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鴻海“不倒翁”啓示錄:不是所有代工廠,都是“時代的眼淚”,歡迎閲讀。
文|錦緞
2020 年,鴻海股價趁 AI 伺服器大勢暴漲,一舉邁過 2 萬億新台币市值大關,超越聯發科,成為中國台灣股票市場中僅次于台積電的第二大市值股票。
1974 年鴻海成立于中國台灣省,從生產電視機零件旋鈕做起,到現在成為全球的代工之王,公司至今已經跨越了 50 年的歷史。50 年,放在全球百年企業群中不值一提。但在高速變幻的科技行業中,能夠摸爬滾打 50 年,還活躍在一線并且股價創出新高的,倒也不多。
其實,鴻海更被我們熟知的分身是富士康和工業富聯。從業務從屬關系上來講,鴻海是作為集團而存在的,富士康是鴻海在中國大陸主要從事蘋果組裝業務的經營主體,而工業富聯是鴻海将消費電子零部件 + 伺服器代工等的業務打包在 A 股上市的公司,這兩家都是鴻海最重要的并表子公司。因此,鴻海與富士康、工業富聯之間,并不是劃等号的,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會混淆的一點。
可能只有在大家談論血汗工廠的時候,鴻海(旗下富士康)才能登上頭條。
實際上,在電視、電腦、手機、電動車,以及最新的伺服器革命中,鴻海從未缺席。在全球化、逆全球化、再全球化的產業鏈解構與重構中,鴻海的魅影總是遊走在在第一線。
更不為人知的是,在财富雜志全球 500 強榜單中,鴻海長期位居前 30,在電子科技行業中,這一成績也僅僅次于蘋果和三星。
" 低端沒有出路 ",鴻海顯然是打了這部分人的臉。尤其是在科技這個鮮有常青樹的行業,在微笑曲線最底部的鴻海,如何做到悶聲發大财,必定有值得反復咀嚼的認知差。
圖:鴻海發展大事記,興業證券
01 如果按照常識推演,鴻海已經至少倒閉了三次
1. 科技行業沒有常勝将軍
" 科技行業沒有常勝将軍 ",這個論斷是任何一個科技行業投資人都會口口相傳的金科玉律。所以用永續增長模型來給科技企業定價,99.9% 都被證明是一個笑話。原因無他,科技行業變化極快,沒有企業可以永遠獨領風騷。
翻開科技薄薄的史書,似乎每一個時代最風光的企業也終将難逃走向落寞的宿命,比如昔日的索尼、倒下的諾基亞、消失的 HTC、退居幕後的 IBM …。即便是當今如日中天的全球巨頭,也在面向下一個時代時顯得顧頭失尾,比如在銷量中掙扎的特斯拉,以及 AI 嚴重落後的蘋果,無一例外莫不是如此。
對于引領風騷的科技龍頭尚且難以持久,那更何況一個價值最低、處在鄙視鏈最低端的代工?
當把鴻海的盈利能力數據拉出來看的時候,你都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個科技企業。毛利率只有個位數而且還在趨勢性下滑,淨利潤率 " 穩定 " 在 3% 左右。如果不是代工之王的名号加持,很難不認為這就是一個極低端的制造業,但高達 6000 多億人民币市值的龐然大物,卻又很難與低端劃等号。
2. 東亞怪物房極致的内卷
東亞怪物房裏面成長起來的投資人,都不願意給制造業行業過高的估值。這是因為,我們太懂崇尚 " 天道酬勤 " 的儒家傳承人,在内卷這件事情上可以做到多麼沒有底線。
代工,這個唯成本論的行當,更是卷王之王。在全球化分工中,其他地區的代工企業,被東亞秒到渣都不剩,尤其是中國的台灣地區,代工了全球大部分的電腦、伺服器和手機。
打敗中國人的只能是中國人,中國台灣代工行業最大的競争對手就是中國大陸。尤其如果你是立訊精密的股東,可能認為鴻海遲早要完蛋。畢竟當年從富士康工廠流水線出來的王小妹,已經成長為廚子最依仗的王大姐了。作為鴻海支柱業務之一的蘋果手機組裝,從低端機型到最高端機型,已經在被立訊逐年蠶食,鴻海陷落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但股價創歷史新高的鴻海,與自高點已經腰斬的立訊,股價的一起一落上,無疑打了所有人一記響亮的耳光。追趕者确實值得敬佩,但老大哥似乎還留有後手。
圖:一季度鴻海精密與立訊精密股價走勢走出分野,Wind
3. 不務正業的董事長
作為中國台灣地區的首富,老郭的桃色新聞跟娛樂明星有得一拼。除此之外,老郭在 zz 等社會活動中花費了海量的經歷,不詳細讨論,懂的都懂。
不用過多的展開,一眼就能看出從治理的角度,鴻海顯然是一個躺在雷區的公司,但歷經 50 年風雨永不倒,又説明它的經營穩健得讓人可怕。
科技行業與生俱來的高波動性,代工環節產業鏈卡位低端、競争慘烈,公司高管不務正業,就這麼一個 Buff 疊滿的鴻海,股價卻在一眾不看好的成見中創了歷史新高,堪稱奇觀。
02 鴻海因何成為 " 不倒翁 "?
