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印度制造”雄心悄然放棄?230億美元激勵計劃才撥款不到20億,歡迎閲讀。
财聯社 3 月 21 日訊(編輯 馬蘭)四名政府官員對媒體透露,印度總理莫迪領導的政府已決定放棄一項 230 億美元的國内制造業激勵計劃。
該計劃于 2020 年提出,旨在扶持印度本土制造業并與中國進行競争。
其中兩名官員表示,該激勵計劃将不會拓展到原定的 14 個試點行業之外,且期限也不會延長。14 個試點企業分别是汽車零部件、汽車、航空、化學品、電子系統、食品加工、醫療設備、金屬與采礦、藥品、可再生能源、電信、紡織品和服裝、白色家電以及無人機。
公開紀錄顯示,包括蘋果供應商鴻海及印度巨頭信實工業在内的企業,都與印度政府籤署了與產能挂鈎的激勵計劃。如果企業在期限内達成了生產目标,政府承諾将給予現金激勵,然而據檔案顯示,印度僅發放了 17.3 億美元的激勵,不到總規模的 8%。
該由印度商務部編制的檔案指出,截至 2024 年 10 月,參與激勵計劃的企業已經生產了價值 1519.3 億美元的商品,占到印度設定目标的 37%。同時,有一些參與補貼計劃的企業則尚未能啓動生產,這可能與前期巨大投資無法收回有關。
這一檔案指出了兩個問題,一是達到生產目标的企業遲遲無法得到政府承諾的撥款;其次是部分企業由于未達投資門檻或未達最低增長而被排除在補貼範圍之外。
還有一名官員則承認,過多的繁文缛節和官僚主義嚴重影響了該計劃的效率。
令人沮喪的失敗
印度政府此前就被質疑在該計劃上面臨着嚴重的拖延,但去年莫迪政府表示,在該激勵計劃下,制藥和手機制造業出現了爆炸性增長。且 2024 年 4 月至 10 月發放的 6.2 億美元激勵中,約 94% 都流向這兩個行業。
然而,資金集中流向部分行業,一方面可能引發其他行業對于公平性的懷疑,另一方面也可能導致行業產能成長的不平衡性,這可能也是該激勵計劃不得不草草收場的一個原因。
但兩名官員堅稱,這一計劃的結束不代表印度政府放棄了制造方面的雄心,政府正在起草新的替代方案。有一名官員透露,替代方案中可能通過部分補償建廠投資來支持某些行業,以盡快幫助企業收回成本,而不需要等到生產和銷售環節運轉之後。
不過,智庫德裏社會發展委員會的貿易專家 Biswajit Dhar 懷疑,印度可能已經錯過了時機。他無奈表示,連這種大型計劃都能失敗,人們還指望什麼能成功?
他還強調,當前又是美國大興貿易戰的復雜局勢,印度的出口行業面臨着越來越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