不管怎樣,塑造品牌最需要的就是時間,我們國產新勢力可能現在做的還不錯,但要想能和 BBA 肩并肩,甚至是殺死 BBA ,恐怕得一直不錯才會有這個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