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上半年,這近500億元“砸”給了新能源車,歡迎閲讀。
23/08/08
導語
" 無論站在終端用户層面,還是站在國家政策層面,電動化轉型的浪潮已然變得愈發不可逆轉,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參與者,能做的就是積極跟随與擁抱。"
作者丨崔力文
責編丨崔力文
編輯丨别 致
絕不是盲目自嗨,2023 年的中國新能源市場,就是真真切切迎來了更大由量變所引發的質變。
舉兩個最簡單的例子,最近一段時間,我的一位導師發來了他的購車選擇,在排除種種答案後,完全沒有料到最終入圍的兩款產品竟然是寶馬 iX3 與理想 L7,尤其是考慮到其生活的城市為身處西北内陸的甘肅蘭州。
第二起與之有些類似,也是我的一位親戚要為家中長輩在本身擁有一輛燃油車的基礎上,增購一輛新能源車,最終目标同樣框定在了蔚來 ES6 與極氪 001 身上,而他們生活的城市則為陝西延安。
作為親歷者,更想説:" 明晃晃的趨勢不會説謊,過去幾年新能源車對于超一線城市的搶占有目共睹,那麼從今年開始對于低線城市的逐步進攻才是更為恐怖的事情。"
順勢,新的問題随即產生:為何整個大盤還會這般欣欣向榮?難道只是因為那張所謂的 " 綠牌 "?還是油價的瘋狂上漲?
不可否認,因為樣本容量足夠巨大,勢必會有部分消費者帶有類似的想法。但對于更多人而言,尤其是那些動辄下訂幾十萬元新能源車的用户,牌照與使用成本必然不是促使他們做出決定的關鍵。
相比之下,唯一合理的解釋只剩一種:相比燃油車,新能源車的綜合產品力已經實現了階段性的反超,所以得到了越來越多的 " 贊成票 "。
由此必須承認的是,相比曾經槽點頗多的 " 電動爹 ",當下中國新能源車無論三電技術的成熟度,智艙與智駕的使用體驗,還是續航與能耗實際表現,包括銷售體系、補能體系、服務體系的便利性,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躍升。
殊不知,剛剛過去的 7 月,從乘聯會發布的相關數據來看,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 73.7 萬輛,同比增長 30.7%。而 1-7 月,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量達到 427.9 萬輛,同比增長 41.2%。
同時,7 月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達到 64.1 萬輛,同比增長 31.9%。與之對應,新能源乘用車零售滲透率達到 36.1%,較去年同期 26.8% 的滲透率提升 9.3 個百分點。
反觀乘聯會的預測,2023 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或達到 850 萬輛,狹義乘用車銷量為 2350 萬輛,簡單換算新能源車滲透率有望達到 36%,目前的運行狀态基本吻合。
更為值得分享的是,從國家税務總局獲悉,上半年全國共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購置税達到 491.7 億元,同比增長 44.1%。當然,不遺餘力的将近 500 億元 " 砸 " 給新能源車,還是為了它的繼續綻放保駕護航。
作為對比,2022 全年我國累計免征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税為 879 億元。而按照眼下的走勢,2023 全年必然會突破 1000 億元大關。
并且北京時間 6 月 19 日,财政部、税務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税減免政策的公告》,已經明确了未來 4 年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税的優惠政策。
對購置日期在 2024 年 1 月 1 日至 2025 年 12 月 31 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免征車輛購置税,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免税額不超過 3 萬元。
對購置日期在 2026 年 1 月 1 日至 2027 年 12 月 31 日期間的新能源汽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税,其中,每輛新能源乘用車減税額不超過 1.5 萬元。
匯總來看,雖然以兩年為一個梯度有所退坡,但整體上依然沒有太多動搖的繼續利好新能源車。
寫到這裏,不禁感嘆:" 無論站在終端用户層面,還是站在國家政策層面,電動化轉型的浪潮已然變得愈發不可逆轉,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參與者,能做的就是積極跟随與擁抱。"
之所以行動如此堅決,究其根本因為我們看到了打破合資品牌固守,首次掌握行業定義權與定價權的希望。無需妄自菲薄,自主品牌的 " 彎道超車 " 已經變為現實。
不過,盛世之下必有隐憂,中國新能源市場的虛火仍擺在那裏,各種亂象也層出不窮。換言之,想要走向真正意義上的成熟,此刻由量變所引發的質變還遠遠不夠。
崔力文
愛車如命,
更愛電動汽車的小編一枚 ~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