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男人出軌後看心理醫生,都是因為暴露了”,歡迎閲讀。
心理咨詢師張春表示,看心理醫生的群體主要是城市居民,女性來訪者占了絕大比例:" 行業内女性來訪者的比例大概在 80%,我的占比會更高一些,能達到 90%。"
作者 | 高滔滔
題圖 | 《女心理師》
心理咨詢師張春是一個很難被忘記的人。聽她的播客和訪談,你可能會時刻陷入 " 被颠覆 " 的狀态裏。那種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安靜平凡的午後,你以為你的一生都會如此度過,新的意識卻突然在身體裏覺醒,生活一切如常,神經卻持久興奮地跳動。
許多人認識張春,始于對女性話題的關注。2021 年,她提出 " 女性抑郁 " 的概念,在心理咨詢中引入性别視角。張春聊過女性和世界的關系,在她看來," 女性世界的叙事是,我什麼都不可以,直到我被允許,且是再三的、明确的允許 ";她聊女性的情感,認為 " 愛是把事情變得模糊的一個動詞,是愛把權力結構從親密關系中剔除 ";在聽眾説 " 我很久沒談戀愛了,也沒什麼特别精彩的事情分享 " 時,她回應 " 這還不精彩嗎?單身就很精彩啊 ";她也聊婚姻和家庭,講述 " 高女 "(有能力、有野心、有思想的優秀女性)尋找伴侶的理論和人際關系中的 " 上位者 "。
(圖 /《不期而至》)
無論她聊什麼,對談者和聽眾都會有一個一致的反應:原來心理咨詢師是這麼理解問題的。
她是那個能看到冰山之下的人,那麼她如何理解中產這個群體,中產女性又面臨着怎樣的困境?對女性而言,中產這一社會屬性對她們的心理、婚姻、家庭造成了哪些影響?她們該如何應對精神危機?另外,中產男性和中產女性所面對的心理問題又有哪些差異?
帶着這些疑問,我找到了張春。
張春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被采訪者。采訪過程中,很多問題我都沒能得到答案,更準确地説,是她将那些問題背後復雜的群體情緒,解構、剝落至最樸素的生活裏。
以下是《新周刊》和心理咨詢師、作家張春的對話。
本文首發于《新周刊》總 656 期《四十不獲》
中產女性,
無法脱離普遍的女性困境
《新周刊》:你的來訪者分布在哪些群體?近幾年,中產人群有增加嗎?
張春 :最基本的一個特征是,來訪者基本都在城市生活,沒有什麼農村人口,我從業以來遇到的農村來訪者屈指可數。具體原因我無從得知,但我猜想,有可能是因為生活在農村的人有其他問題需要優先解決。這就像缺錢的人,肯定不會通過花錢去解決心理問題。畢竟心理咨詢對現實問題是沒有什麼直接幫助的。
另外一個特征是,女性來訪者居多。據我所知,行業内女性來訪者的比例大概在 80%,我的占比會更高一些,能達到 90%。這兩年,到我這裏的性少數群體變多了,還出現了一種新的來訪類型——成年的女兒帶着媽媽。
不能只説中產人群咨詢數增多。随着大家對心理學關注度變高,這幾年尋求心理咨詢的人的整體數量變多了,随着基數擴大,中產人群咨詢數也随之增多。
2024 年 3 月 20 日,上海。顧客在一家眼鏡店的藝術裝置前拍照打卡。" 品牌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具有标志性意義的東西,這個事情古來有之。" 心理咨詢師張春説。(圖 / 視覺中國)
《新周刊》:除了社會上女性面臨的普遍困境,中產女性是否還面臨一些獨有的困境?中產男性和中產女性所面對的心理問題,有哪些差異?
