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阿裏雲放下野心,歡迎閲讀。
撰文 | 吳坤諺
編輯 | 吳先之
2024 年 2 月 7 日,阿裏巴巴集團公布 FY24Q3 财報。
目前看來,大阿裏的規模跑在了利潤前頭。财報顯示,阿裏巴巴 2024 财年第三财季的總營收為 2603.48 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長 5%,經調整 EBITA 同比微增 2% 至 528.43 億元。上個财季剛剛終止分拆,并被視作集團第二增長曲線的阿裏雲卻與之相反,規模跑輸了利潤。
自财報表現來看,放棄衝刺 IPO 的阿裏雲似乎也放下了衝擊更高規模的野心。财報顯示,阿裏雲在集團内并表業務的支持下,其收入同比僅微增 3% 至 280.66 億元,進一步放慢了增速。
更重要的是,阿裏雲在過去一年内推進的砍掉定制化項目、改善產品結構等調整對提高盈利能力的效用也開始降低。财報顯示,阿裏雲本季度經調整 EBITA 同比增長 86% 至 23.64 億元,而上季度的增速是 264%。
誠然,阿裏雲在本次财報季度内還處于内部調整的劇烈動蕩中,尤其是收入結構的調整必然制約規模增長,其單季度的财務表現稱不上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但可以肯定的是,阿裏雲如果不快速自調整的餘波中走出,其未來的财務表現仍會承壓。
AI 大模型為雲計算基礎設施 " 提速換代 "、公有雲市場整體增速持續放緩、政企市場持續被對手蠶食份額,時代劇變之下的阿裏雲為了适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在過去多次發起内部調整。
戰略層面,阿裏雲結束衝刺上市,重回大阿裏懷抱,新任 CEO 吳泳銘在上季度财報電話會上首次提出 "AI 驅動、公共雲優先 " 的新發展戰略。組織方面,阿裏雲在短短兩百多天内兩度更換一把手,吳泳銘亦主導了新一輪的阿裏雲組織架構調整,新成立公共雲業務事業部、混合雲業務事業部、基礎設施事業部等三大事業部。
吳泳銘上任以來的調整,都針對集成式的項目制訂單,也就是定制化程度較高的政企項目。
但據媒體報道,近日阿裏雲再度于核心銷售業務層做出調整,不僅确立政企業務為核心銷售業務之一,更是将 11 月成立的混合雲事業部改組為政企事業部,且并入了專有雲的團隊,以提高 " 被集成 " 能力。
可見時至今日,阿裏雲都未能走出動蕩期,恐怕這位公有雲 " 老大哥 " 距離走上增長軌道還有一段距離。
回不去的舒适區
吳泳銘走馬上任後提出的 " 公共雲優先 " 戰略,是阿裏雲試圖找回舒适區的一個嘗試。
眾所周知,互聯網雲自 2022 年起開始逼近規模的天花板,互聯網行業中如字節跳動、快手等大客户均開始自建數據中心以優化雲上成本,推動雲計算客群加速向政企類非互聯網客户轉移。
值此情況下,政企市場成為雲計算尋找新增長的香饽饽。但就像王堅博士最早提出的 " 水電煤 ",在市場發生轉向之前,互聯網雲廠商一直以标準化的公共雲算力為主要業務。至今穩坐公有雲市場頭把交椅的阿裏雲更甚,不僅在路徑慣性下相對缺少混合雲的技術積累,同時拓客上還受到了宏觀信創環境的制約。
因此,運營商雲與華為雲一類深谙定制化之道的雲廠商一度高歌猛進,而囿于公有雲路線的阿裏雲卻節節敗退。
一位業内人士稱,政企市場的不确定性太多,尤其集中在拓客與銷售流程上。銷售組織在拓客時吃掉成本側大量資源不説,大單的招投标流程更是堪稱 " 千軍萬馬 " 過獨木橋。" 即使是華為雲這樣有着長期渠道積累的廠商,大多項目也集中在硬體,軟體項目會嘗試各種渠道與算網融合的運營商合作承包 "。
面對轉型需求,阿裏雲一度将内部改革的重點放在銷售組織之上。
