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回收舊塑料,割不動新中產,歡迎閲讀。
文|嗷嗷胡
新能源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可持續發展主義。
伴随着實用電動車的普及,汽車設計也在試着緊跟能源轉型,将可持續可回收、生态友好、純淨無害作為發展更迭的方向。
"Sustainability is the new luxury"," 環保才是新的奢侈 ",這些激動人心的口号不僅影響着時尚和奢侈品行業,也一時間成了汽車尤其是内飾設計理念的共識。
大雷聲,小雨點
近些年幾乎每一輛前瞻性的概念車,都會強調内飾用料之環境友好。可持續的木材、動物福利羊毛、天然無污染生產都還只是基操,更激進者還會掏出回收塑料再利用的創新材料。
當然量產車也已将不少概念現實化,新能源車是排頭兵。早在久遠的寶馬 i3/i8 時代,就采用了非化纖的洋麻織物座椅、可持續責任認證的桉木飾板、25% 來自再利用的内飾塑料等等。
從 2019 年起,特斯拉不再提供動物皮革而全面轉向人造皮革。蔚來研發了可再生藤木和 100% 來自回收塑料瓶的 Clean+ 織物。像沃爾沃和極星更是眾所周知的天然、環保愛好者。
即便 BBA 這樣的傳統豪華品牌,今天在内飾介紹中對于可持續、再利用、可降解的闡述,優先級一般也會高于以往傳統上的 " 材質多麼稀有多麼名貴 "。
寶馬在後續車型上廣泛應用了橄榄葉萃取物鞣制皮革,奔馳在天然鞣制劑之外還在研發仙人掌纖維以替代真皮。織物和地毯采用回收塑料已屬常見,連燃油車比如奧迪 A3 也在跟進。
A3 的座椅織物由 45 個 1.5 升回收 PET 瓶制成
豪車品牌們确實都在致力于讓豪華内飾兼顧可持續化,但 sustainability 真的成為一種新的 luxury 了嗎?
可持續理念在車輛内飾中四面開花,其實看多了也不難總結出規律。塑料材質增加回收再利用占比,木飾板替換為 FSC 責任認證的木材,鋁飾板也是提高回收占比。
織物采用塑料瓶和廢漁網回收的新纖維面料,真皮能替換為織物則替換,能采用 RWS 動物福利認證羊毛更好。非要用皮革則将鞣制劑替換為天然物質,或者幹脆減少動物皮革占比。
可持續化蔓延到了内飾的各個角落,但與其説是創造出了一種以 " 可持續 " 為價值導向的新的奢侈理念,不如説是在不過度影響質感的前提下尋求盡可能滿足可持續要求的新材料新方案。
最明顯的,頂級豪車幾乎沒受到任何影響,延續着過去百十年來的奢侈 " 方式 "。當然它們也許在不經意間,在不影響觀感質感的前提下,也做了一些可持續化的努力,但 " 如何奢侈 " 從來沒變過。
奔馳對于内飾材質可持續化的 " 展現熱情 " 就很克制,EQ 系列内飾幾乎看不出可持續化帶來了什麼改變。像回收 PET 塑料這種較為缺乏質感的材料,也僅用于地毯織物。
而那些比較直白、坦然地标榜 " 可持續化 " 風格的内飾,要麼屬于新興品牌、二線豪華,要麼是豪華品牌中較為入門或新鋭的產品線,它們都不需要(也确實沒有)體現出 " 奢侈 ",打的本來就是一個差異化。
是 " 厭倦了奢侈的消費者會選擇沃爾沃、選擇極星、選擇蔚來 ",而不是 " 選擇沃爾沃的消費者認定這種内飾風格才是新的奢侈 "。
追求奢侈感的豪車消費者所看重的,依然是華麗的觀感、細膩的觸感、獨特的質感,這些終究是排在 " 是否可持續 " 之前的東西。可持續成為了一股趨勢,但并沒有成為所謂新的奢侈。
稀缺故事的缺席
把目光跳出汽車内飾,即便對于時尚和奢侈品行業,在 ESG 浪潮風起雲湧的今天," 可持續 " 和 " 奢侈品 " 之間廣受争議的諷刺悖論一直就沒有消失。
在過去乃至今天,任何奢侈事物勢必意味着遠大于必需的資源投入,人們認可這種奢侈,以彰顯自身有餘力負擔也有精力享受生產者的超額投入所帶來的高品質、稀缺性或者其他屬性。
所謂浪費才是浪漫,不嚴謹,但很形象。
而可持續化理念恰恰是與之背道而馳的。世間的優質真皮每年產量就那麼多,所以皮革才會成為相當一部分奢侈品的基礎。昂貴的木材砍了就沒了,所以華麗的木飾才會象征豪華。
當天然皮革變成人造革、植物革,近乎無限的產量天然就不容易支撐起高價值。就好像奢侈品牌們早就順應潮流增加了非皮質商品,但 Birkin 包怎麼也不可能改用尼龍。