可能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鴻海,雖然不情願但可能不得不承認:這個工廠除了血汗,還有智慧。
1. 客觀原因,ICT 行業空間越來越大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縮寫,信息與通信技術),随着智能化革命的不斷深化,產品種類、行業空間都在不斷創歷史新高,這本身就是一個水大魚大的賽道。
近 70 年,收音機、電視、移動電話、計算機、通信設備、手機、智能汽車、伺服器等,輪番成為 ICT 行業扛大旗的排頭兵。催生的下遊市場也越來越大,最好的證據就是,這些所有智能化設備帶動了半導體的大發展。即使 2000 年互聯網泡沫推升行業到 1700 億美元,也輕松被增長的長河消化,到 2024 年,全球的芯片銷售額已經接近 5000 億美元。
其實代工,所享受的紅利與半導體背後的原因别無二致,只是由于代工技術門檻很低,彈性也弱,被大眾選擇性忽視。以鴻海為例,2005 年時,公司收入為 9500 億新台币,到 2023 年,公司收入為 6.3 萬億新台币,年復合增速達到 11.1%,在此期間半導體行業的復合增速為 4.5%。
鴻海由于品類的擴張,客户的豐富,還有蘋果的加持,表現甚至還要強于半導體行業。去有魚的地方捕魚,鴻海成功不得不承認的客觀現實就是選了一個好賽道。如果持續在塑料行業裏,大概率論老郭再有能耐也不能把企業做這麼大。
圖:全球芯片市場規模,全球半導體貿易統計組織
2. 從單品到方案,從 " 打零工 " 到 " 做管家 "
時至今日,大部分人還是認為鴻海不就是個做組裝的嘛。對于大部分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的代工企業來説,确實仍受困于打零工的模式,基本上客户爸爸需要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但是,作為代工之王的鴻海其實不僅僅只是代工這麼簡單。
鴻海最早提出 eCMMS 模式并轉型成功。根據官方定義,eCMMS 是機光電重直整合的軟硬體一次性整體解決方案,能夠為客户提供電子化—零元件、模組機光電垂直整合服務,具體包含模具、冶具、機構件、零元件、整機設計、生產、組裝、維修、物流等全部在内。
其實往俗了説,這一轉型,就是幫助鴻海大大提升了在客户端的話語權,至少扮演着 " 管家 " 的角色。尤其是随着 ICT 行業發展,智能設備的復雜程度與日俱增,下遊客户對鴻海的依賴越來越高。所以,eCMMS 模式,使得鴻海能夠為客户提供共同開發能力,這也是為何只有富士康能夠完成蘋果每年重大產品更新的工作。
3. 不止是蘋果概念股,擺脱大客户依賴症
由于富士康的名聲深入人心,似乎鴻海只是蘋果的小弟。不可否認,蘋果是公司的第一大客户,但這主要是由于蘋果家大業大,而非鴻海只選擇綁定蘋果而忽略其他科技領網域的變化。從公司組織架構就能清晰的看到鴻海完全是多方下注,公司分為多個事業部,客户涵蓋了 ICT 所有主流的企業。
最近最為全球投資人關注的就是鴻海旗下的子公司工業富聯,作為全球白牌伺服器代工的龍頭,其基本上覆蓋了北美所有的雲廠商以及英偉達在内,最近的大火的英偉達 GB200 據稱完全由工業富聯獨供。這也是公司為什麼年初至今,在蘋果股價一度疲軟的背景下,鴻海還能受到市場追捧的核心原因。
另外一個例證是,公司也計劃代工特斯拉平價版電動車的 model Q,在蘋果放棄造車的今天,鴻海由于沒有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其實并未受到太大的影響。
客户矩陣的策略,大幅提升了鴻海的風險應對能力。在變幻莫測的科技行業中,鴻海只需緊跟潮流即可。
圖:鴻海事業群及客户,公司公告
4. 成功的資本化運作,多個子公司、全球性布局