2021 年,時任阿裏雲總裁的張建鋒設立了細分行業部門與區網域的大客户銷售和交付體系。2022 年 3 月又引入前華為企業業務中國區總裁蔡英華為阿裏雲 M7(資深副總裁),其不僅接手了張建鋒重構的銷售組織,更是持續迭代生态,以讓利帶動各級分銷。以去年的阿裏雲合作夥伴大會為例,各級别分銷商的傭金率被提升至歷年最高。
然而主攻政企大客户的銷售路線與組織擴容并未給阿裏雲帶來增長,規模與盈利兩個維度均是如此。反而是阿裏雲前 CEO 張勇在短短數月任期内發起的 "4 月大促 " 與砍掉砍掉定制化項目、精簡產品線,以及相關人員的 " 瘦身 " 之下,阿裏雲的經調整 EBITA 表現強勁。換句話説,阿裏雲利潤增長,有一部分是靠勒緊褲腰帶實現的。
大模型席卷互聯網的當下,阿裏雲更是迅速投身生成式 AI,一度打造妙鴨相機、馬斯克科目三、個人版釘釘等 C 端爆款。B 端拓展上也通過開源通義千問系列模型積累聲勢,在互聯網重燃對雲服務的熱情之時趁勢出售 AI 算力與模型服務,這才是阿裏雲這樣的互聯網雲的舒适區。
然而精簡銷售組織,回歸公有雲的時光異常短暫。
去年 12 月,阿裏雲表示将不再對外出租英偉達 A100 伺服器,官網下架英偉達 A 系列伺服器雲計算產品,同時以 360、百度等為代表的大模型賽道企業開始大規模采購華為昇騰系列芯片,都證明了阿裏雲靠 " 水電煤 " 獲取增長的路徑并非坦途。
另一方面,政企市場生變,生成式 AI 的風同樣吹到了政企市場——算力需求的不斷攀升不僅讓算力概念持續保持高熱度,更是催生了地方政府、大型企業等政企端對智算中心的需求。2023 年 10 月,阿裏雲得標由京能集團承建和運營的北京 AI 公共算力平台 9.16 億元大單,于其而言堪稱一顆 " 定心丸 " ——政企市場增量被打開了。
值一提的是,阿裏雲在 " 公共雲優先 " 戰略提出之前,曾在政企市場處于搖擺不定之中。據甲子光年報道,阿裏雲内部曾專門開了數小時的會議來确認 " 公共雲 " 的説法,目的是将其與私有雲的衝突淡化。畢竟據不完全統計,僅浙江一省便在近 4 年為阿裏雲創造了 22 億的營收。
或因如此,政企業務再度被阿裏雲提高至戰略位置,将剛剛趟進舒适區的半個身子拉了回來。
與政企市場的關系重構
雲計算的增長邏輯其實非常簡單,參考當下全球規模第一的亞馬遜 AWS,其四大基礎件(伺服器、存儲、CDN、網絡帶寬)的售賣占比超過六成,标準化產品在規模效應下可以創造相比定制化產品更多的利潤空間。但同一邏輯放到國内卻不太走得通。
究其原因在于,國内政企市場相對海外的市場環境更復雜。相比于海外亞馬遜、微軟、甲骨文寥寥幾家公有雲廠商,國内政企客户的選擇更多,不僅細分了運營商雲、互聯網雲、傳統 IT 雲等派系,而且各派系内山頭各立,各有所長。
過于復雜的市場競争态勢導致類似于亞馬遜這樣的标準化路徑路徑在國内越來越跑不動。當這一判斷在業内日漸獲取共識的時候,阿裏雲的戰略與組織調整釋放出的信号就很有意思了。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吳泳銘提出的 "AI 驅動,公共雲優先 " 的大戰略方向未變,那麼組織上關于政企業務的調整則更偏向阿裏雲在重構自己與政企市場的關系。
據悉,新成立的政企 BU 納入了專有雲團隊,以提高專有雲產品解決方案的标準化和服務能力,更好被合作夥伴集成,同時還可銷售所有公共雲產品。這傳遞出兩個信号:政企 BU 做的是對公共雲 BU 的復用标品專有化;另一方面,阿裏雲基本上淡出标準產品之後的專有化以及更復雜的混合多雲架構,進一步放低姿态尋求合作推進業務。
在一位業内人士看來,這是非常典型的銷售向傳統 IT 服務商邏輯," 高度标準化的公共需求為主,另建 BU 負責覆蓋少數垂直化需求的路數非常傳統,互聯網之前的 IT 產業都是這麼幹的 "。只是囿于國内的市場環境,不得不将政企單獨列出。
正如物理世界中由壓力導致的形變,并未改變物體本身性質,曾經的阿裏雲為了政企市場大動銷售組織,但改變在皮不在骨,如為了客户維系而推進的區網域化與本地化浮于銷售層面,卻不似華為雲一般在本地化上深入至技術運維層面。