" 環保等于新奢侈 " 的鼓吹者,喜歡将所謂新奢侈的内核定義為文化與價值觀,而可以取代所謂舊奢侈的稀缺物質。這類觀點将高價值的基礎,寄托在了高消費人群的自覺性和标籤化上。
這是一種相當理想主義的念頭。
首先需要高消費人群形成 " 可持續值得 " 的環保主義共識,其次需要對應的标的具備象征可持續的堅實标籤,才可能出現 " 僅僅因為可持續而支撐起高價值認同 "。
比較接近的例子大概是 FREITAG 和 Patagonia,不過即便二者今天享譽中產消費圈,它們的高價值地位其實也很不穩固、未經過長時間驗證,更不能算是受到了社會廣泛認可。
因為環境保護對于個人的影響實在過于間接,消費者将更多金錢投入到更環境友好的高價值商品上,所換取的不再是直接的物質享受(哪怕其中含有溢價),而更大比例是來自他對 " 可持續的商品如何改善了環境 " 的過程想象,來自他對 " 我選擇了可持續所以對環境做出了貢獻 " 的心理認同。
這樣建立起的高價值,其可靠性與企業自身主觀能動性之間的關聯,要比正常模式要間接、薄弱得多。
Markus Freitag 自己也説 " 環保本身沒有魔力,需要產品本身有吸引力才會獲得認可 "。他并不認為單靠可持續性,就可以支撐起一條廣泛的、可推行的、可復制的高價值路線。
當高價值的基礎不夠牢靠穩固,商品價值繼續向上的過程就到頭了,可持續路線可以在特定時期湧現出少量幸運兒,但改寫奢侈世界就遙不可及。
所以主打環保而較為成功的案例,基本集中在 " 貴,但又沒那麼貴 " 的所謂輕奢層級。海洋垃圾回收環保組織 Parley 選擇與 Adidas、S'WELL 之類流行品牌合作,并成功建立了一定的溢價。
汽車内飾的可持續化應該引以為鑑,盡管今天無論是傳統豪車還是新貴二線都重視可持續,不過要論 " 以可持續創造新的奢侈 ",真正的奢侈豪車依然更重視物質享受,而更大程度舍物質而取環保者,還是只能到二線豪華到頭。
并不是説基于某種以可持續為核心的理念,永遠不可能撼動基于過度投入、鋪張浪費的所謂舊奢侈。而是説僅僅試圖以 " 可持續環境友好 " 抬高身價,這條路的走向是擺在眼前的。
車企更願意強調結果
車企們在推介可持續内飾材料時,往往更多地講述其效果:回收了多少個塑料瓶,減少了多少碳排放,保護了多少頭牛牛。可這些——即便成本确實增加不少——并不能直接讓消費者感到受益。
你投入巨資回收 N 噸海洋垃圾,我摸到的就是一片糙兮兮的塑料布。那麼要讓消費者認可其高價值(or 象征着高價值:此車豪華),就完全指望消費者自己的環保意識和想象力了。是的,光有環保意識甚至都還不夠。
這顯然是行不通的,就算能有局部、個例的驚喜,也無法改變舊的遊戲規則,更不足以沉澱出 "new luxury"。
Parley 對于塑料瓶如何變鞋的過程展示
換個思路,奢侈品所背靠的超額投入,本質上也是一種稀缺,是一種人無我有。那麼對于可持續材料、可持續工藝的推介,也應該集中于其(可能具備的)稀缺性上。
對于零碳排放的鋁材木材,不再強調其零碳指标,而是講述達成零碳的過程難度之高,統計此類品質木材達成零碳者的產量有多麼的少;
對于海洋垃圾回收塑料,不再強調使用了多少個塑料瓶(腦子有病,忍不住吐槽),而是介紹該回收讓某片海網域多麼純淨,達到此效果的回收材料每年僅多少噸;
對于純粹的人工合成材料,不應再僅強調其比天然材料功能性更強(沒人在乎),而不如效仿 Alcantara,強調材料的獨家品牌、全球僅此一家、意大利定制、空運世界各地雲雲。
過去幾年關于環保與奢侈品的報告,但凡樂觀者無一例外提到了 " 新興中產階級與年輕人群對于 ESG 更為重視 "。然而今天無論中外,中產和年輕人這兩個群體都面臨着急劇萎縮的危險。
Old money 抬頭,new money 失速,按照新貴們更愛環保愛公益的邏輯,可持續更加難以成為新的奢侈邏輯。
至少到現在,"sustainability is the new luxury" 始終不成立。可持續化确實成為了趨勢,但汽車内飾的主流變化仍秉持着 " 環保盡可能不影響其他 " 的原則。
往遠看,可持續性确實有潛力成為一種新的奢侈,讓人們能以研究把玩之為上流。但目前的宣傳口吻恐怕難以奏效甚至适得其反,説教式的環保效果宣講,無異于一種願者上鈎式的道德綁架。
奢侈品本就是社會排名的產物,滿級物質享受是皮,人無我有的獨享感才是内核。稀缺才可能成就新的奢侈,強調稀缺性和過程,比一味復讀結果和功能更可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