張春 :中產女性的困境,是沒有辦法脱離女性的普遍困境來談的。
無論是女性打工人、創業者還是主婦,她們在婚戀上都是有 " 坑 " 的。這件事在男、女身上差别很大。不成功的男士可能在婚戀上面臨一些困難,但是事業成功的男士在婚戀上的問題很小。女性就不一樣,不管是什麼樣的 " 天之嬌女 ",無論你的學業、事業有多成功,很少有人能不踩這個 " 坑 "。找到我進行心理咨詢的女性,幾乎都會有情感、婚戀上的問題。
還有一些家庭來訪的情況。在比較富裕的家庭,孩子沒有教育好,依然還是母親承擔的壓力更大,你能説這不是女性的普遍困境嗎?這跟中產與否無關,在我面前呈現的差異只不過是,條件差一些的家庭,可能等到孩子已經退學了才來咨詢,而中產家庭可能會介入得比較早,發現孩子抑郁就來了,僅此而已。
2021 年 6 月 23 日,上海。喝下午茶一直被認為是凸顯中產身份的消費行為之一。(圖 / 視覺中國)
其實無論是婚戀、家庭還是職場上的問題,都是人際關系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和性别相關。比如在職場上,同樣面對領導的不公對待,男性很有可能會説 " 我很憤怒,憑什麼這麼對我,等我發達了,老子搞死你 "。這種情況下的男性,是不用接受心理咨詢的,他喝個酒、罵罵人就好了,或者幹脆撕破臉皮不幹了。但女性在憤怒的同時,很容易覺得 " 是不是确實是我做錯了 ",她不确定到底是因為不公平還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才出現問題。而人只有在產生這種内心衝突時,才會去尋求心理咨詢。
情感問題也是這樣,比如説出軌。男性因為出軌來到我的咨詢室,都是因為他出軌暴露了,目前為止還無一例外。家裏面 " 炸雷 " 了,已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局面,他内心掙扎才會來。而多數女性出軌并沒有暴露,甚至只是在產生了這個念頭時就會來,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别。同樣的處境,男女的反應會有很大差異。
" 你所想象的地位、階層……
這一切,本身就是虛構的 "
《新周刊》:在一些人眼中,某種程度上存在着 " 寄生中產 " ——這些人更多是依附于家庭,達到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在你看來,這類群體會有較強烈的不安全感嗎?這類是不是心理問題的高發群體?
張春 :我聽到 " 寄生中產 " 這個詞,心裏特别不好受——是指全職主婦?如果是,我想説,主婦這個工作一點都不容易,不該被稱為 " 寄生 "。在一個中產家庭裏,男方在外面工作,女方在家裏工作,家庭的财富是屬于夫妻雙方的,不能説她是寄生在男人身上,這一點我堅決反對。
至于心理問題是否在主婦身上高發,我不知道,因為這樣的來訪者數量并沒有很大,來訪者中最多的其實是職場女性。像那些沒有一張自己的工資卡的主婦、沒有上班的年輕人,如果付費進行心理咨詢,是要經過思想鬥争的。很多人來了也會説,自己現在的情緒問題已經影響到孩子了,她的老公讓她來看看咨詢師。她們大多時候的出發點,并不是為了自己。
影視劇中所塑造的全職太太,我覺得,有些形象帶有一種 " 厭女 " 的表現。那些被想象出來的全職太太有錢有閒,沒事就找美容師、按摩師,買包維護 " 太太社交圈 ",甚至各種 " 作 ",我在工作和生活中見到的這種人不超過三個。
影視劇中的全職太太形象。(圖 /《不期而至》)
《新周刊》:中產常會成為社會的風向标,比如體現在消費上,經常會有品牌打出 " 中產必備單品 " 的名頭進行營銷,你認為這背後是怎樣的心理動因?
張春 :品牌為什麼都打 " 階層 " 這個説法,我們要追究一下。比如我,可能也算中產,但我并沒有感受到這種氣氛,我的購物軟體上推送的都是種子——因為最近春天來了,我又想種點植物。
品牌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具有标志性意義的東西,這個事情古來有之。為什麼古代貴族要穿不方便勞作的寬袍大袖?就是為了讓别人一眼就看出來,自己是一個不用勞動的人。在當時,不勞動就是富有和富貴的象征。今天的品牌,同樣希望一些人靠着品牌的加持,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的排序是靠上的,因為靠上,所以受人尊敬。這是品牌與認同這套價值觀的人的共同建構。
但這意味着社會風氣如此嗎?我覺得不是。我年輕的時候,總是想自己是不是有一點邊緣、有一點小眾,不太适應社會。後來我在想,什麼是社會?你我都是 " 社會 "。如果你要求我看起來更 " 中產 " 一點,來标識出我在這個世界上的排序,那我可不可以要求你,我們都穿一樣的衣服。我們不要去認同這些排序?那到底該我認同你,還是你認同我?
這個社會的價值觀根本不止一套,也不是所謂的幾個品牌、幾個人就能左右的。只不過在有些人的生活圈内,有着其他價值觀的人沒有説話。類似 " 中產必備單品 ",這些名号意味着什麼?我覺得什麼都不意味,它只能説明一件事情——你所想象的地位、階層……這一切,本身就是虛構的。
多談凡人,少談人上人
《新周刊》:現在,青少年群體中抑郁症患者數量有明顯增長,家庭是主要誘發因素嗎?中產家庭該如何面對精神危機?