一位政企客户就曾對我們抱怨過,華為雲的本地團隊可以親自到場檢修維護,阿裏雲卻只能遠程操作,來回溝通耗時費力。" 差不多的系統模塊更換,阿裏雲遠程操作要兩三小時,華為雲的小兄弟打車過來一小時不到就弄好了 "。
" 本地化的服務深度可以説是雲廠商在政企市場的一條護城河。" 如果尋求精細化增長的阿裏雲目前尚無足夠的人力與資源覆蓋這方面,那不如将其完全交給合作夥伴,讓利沒關系,政企大單的規模和品牌效應在就好。
在政企 BU 前身混合雲事業部成立之時,吳泳銘便指派阿裏雲副總裁李津為負責人。李津是阿裏雲的老将,曾帶領團隊負責明星產品 " 飛天 " 的開發工作。面向政企的一把手自銷售偏向轉為技術偏向,這也進一步體現了阿裏雲對既往路線的糾偏。
阿裏雲的 " 復古 " 調整不由得讓人想起逐漸被互聯網遺忘的 " 中台 " 概念,高度标準化的產研是業務後端,中台則完全由技術人員搭建,負責提供解決方案給到銷售前端。現在我們很難斷言這陣 " 復古風 " 将把阿裏雲吹向何方,可以肯定的是,其将發展重心轉回增長愈發乏力的公共雲市場,營收将會承壓。
AI 風口怎麼踩
" 唯一不變的是變化 " 被寫入阿裏雲企業文化的那一刻,昭示着其必然會據情勢而做出變化調整。
據 IDC 最新發布數據,2023 年第三季度中國公有雲(IaaS+PaaS)市場規模為 535.66 億元,阿裏雲以 26.7% 的份額坐穩頭牌,但份額卻同比下滑了将近 5.8%。
與之相對的是 AI 大模型帶來的嶄新藍海,據市場研究機構 IDC 報告,從 2022 上半年到 2023 年上半年,中國 AI 伺服器市場規模成長了 54%,預計到 2027 年市值将進一步從 31 億美元增長至 164 億美元。
時至今日,人人皆知 AI 是風口,在微軟憑借生成式 AI 完成對蘋果的市值反超之下,市場自然對雲計算行業有着不低的期待。至于怎麼踩中,國内市場還未出現一條足以吸引同行 " 復現 " 的路徑。過去一年處于動蕩期的阿裏雲更是相對混亂。
雖早在去年 4 月便推出了通義千問大模型,率先提出了 MaaS 概念、搶占開源高地以及推進 " 魔搭 " 模型社區的建設,但阿裏雲在商業化落地上卻不見起色。畢竟财報稱其收入增長主要由并表業務驅動,由此不難看出 AI 所帶來的增量還處于一個待釋放的階段。
有趣的是,阿裏曾多次試圖通過 C 端感知以復制 ChatGPT 走過的路,如去年阿裏雲一手推動的 " 妙鴨相機 "、" 全民科目三 " 等爆款,但往往不能持續維持熱度,對產品落地的幫助并不算多。相比有先發優勢的文心一言、專攻行業場景的盤古與透過教育迅速商業化的訊飛星火,通義千問還沒有找到自己的長板,以建立市場認知。
參考 NLP 時代最為典型的 AI 應用 " 搜廣推 ",在 AI 能力滲透到外界之前,廠商會率先将其應用在内部業務中提質增效。阿裏雲的回歸可以更深度地結合如 AI 電商、高德智能地圖等阿裏系的多項業務,尤其是被馬雲重點提到的 AI 電商,将之培養為落地長板是大阿裏在 2024 年的第一道坎。
另一方面,AI 芯片緊缺也是制約阿裏雲乃至整個國内雲計算產業發展天花板的重要因素。對此,吳泳銘給出的解法是 " 一雲多芯 ",強調算力多元采購與對計算資源池的彈性調度,然而這終究算不上長遠之計。
正如數據确權相關法規未定前,政企客户總想着數據在私有雲上 " 落袋為安 ",阿裏雲突破算力困境的希望還在于自研,而平頭哥研發的含光 800 系列芯片亟需迭代。去年 12 月,達摩院裁撤量子實驗室并将設備捐贈給浙江大學,這一舉動除降本外更多的可能還在于集中研發能力突破瓶頸 GPU。
馬雲在去年回歸大阿裏時,以 " 回歸淘寶,回歸用户,回歸互聯網 " 為糾偏的中心軸,如果我們将主體換做阿裏雲,其近端時間的調整則呈現出 " 回歸技術,回歸 IT,回歸公共雲 " 的态勢。AI 這個新時代變量,究竟能在這次 " 老活新整 " 中發揮出怎樣的勢能,還有待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