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大手筆分紅背後,雲南白藥增長隐憂與轉型挑戰,歡迎閲讀。
3 月 31 日晚,雲南白藥發布 2024 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24 年雲南白藥實現營業收入 400.33 億元,同比增長 2.36%,歸母淨利潤 47.49 億元,同比增長 16.02%。此外,雲南白藥 2024 年累計分紅 42.79 億元,占淨利潤比重高達 90.09%。盡管營收突破 400 億元大關、分紅超 40 億元,但這份看似穩健的成績單背後,核心業務增速放緩、利潤結構失衡、創新轉型滞後等問題持續發酵,暴露出雲南白藥在新消費時代的轉型陣痛。
核心業務增長乏力
雲南白藥長期依賴 " 創可貼 + 牙膏 " 雙引擎驅動增長。數據顯示,2024 年藥品事業群實現收入 69.24 億元,同比增長 11.8%,其中雲南白藥氣霧劑收入突破 21 億元,同比增長 26%,成為少數亮點。然而,這一增長主要依賴促銷活動與渠道下沉,核心單品創可貼市占率連續三年停滞在 65% — 67% 區間,面臨其他同類產品的低價競争。健康品事業群收入 65.26 億元,同比僅增 1.6%,牙膏市占率自 2019 年突破 20% 後,其增速逐年放緩。防脱洗護品牌 " 養元青 " 雖增長 30.3%,但整體規模不足 5 億元,難以彌補牙膏業務的增速缺口。
一位專注于醫藥行業的券商分析師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雲南白藥的產品矩陣存在嚴重斷層。在藥品領網域,除雲南白藥系列外,蒲地藍消炎片、血塞通膠囊等二線產品收入均未突破 5 億元,且缺乏具備市場潛力的新品儲備。在健康品方面,牙膏業務遭遇其他品牌的功能性細分圍剿,兒童牙膏、益生菌牙膏等新品未能形成規模效應。此外,雲南白藥的品牌形象老化問題也不容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新消費時代的發展空間和潛力。種種迹象表明,雲南白藥傳統優勢業務的護城河正在收窄。
在營收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24 年雲南白藥延續了 " 高分紅、低研發 " 的策略。财報顯示,2024 年雲南白藥每 10 股累計派送現金 23.98 元(含税),累計現金分紅 42.79 億元(含税),占當期歸母淨利潤的 90.09%。近五年,雲南白藥累計分紅約 177 億元,占同期淨利潤總額的 86.67%,分紅比例遠超 A 股醫藥板塊平均水平。與之相對應的,2024 年雲南白藥研發投入僅 3.48 億元,占營收比重 0.87%,遠低于其他同類藥企。
這種 " 重分紅、輕投入 " 的模式也引發市場争議。醫藥投資人士朱奎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高分紅政策雖短期提振股價,但削弱了企業技術更新與新品研發的資金儲備,與醫藥行業 " 研發驅動 " 的發展規律背道而馳。
AI 戰略待破局
更值得警惕的是,雲南白藥非經常性損益對利潤的貢獻不容忽視。2024 年雲南白藥非經常性損益金額約 2.26 億元,占淨利潤的 4.76%,主要來源于金融資產處置收益。
金融資產處置收益具有不可預測性,對利潤的貢獻非常 " 脆弱 "。此前雲南白藥曾因炒股虧損拖累業績,2021 年證券投資浮虧達 19.81 億元,當年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 49.17%。盡管雲南白藥宣稱 " 聚焦主業 ",但截至 2024 年末,交易性金融資產仍高達 25.47 億元,占流動資產的 7.46%。
面對增長瓶頸,雲南白藥将 "AI+ 醫療 " 列為戰略轉型方向。2024 年,雲南白藥與華為雲聯合開發 " 雷公大模型 ",聚焦中醫藥智能問答、自診輔診及藥材标準化識别;在骨科康復領網域推出 AI 數字療法,實現患者遠程監測與個性化方案生成;同時推進牙膏智慧工廠、數字三七產業平台等項目。這些舉措被視為突破傳統業務天花板的關鍵。
然而,AI 布局的實際成效尚未顯現。" 雷公大模型 " 目前仍處于内部測試階段,商業化路徑尚不清晰;骨科康復數字療法雖獲技術突破,但覆蓋病種有限,市場教育成本高昂。
站在 400 億營收的新起點,雲南白藥能否在傳統優勢與創新突破間找到平衡點,将決定其能否續寫 " 百年老字号 " 的傳奇。就業績放緩、AI 戰略轉型等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向雲南白藥方面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未獲得回復。
北京商報記者 王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