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席亞洲:石頭縫裏蹦出來的朝鮮“火星16B”?,歡迎閲讀。
文 /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席亞洲
獨立軍事評論員,IT 業觀察者
本周,朝鮮進行了 " 火星 16B" 導彈發射試驗,這種導彈在技術上相比此前的朝鮮導彈又有了不少新的突破,那麼究竟能達到什麼水平呢?
另一邊,美國空軍将駐阿拉斯加的一個裝備 F-16 戰鬥機的 " 假想敵 " 中隊轉為 " 攔截機 " 中隊,這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 " 門道 "。
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 " 火星 -16B"
這幾年來朝鮮導彈的發展頗為迅速,大家時不時就能在新聞裏看到朝鮮進行新型導彈試射的視頻片段或圖片。
只不過,朝鮮和其他國家不同的地方在于,由于總體實力的差距,朝鮮希望自己每一次導彈試射都能發揮一定程度上的 " 震懾 " 效果,也就是要去搶國外報道的頭條。
這和我們習慣的把導彈試驗藏着掖着,生怕人家通過觀察導彈試飛得到新一代導彈技術參數的做法截然相反。
這使得朝鮮許多沒有定型裝備或沒有賦予正式型号名稱的試驗彈或外貿彈被 " 誤會 " 起了名字。
就好比台灣軍方至今大剌剌的在他們的論文和刊物裏天天説解放軍的遠程火箭炮還是 " 衞士 " 系列(其實只用來外貿)一樣。
比如,早年被西方稱為 " 蘆洞 "(當時西方按照最初發現朝鮮導彈的位置對其命名,國内一些刊物按照音譯誤稱為 " 勞動 " 導彈)的導彈,後來在朝鮮的官方活動中被确定命名為 " 火星 7",然後他們就 " 順理成章 ",把在 " 火星 7" 基礎上稍稍改進,減小戰鬥部增加射程,主要用來對伊朗外貿,後來伊朗大量仿制的這款導彈,叫做 " 火星 8"。
此前被西方稱為 " 火星 -8" 的導彈,其實是為伊朗開發的外貿彈,也就是伊朗 " 流星 3" 即後續發展型,但朝鮮自己從來沒有給過它 " 火星 " 系列的代号
" 火星 -12+ 高超滑翔 "=" 火星 -8"
但到了後來,朝鮮用 " 火星 12" 液體中程導彈的助推器,加上新型的滑翔體,研制了一種新的中短程高超聲速導彈,西方人馬上就給它安了個 " 火星 12A" 的型号。
但誰知道朝鮮官方随後宣布這是 " 火星 8" …… " 誰告訴你我的火星 7 改進型叫火星 8 的?"
一眾西方觀察家風中凌亂。
而這次 " 火星 16B" 再次重演了這個故事,各位讀者可以自行搜一下 " 火星 16",就會發現大部分西方媒體給出的圖片是 " 主體彈 ",也就是 " 火星 -15",原因很簡單,因為火星 15 的早期試驗彈比 " 正經火星 -15" 要短一截,西方 " 觀察家們 " 就 " 順理成章 " 的認為,加長的火星 -15,那就是火星 16 嘛……包括後來還有一些報道把更大型的火星 17,或者固體燃料的火星 18 叫做火星 16 的,但朝鮮後來陸續公布了火星 17 和火星 18 的型号,這個 " 火星 16" 就空出來了。
後來西方 " 觀察家們 " 又把 2022 年試飛的,使用單台液體燃料發動機,彈體則似乎來源于 " 火星 12" 的一種試驗導彈叫做 " 火星 16"。
但這次進行試驗的 " 火星 16B" 卻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這是一枚二級固體燃料中遠程導彈,頭部則是一個升力體外形的滑翔器。
