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豆瓣9.3,二十年前的神劇,我今天才看懂,歡迎閲讀。
最近,網上有一個十分流行的句式。
質疑 ...... 理解 ...... 成為 ......
顧名思義,另一種形式的「真香」。
時隔多年,伴随着自身生活經驗與學識的積累。
以前不明白的,現在明白了。
不僅明白,自己還成了踐行者。
相關讨論熱度頗高,一度把退圈的相關演員頂上熱搜。
這句話,讓魚叔想起了許多看過的影視作品。
觀劇初期,懵懵懂懂。
甚至很多時候,不理解主角們的選擇。
後來年紀到了,在某個人生節點,突然想起劇裏的人物和台詞。
它們宛若多年前被埋下的一根陳舊信子突然引爆。
讓人驚覺,許多關于人生的終極答案,原來早早就有人告訴你了。
相似的感覺,讓魚叔感觸最深的,就是這部二十年的神劇——
《西瓜》
すいか
關于《西瓜》,有一條相當知名的評價。
「如果一輩子只看一部日劇,就看《西瓜》吧。」
可見作品魅力。
《西瓜》的核心魅力,自然離不開劇中清新豐富的夏日元素。
四位女主角,同住幸福三茶屋中,各有各的故事。
松弛恬淡的日常叙事裏,卻飽含輕巧的哲理。
托舉起沉重的現實,給人温柔的撫慰。
但魚叔這次重温,卻意外發現了之前沒有領會到的劇集元素。
那就是,錢。
作為一部日系小清新治愈劇,好似不會對「錢」這種現實議題有所縱深。
但事實上,《西瓜》反而做出了一番相當超前的另類解讀。
早川基子,是一家信托基金的白領。
領導同事萬年不變,工作内容千篇一律。
日子一眼望到頭。
早川的生活也乏善可陳。
父親常年在外公幹,早川與母親同住。
三十多年的管控,讓她長成了一個媽寶女。
除了攢錢,早川似乎沒有别的愛好。
工作之外,她有一個從小學就設立的存錢罐,一路攢到現在。
相約一起攢錢出遊的好友早已漸行漸遠。
早川倒是越攢越起勁,執着于罐中數字的增長。
如此穩定的人生,早川也做好了按部就班一輩子的準備。
但,一次意外事件打破了眼前的平靜。
這天,早川在公司唯一的朋友馬場突然失蹤。
原來,馬場挪用了3 億(日元 約 1547 萬人民币) 公款,跑路了。
昨日好友今日逃犯,三觀炸裂。
與早川不同,馬場帶錢跑路之後揮霍無度。
大買特買奢侈品,無底線地消費。
甚至找了一個倉庫,堆放各大名牌。
發瘋、卷錢、跑路,誰不曾做過窮人乍富的夢。
早川想來想去,很難不在震撼疑惑之後,發出羨慕的感嘆:
「我想成為馬場」
但另一邊,攜巨款潛逃的馬場打來電話。
語氣裏全無興奮愉悦,反而開始後悔。
花錢沒意思,如果可以,她想與早川互換人生。
劇集設定了一對互相「質疑、理解、成為」的角色對照組,讓她們向對方的人生靠近。
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生活裏每一處微小的改變,都成了《西瓜》二十年前書寫出的預言。
它們以頑強的生命力,撫慰着二十年後的觀眾。
馬場事件成了早川改變生活樣貌的契機。
她搬出母親家,住進幸福三茶屋。
并決定書寫人生新篇章,從打破存錢罐開始。
但,同樣站在一個揮霍的選擇路口。
早川推着存錢罐逛了一天,竟然沒花出去一分錢。
似乎買什麼都不值,買什麼都不必。
有的東西買了也不算開心,事後還會成為負擔。
早川好像突然意識到,自己一直以來是看着數字活的。
攢錢只是想看到數字增長,而并非有真正想買的東西。
生活,好像是空心的。
大概會有人説,這麼糾結還是因為錢太少了。
手握三億的馬場,買東西已經不用看價格。
但暢想中的物質生活,遠不如想象中快樂。
隐姓埋名的日子,讓人逐漸忘了自己。
馬場開始發現,名牌包帶來的快樂,不如被感激時回贈的一顆糖。
不如早川與幸福三茶屋的朋友們每天一起吃的飯。
不如任何具體的、細碎的、真實的瞬間帶來的人生實感。
馬場給早川出了一道選擇題,也是創作者在問觀眾:
流浪的天價機票和晚飯的購買清單,你會選什麼?