承接上文提到 eCMMS 模式,為了随時随地做好一眾大客户的 " 管家 ",鴻海發展出了與之匹配的龐大的治理結構。
首先説全球化,毫無疑問鴻海已經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全球化企業。成立 10 年之後的 1985 年,鴻海就在美國成立了分公司;1999 年開始,公司開始在美國和愛爾蘭設廠,正式開啓了產能全球化布局。如今,鴻海又跟随蘋果大客户的要求,将最新的產能開設到了印度。可能在全球所有的制造業中,鴻海都是搬遷廠房最頻繁的企業了。
更不為市場了解的是,為了做解決方案類的服務,鴻海通過收并購、設立子公司,将觸角已經能伸到任何領網域,從元器件到模組到代工等等,更為誇張的是,在 A 股、H 股、台股和日股,都有不少鴻海系的公司,或是子公司或是股權投資。A 股的代表有工業富聯、協創數據,日股的代表有夏普,港股有鴻騰精密和富智康,台股作為大本營,有十多家公司被鴻海實際控制。
所以不僅僅是韓國财團,鴻海也隐約有财團的影子,只是它處理的更為低調。
5. 商業模式并不差,現金流就是力證
作為管家,雖然鴻海永遠不可能享受下遊客户在鼎盛時期的高光和暴利,但默默賺錢的本事還是有的,比如英偉達現在的 AI 芯片毛利率高達 90%,鴻海跟着喝口湯一台伺服器毛利率個位數。
但低利潤率水平其實掩蓋了鴻海盈利能力根本不弱的事實。
雖然毛利率低,但依靠着高周轉和高經營杠杆,鴻海的現金流和 ROE 表現其實一直不錯。以經營活動現金流 / 營收收入這個指标,能夠看到在過去絕大部分年份,鴻海都保持着非常強的造血能力。
這一數據的反差,像極了在金融中心賣煎餅的大爺,辛苦是所有人都看見了,但賺錢确是扎扎實實的。
良好的現金流不僅使得公司能夠在快速變化的科技行業中遊刃有餘,也是公司擁有不錯分紅水平的底氣。
圖:高周轉、現金流優異,公司公告
03 鴻海都能成功,我們又有什麼借口
作為 A 股投資人,鼓吹鴻海其實沒有任何實操意義。之所以大費周章的去拆解鴻海的報表和商業模式,一方面是為了解惑為什麼鴻海創新高、立訊猶抱琵琶半遮面,另一方面,也是為迷茫的 A 股代工企業尋找他山之石。
在 A 股電子行業中,代工是最大的子行業之一。但随着 Airpods 退潮,meta 的 VR 迷失,A 股代工及模組企業已經陷入群體性沉寂達 3 年之久,龍頭立訊精密也在苦苦掙扎。從市值上來看,鴻海市值 5000 億人民币,中國大陸的代工企業,離天花板還有着不小的距離,但為何 " 老氣橫秋 "?
從上述五個方面對鴻海成功的歸因中,如果将大陸的代工企業逐條比照,不難發現這些企業都還處在轉型更新的早期。比如絕大部分代工企業,還陷在打零工的這種不穩定模式中,客户讓我做啥我做啥,什麼火我做什麼,產能的全球化布局、多客户矩陣的建立那就處在更早期了,離成為管家還有着肉眼可見的差距。
随着高增長時代的結束,以及國内勞動力紅利的消退,過慣了好日子的代工企業們猛的發現,快樂的日子説過去就過去了,目前只剩下了内卷。業務停滞、股價低迷、定增流產,過去的轉動的飛輪成了一道道扎向自己的回旋镖。而随着越南印度等以制造業立國開始狂卷代工行業,可能歷史上積累的優勢,也有一朝蕩然無存的風險。
真正的英雄主義 , 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代工行業面臨的集體性困難是客觀的,但卻不是宿命論般的結局。告别悲觀的論調,畢竟危機往往是轉機;這個時候,再次向老大哥鴻海取經,有可能就是獲得商業模式更新的一次蜕變,通過對鴻海的解構,我們的行業發展,不是已經到頭了,而恰恰相反,可能只是剛剛開始。但是,成功只是屬于少數人的。
最後還是想難于免俗的想擴散開來多説一句,對于整個制造業,鴻海帶給我們的啓示也不容小觑,畢竟 buff 疊滿的鴻海都能成功,我們又有什麼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