雖然可能并不是故意的,但朝鮮成功達成了一種 " 我叫逗你玩 " 的喜劇效果,在某些西方 " 觀察家們 " 的眼裏,這個 " 火星 16B" 好像是突然從石頭縫裏蹦出來的一樣。
西方 " 觀察家們 " 此前把這種火星 -12 換新型發動機的試驗導彈稱為 " 火星 -16",顯然是被 " 逗你玩 " 了。
但其實,我們還是能從朝鮮此前在固體燃料導彈領網域的成果中找到一些 " 火星 16B" 身世由來的線索。朝鮮此前的固體導彈,一個是 " 北極星 " 系列潛射導彈,一個是 " 火星 18" 洲際導彈。
火星 18 導彈的一級發動機直徑已經達到了 1.8 米,二級和三級直徑 1.4 米,而 " 北極星 " 系列導彈的直徑估計 1.4 米,後來發展到 1.8 米,這次 " 火星 16B" 的發射筒直徑約為 2 米,其滑翔器的寬度約為 1.4 米,一級二級發動機直徑沒有區别,估計也是 1.8 米直徑。
北極星導彈發展到後來,直徑也增加到 1.8 米。
也就是説,這是一種全新的導彈,當然從 " 火星 16B" 這個型号來看,可能還存在使用常規彈道或使用旋成體外形滑翔器的型号,也就是 " 火星 16"。
不過,這和此前西方猜測的 " 火星 16" 都完全無關,從導彈在作戰體系中的定位來説," 北極星 " 是 " 朝鮮版東風 -21",那麼 " 火星 16" 就是 " 朝鮮版東風 -26"。
相比此前一直在努力發展但進展談不上多快的液體導彈,朝鮮的固體導彈在 2020 年後的突飛猛進讓人咋舌。
這也不奇怪,我國當初研制東風 -21 導彈的時候,就同步上馬東風 -21、東風 -31 和東風 -41;當然,後來東風 31 和東風 41 的設計方案幾經修改,最後真正服役的東風 -31 和 41 導彈和當初與東風 -21 同步上馬的項目幾乎已經沒什麼關系了。
蘇聯當年在固體燃料技術方面卡了很久,一直到 80 年代,潛射固體燃料洲際導彈的尺寸和重量依然不如液體燃料,以至于至今仍有裝備 " 輕舟 " 液體燃料潛射導彈的 " 德爾塔 " 級核潛艇在役。中國通過東風 -21 導彈驗證了固體燃料技術之後,很快用東風 -21 替換了東風 -3,只因為一些特殊原因,保留了一個東風 -3 部隊。此後中國就在下一代導彈上放棄了液體燃料,只是由于國際環境的變幻,為了節約經費,長期保留東風 -4、5 導彈,直到 21 世紀,采用東風 -26、31、31A、41 這些導彈将其替換,其中東風 -26 導彈相比東風 -4 還增加了核常兼備特性,大大擴展了中遠程導彈的實戰價值。
不過,朝鮮今天導彈研制的 " 外部環境 " 比當年我們全靠自己慢慢摸索那是優越多了啊。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在 21 世紀的導彈發展進度,與該國和友好國家關系的發展呈現出非常明顯的關聯。
朝鮮曾經一度積極發展液體燃料導彈,先是試圖仿制蘇聯技術,後來又出現了更多借鑑血盟技術的 " 朝鮮式液體燃料技術路線 "。再後來就很有意思了,随着近年來朝鮮和其主要友好國家間關系的迅速升温,一夜間朝鮮就突破了固體燃料技術,此前投入巨大的各種液體燃料技術一下就過時了。北極星系列,火星 11、火星 -18、火星 -16 這些技術水平明顯比此前突破一大截的固體發動機,就突然從石頭縫裏蹦出來了……
從朝鮮歷次展出的滑翔器外形看,每次試飛後都對滑翔器外形進行一些修改,説明他們确實是在認真研制這個東西,也説明其技術尚未達到成熟狀态。
這麼看來,火星 16 和 18 先後研制成功這并不稀奇;甚至如果火星 16、乃至火星 -18 上的部分關鍵器材、零部件如果是來自于其他國家直接訂貨,都不會讓人覺得奇怪。
