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常州有群“追蚊子的人”:把自己當誘餌,每次都要忙到半夜,歡迎閲讀。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蚊媒消長的高峰,也是 " 捕蚊人 " 最忙碌的時候。酷暑下,他們早出晚歸,在户外抓十來個小時的蚊子,進行數據分析,為防控瘧疾、登革熱等蟲媒傳染病提供媒介數據支撐。近日,現代快報記者走近常州市疾控中心捕蚊小分隊,揭開捕蚊工作的神秘面紗。
捕蚊現場,拿自己做誘餌
最近一次的捕蚊工作是在 8 月 4 日傍晚。匆匆扒拉幾口晚飯,2 人捕蚊小分隊就出發了,這一次目的地是省級蚊媒監測點奔牛鎮,開展日間捕撈伊蚊幼蟲和夜間人誘捕蚊監測工作。
△人誘法:在户外捕捉蚊子
" 今晚我們用的是誘捕法,就是讓一人坐在蚊帳内當‘誘餌’,一人打開手電筒拿起設備捉蚊子。" 常州市疾控中心血防科工作人員朱仕英告訴現代快報記者,蚊子對于人體所散發出的二氧化碳敏感," 人味 " 便是最佳的誘劑,因而人誘法這種傳統的監測方法一直是觀察蚊子密度和季節消長的主要方法。
到達現場,2 人小分隊成員與奔牛醫院的兩名工作人員會合後,立即開展誘捕工作。支起了一頂蚊帳,一個人坐在蚊帳中,另外的人守在蚊帳外 , 沒一會工夫蚊子就開始聚攏過來。接下來,每隔一個小時,蚊帳外的人利用捕蚊器捕捉蚊子,外層、裏層 …… 一只、兩只、二十只 …… 這是個精細活,分不得半點神。
△人誘法:在户外捕捉蚊子
等待、捕捉、收集、記錄 …… 如此往復五次,午夜已過,現場的每個人都已是滿頭大汗。一個通宵奮戰,數不清的蚊子在透明袋子中飛舞,作為 " 戰利品 " 它們被帶到疾控實驗室進行種群鑑定和密度監測。
哪有蚊子,哪就有他們的身影
除了晚上誘捕,白天的監測任務也并不輕松。常州市疾控中心血防科科長謝轶青告訴記者,白天捕蚊小分隊需要頂着 35 ℃以上的高温,挨家挨户收集之前放置的蚊蟲孳生陷阱景觀盆,其目的是通過每 30 天更換 1 次誘劑和水,觀察景觀盆内是否有蟲卵、幼蟲、蛹、成蟲。
△蚊蟲孳生陷阱景觀盆中找蚊子
一個個景觀盆收集完畢,找個有陰涼的旮旯,工作人員蹲在地上,用紗布收集捕捉陷阱景觀盆中的目标蟲,然後再換上新的誘蚊劑和清潔水。
" 我們還要去田間雜草中,村民們的房前屋後,尋找有積水的瓦罐、水桶,看能不能找到蚊子的幼蟲(孑孓)。" 謝轶青介紹,這種監測方法叫作布雷圖指數法,主要用于檢查記錄室外所有小型積水容器及其幼蟲孳生情況,收集陽性容器中的蚊幼蟲進行種類鑑定。
△布雷圖指數法尋找蚊子
捕蚊人的堅守,説起蚊子如數家珍
" 不但我們市疾控有捕蚊人,轄市區的疾控中心、鄉鎮醫院也都有,這項工作一般從 5 月份開始,每半個月開展一次,一直持續到每年的 10 月份。" 謝轶青説。
△捕蚊小分隊收集到的蚊子樣本
據介紹,蚊子是一種重要的病媒傳播生物,與瘧疾、登革熱、乙型腦炎等疾病息息相關,無論是人誘法、蚊蟲孳生陷阱景觀盆法,還是布雷圖指數法,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監測蚊蟲種類、分布特征和蚊蟲密度,以将蚊蟲傳播扼殺在萌芽中。
捕捉到蚊子後,工作人員先用肉眼粗辨蚊種,存疑的繼續利用顯微鏡細辨,每個捕蚊人都練就了一雙 " 火眼金睛 ",按蚊、伊蚊、庫蚊 …… 提及如何鑑别看似沒啥差别的蚊子,每個捕蚊人都如數家珍。" 常州地區的蚊子主要是以庫蚊為主,也叫家蚊。" 謝轶青説。
△在顯微鏡下辨别
據了解,自 2011 年至今,常州即無本地原發感染瘧疾病例報告;2015 年,常州市市級達到消除瘧疾标準。這一切離不開捕蚊人們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固然本土瘧疾已消除,但捕蚊人一直都在。夜幕中,烈日下,他們一直在路上。
通訊員 姚瑤 現代快報 + 記者 陸文傑
(通訊員供圖 校對 張紅霞 編輯 邵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