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手機價格,為什麼越來越高?,歡迎閲讀。
大家印象當中,近年來手機的價格一直在上漲,于是希望更換手機的朋友不禁困惑:為什麼呢?
接下來為大家解析。
首先是手機的利潤
看幾個數據:
可以看出來,手機廠家的利潤可謂是逐年下滑,這可不僅是小米言而有信的做到了利潤不超過 5%,其實其他手機品牌也是很良心。
這裏大家是否猜出來了,其實是手機的成本在 " 狂飙 "。
首先是硬體成本,CPU、螢幕、攝像頭這些元器件,我們接下來看幾組手機元器件廠商的利潤:
除了螢幕,CPU 供應商的利潤率基本都維持在了 20%左右,回想一下剛才看到的手機利潤率,同一個地球,同一個夢想,同一個時代,如果是大環境不好,整個行業從元器件到手機成品應該是保持在同一水平,而事實是元器件受到大環境影響程度遠低于手機,維持着比較高的利潤率,這解釋了手機的 " 零整比 " 居高不下的原因。
當然,雖然元器件不降價确實有點 " 錯位 ",是手機價格走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家也不要吐槽元器件廠不厚道,畢竟一個行業穩定發展,需要利潤維持,無可厚非,問題還是在于手機行業,太 " 卷 " 了。
手機品牌無法有效解決產品定位和控制成本
大家是否記得以前追機的時代,高端機和低端機是有明顯的區别的,大屏和小屏、機身設計、攝像頭的數量、充電速度 ……而如今的手機產品就像 " 均碼服裝 ",各個價位的手機攝像頭基本一致,大小基本一致,充電速度的差别也越來越小;甚至大小和重量、前置攝像頭的類型也異曲同工。
蘋果作為高端機反倒成了市面上擁有小屏尺寸、最少攝像頭,以及最慢充電速度的手機產品,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以 CPU 為例,采購量越高,采購價格越低。所以我們看到很多品牌搭載(同款)旗艦 CPU 的手機價格差别非常大,價格由 2000+ 到 7000+,配置靠内存拉開價格。
而在多年前,旗艦、中端和低端的元器件是更細分的。随着銷量的萎縮,只能加大旗艦 CPU 的采購數量來維持采購成本;這樣一來,高規格的供應鏈采購量比例越來越大,成本自然居高不下。當然,内存也是如此。
更高規格的 CPU、更大的運存和内存越來越普遍,伴随着的也是價格的上漲。
軟體和研發成本
無論銷量多少,這部分的投入比較固定,賣得多,平均到每個手機的成本就低;賣得少,平均到每個手機的成本就高。
再結合剛才説到的硬體差異很小,各個價位段手機產品的性能差距不大,所以各家的 OS 也都可以覆蓋到自家全系列產品。
這個成本也有點類似于廣告:無論賣多少,利潤多少,廣告費是固定的。當然,最近幾年各廠家的格局比較穩定,在(廣告)這方面的投入都已經少了很多,所以這個鍋,廣告不背。
那為啥沒有品牌抄底,主做低端手機呢?
第一是元器件的采購量不大,硬體成本就高,銷量不大對降低系統研發成本的貢獻也就很小;
第二是現在手機品牌的低端產品利潤都不高,就算采購成本相同,也沒渠道產生銷量,再退一步説,銷量大了也沒利潤;
還有第三點,手機品牌的優勝劣汰基本遵循由下而上的出局順序,最早的雜牌機,而後的運營商合約機,再到貼牌機,然後是主打親民的品牌 …… 目前這塊蛋糕得在品牌中高端具備基礎才維持得下去,紅米有小米,真我有 OPPO,愛酷有 vivo;相反,中高端站不住腳的品牌都已經化作了現有品牌的成長肥料。
這就是為什麼各個品牌都在衝擊高端市場。而除了軟體适配、廣告推廣這樣的固定投入之外,決定手機價格區間的原因無非就是兩個:地板和天花板。
供應鏈決定元器件的價格,元器件決定手機的采購成本,手機的采購成本決定了手機的最低價格。
蘋果作為行業大哥,安卓陣營與其競争的機型銷量都在它面前落了下風;而如果蘋果将價格下壓,就會壓縮安卓手機品牌的上限價格。
所以,手機為什麼越來越貴呢?
如上所説,國產手機的生存空間是以供應鏈的采購成本為底線,到蘋果價位段基本就大幅度衰減。
華為受制裁之後的銷量空間被填補,已經驗證了國產手機品牌的不可替代性沒有那麼強;但是供應鏈上,哪怕一個元器件的斷供都會為某一個手機品牌帶來災難。
另一方面,蘋果在終端采取降價之後,對國產手機品牌的生命線——中高端產品產生了極大的衝擊,不僅對品牌的利潤產生很大影響,還會讓原本盈利的主要產品型号不得不大幅度降價,反而成為虧損的重災區。而手機廠家在軟體、廣告等方面的投入不會縮減,所以平攤到每台手機上,成本會進一步增加。
數據可以説明一切,近幾年單品銷量也好,市場份額也好,蘋果都在穩步提升。
無論是做芯片的高通還是安卓背後的谷歌,甚至做芯片代工的台積電,國產手機的供應鏈主要成本都不是自己 " 説了算 " 的;至于被壓制的高端機銷量和利潤,也是被拿捏在美國的蘋果公司手中。
好消息是:國產手機品牌的供應鏈體系和 " 果鏈 " 之間存在相當程度的競争,腫瘤存在,但好在沒有惡化迹象。
本文作者:一根大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