可以説,《西瓜》是普通人焦慮時的一劑強心針。
是對當道盛行的膨脹化的消費主義,一計温柔地反撥。
劇裏用「錢」來質問的,不只是人的生活态度,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幸福三茶屋的另一位租客絆子,是色情漫畫家。
畫漫畫聽起來風光,實則經濟拮據。
絆子的口袋裏,常年只有 82 日元 (約 4 塊人民币) 。
因為三茶屋包三餐,她才能每次堅持到稿費發放日。
即便如此,她仍不斷拒絕來自家中的補貼。
起因,是雙胞胎姐姐的去世。
一直以來,姐姐都是更優秀的那個,卻突然死于一場意外。
姐姐走後,絆子的生活也停滞了。
她痛惜地回到家中,卻被家人無視。
作為姐姐生前身後的陰影,絆子想走出來,想被當成一個人對待。
錢是獨立的宣言,也是割席的決心。
看似又是富二代的悲傷叙事,但劇裏卻輕巧地轉換了錢的作用。
父親寄來的錢,成了絆子回家的引子。
她偷偷溜回家,無意間看到父親的書櫃裏,竟然擺着自己畫的漫畫。
臨走時,又瞧見父親不再威風的背影, 昔日的強敵已崩塌。
就這樣平淡地看一眼,便靜靜地離去。
沒有對話,沒有煽情,無言卻勝萬句。
父親給的錢被絆子換成了家裏的物件帶回三茶屋, 又陰錯陽差幫了早川的大忙。
一股來自家庭的變相的和解與支撐,比錢更有力。
相似的态度,也發生在愛情裏。
追求絆子的男孩,第二次見面就送了非常貴重的禮物。
絆子為此大發脾氣,直接退回。
男孩全然想不通絆子為何如此。
在他的觀念裏,錢是衡量感情的唯一工具。
只有貴重的禮物,才能讓自己不被輕視。
為此,他一味追求高時薪兼職,放棄了職業規劃。
但實際上,真正珍貴的禮物反而并不昂貴。
男孩某次看到了絆子掉落的身份證,知道了她的生日。
匆忙之下,買了十分簡陋的生日蛋糕。
絆子回去之後,才發現蛋糕有兩份。
已故姐姐的生日,當然也在這一天。
絆子嘴上説着笨蛋,但一邊插蠟燭一邊留眼淚。
被細心温柔地照顧了故作輕松的傷痛回憶。
這樣的真誠也比錢要更動人吧。
不可否認,以如今的眼光來看,《西瓜》透露出一股童話氣息。
不止在于對「錢」元素的處理,還表現在劇作數處首尾呼應的循環結構上。
1983 年暑假,早川與絆子在幸福三茶屋前相遇。
2003 年,早川命運般地再次回到這裏。
在與絆子、教授、由依相處的過程中,有關人生的疑問,竟然逐一得到了回答。
這其中,有關于自我價值的。
早川回望這二十年的過往人生,發現自己「一無是處」。
工作可被取代,沒什麼朋友,也沒有感情生活。
設想過的成就,竟然一件都沒有做成。
急速發展的社會節奏下,當人開始質問生活,常會深感挫敗。
但《西瓜》從不讓絕望落地。
當你動搖時,一定能隔着螢幕得到一份温暖卻有力的回答。
就像教授為早川邁出獨立的一步慶賀。
告訴她,人沒有年齡差别,只有自我之差,今天才是新生。
同時世界,也遠比你想象中更為包容。
切勿自我逼迫,作無謂内耗。
「世界上可以有各種各樣的人」
「有我這樣的人也是可以的吧」
「可以的」
還有關于功利心态的。
教授的學生,為了拿到學分,從樓上一躍而下。
家長質問,學生威脅,逐漸讓事态變質。
為了優越成績不擇手段的做法,早已脱離了學習的初衷。
功利心态背後的恐慌,是無稽的。
「有此萬事足」的設想,注定要落空。
唯一确定的,是生命只有一次。
孰輕孰重,别犯傻。
同時劇中關于生死問題的回答也十分動人。
教授年輕時的愛人早早去世。
當時,教授對愛人説,三十年後一定要來接我。
他們相約在另一個世界重逢。
三十年過去,約定的日子到了。
狂風大作,故人魂歸。
然而,教授卻反悔了。
因為生命本身就在不斷的變化之中。
「活着的人是不會停留的,不能像去世的人一樣停滞不前。」
而平淡的生活裏,也藏着令她不願離去的真意。
教授向愛人道了歉,而這句道歉,也正是《西瓜》整部劇意圖呈現的内容主題。
日常已是奇迹,活着本身就值得慶賀。
魚叔重温這部劇,才發現之前不以為意的台詞,竟然在日後的生活裏反復印證,甚至一次又一次撫慰我心。
更讓人感慨的是, 劇中借人物之口,又設下了一個遙遠的問題。
二十年後,你在做什麼呢?
2023 年,正是《西瓜》二十周年。
關于生活,你找到答案了嗎?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