張春 :這個問題太難了,我覺得我回答不好。
你説家庭的因素更大嗎?但我接觸下來會發現,孩子的家長也都非常痛苦。你看,我們小的時候經常會有這種説法—— " 你能念到哪就供到哪。你要不是讀書這塊料,你就種地,你就開個店。" 這句話現在幾乎聽不到了,好像這些選項被剔除了。但現在有沒有人不是讀書這塊料呢?我覺得肯定有,我們今天也有了更多的理論依據,像有多動症、閲讀障礙的孩子,在當下的教育方式裏肯定是适應不良的。
(圖 /《想見你》)
現在的家庭,幾代人都在關注一個孩子,所有的孩子都要上重點,從幼兒園開始,競争就很激烈。這一層一層壓力壓下來,你説家庭是主要原因嗎?我説不是。
我高考時復讀了,我的通知書來得很晚,但是媽媽和我説:" 你要是沒考上就開個店,早點結婚,就在我身邊,多舒服。" 我當時就一個人推着自行車在街上逛,看看哪裏有店面,想開個書店,沒覺得這是個多大的事情。現在的學生能聽到這樣的話嗎?他們聽到的都是:你不抓緊,考不上重點高中,你就完了。但這應該是家長負主要責任嗎?
我們每個人把話説出來,就是社會輿論的一環。所以,我也想問一問,我們能不能把那句話找回來—— " 你能念到哪就供到哪。" 我們可以多聊聊不上大學的人都在幹啥,那些只讀了職業學校的人都在怎麼生活。至少讓青少年知道,除了那條千軍萬馬的獨木橋,還有很多條路,大家也都好好活着。
我和我的青少年來訪者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現在就是最難的時候,我和你保證,長大了就沒有這麼難了。" 我們的公共輿論能不能多談一談凡人,少談一些如何成為人上人?比如聊完了中產,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聊聊 " 低產 " ——月薪 1000 元的人,在十分有限的條件裏,怎麼努力生活得更好一點?這樣社會氛圍也許就會變得輕松些。
(圖 /《心靈捕手》)
《新周刊》:在你看來,面對焦慮的情緒,該如何緩解?
張春 :我覺得焦慮沒什麼不好,你在一個高壓競争或處處讓你不舒服的環境裏面,你就應該焦慮。比如説一只生活在草原上的兔子,它的附近有虎豹豺狼,它就應該焦慮,焦慮能讓它活着。當你焦慮時,你打量一下周圍的環境,你會發現,你所面對的很可能是一個現實問題,而不是心理原因。
如果要説建議,我的第一個建議是接受它。焦慮是一種很好的自我保護方式,是我們聰明的身體賦予我們的天分。第二就是你要看一下身邊都有什麼人,以及他們的行為模式,也就是説,不要時刻反思自己,也要學着 " 責怪 " 别人。先把這兩點做到,再考慮怎麼調節焦慮。
# 征集活動
精神心理健康,俨然是今時今日的一大顯學。抑郁、emo、發瘋,青少年們已經熟練地用精神狀态來造梗。不只是因為好玩,年輕人對精神疾病、心理問題越來越關注,也越來越坦然。在年輕人對自我的剖析中,老一輩往往以 " 原生家庭 " 的形象出現,他們是問題的歸因,是一切的源頭。有沒有人想過,或許不是父母那代人精神更堅強,而是他們遇到的問題更難求助,更難診治?
老年人的抑郁、焦慮被長期忽略。一個遭遇精神疾病的老年人,需要同時面對身體機能的衰退、社會活動的鋭減乃至 " 精神病 " 的恥感,更容易陷入孤獨和絕望。
作為年輕人的你,有注意過長輩的精神心理健康嗎?作為中年人的你,有勸過爸爸媽媽接受心理咨詢嗎?今天,新周刊《碎片收發室》欄目發起話題為# 父母心病 #的征集活動,我們歡迎你寫下對身邊中老年人精神健康狀态的觀察,分享你的心得和經驗。我們希望告訴所有正在或曾經面對這類問題的人:你并不孤獨。
點擊下方海報即可參與投稿,入選投稿将有機會獲得新周刊《四十不獲》新刊一本。(我們尊重所有人的隐私,請不要在投稿中出現準确的人物、姓名和地點。如果不希望故事被公開發表,請根據表單提示作出聲明。)
運營:嘻嘻;排版:梁檸彥
讀完點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