至于這次火星 16B 的試射,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韓國、朝鮮和日本三方宣布的試驗相關數據的差異。
日本和韓國宣稱他們認為火星 -16B 的飛行距離為 600 或 650 公裏,而朝鮮宣稱導彈飛行距離約 1000 公裏,并且第一個彈道高點 100 公裏,第二個彈道高點 72 公裏。
其實簡單換算一下就可以知道,日本和韓國宣布的 600 公裏距離是有點 " 經驗主義 " 的味道在裏面。他們的反導雷達很可能沒能跟蹤上朝鮮導彈的 " 水漂 " 飛行,這也不奇怪,之前朝鮮進行類似試射的時候,韓國裝備的以色列 " 綠松石 " 雷達也沒能跟蹤上;至于日本,由于地球曲率問題,對于在較低高度開始進入滑翔的朝鮮導彈失去跟蹤也很正常。
我們知道朝鮮此前進行中遠程或遠程導彈試射的時候通常都采用高彈道試射,也就是彈道高度達到幾千公裏,飛行距離也就不到 1000 公裏左右,但這次試飛顯然不是高彈道。
這也不難理解,其實和高彈道試驗一樣,也是為了适應靶場環境,因為距離不夠,所以不能和俄羅斯 " 先鋒 " 導彈一樣,前半段進行彈道飛行,在進入大氣層後再進行滑翔,它只能是盡快壓低彈道起滑,驗證導彈的滑翔能力後,滑翔體馬上向目标區俯衝,其中可能還為了避免進入俄羅斯領空要轉個彎,正好可以驗證一下水平機動能力,這樣才能在 1000 公裏的距離内完成試驗。相當于用一個比東風 -26 還大的導彈,打了一個模拟東風 -17 的彈道。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靶場環境限制,也算是該驗證的都驗證了。
韓國根據火星 16B 的尺寸推測其射程為 3500-5000 公裏,可能是按照常規彈道飛行計算的,實際上使用滑翔技術的話,根據技術水平,射程可能會上下有所浮動,不過目前還做不到當年錢老計算的理論值那樣的大幅度增程,因為現代技術還遠不能接近那個理論值。
朝鮮能夠完成一種射程三四千公裏的滑翔高超導彈的試驗,最臉疼的肯定是美國人,畢竟美國人的 LRHW" 黑騎士 " 導彈至少在高超滑翔技術領網域還不如火星 -16B 嘛。
美國 " 黑騎士 " 導彈這不是還不如 " 火星 -16B" 呢麼?
當然美國人也找補,《戰區》網站的文章話裏話外就説朝鮮這個導彈一定有中俄的技術支持。其實我覺得甚至不一定是簡單的技術支持,現在某大國各個院所、大學的 " 中超 " 試驗排着隊的搞,民營航天的廠家也已經好多了,朝鮮利用特殊關系弄到一些 " 非軍标 " 零部件,并非不可想象。所以很有可能美國人接下來的猜測也是對的,那就是朝鮮的這個火星 16B 距離真正能夠實用可能還有一些距離。
不過,如果朝鮮能用通過各種手段弄來的 " 中超 " 水平的零部件 " 手搓 " 出火星 -16B,那麼按道理來説,該國自用的導彈是不是應該遠比火星 -16B 更先進和更成熟了呢?之前我們就分析過,美國人 LRHW 導彈的滑翔體技術水平大概和東風 -26 導彈差不多(當然在制導技術、發射車這些方面," 黑騎士 " 還不如東風 -26),所以美國人一直在考慮增加部署 THAAD,甚至把 " 愛國者 3" 導彈部署到 " 伯克 " 級驅逐艦上這樣的方式(前段時間進行了 " 宙斯盾 " 系統指揮 " 愛國者 3" 導彈的試驗,愛國者 3MSE 的反導能力比标準 6 強多了)來加強反導能力,争取能夠保障關島和距離中國 3000 公裏以上距離的航母的安全。
但……大家應該還記得,美國 " 中國軍力報告 " 裏這幾年都在提一種叫做東風 -27 的導彈,但你看現在它的 " 遠房外甥 " 都已經出世了,那它本身什麼狀态?是不是美國針對東風 -26 設計的反導系統還沒部署出來,又要推倒重來了呢?讓他們自己考慮吧。
F-16 重操舊業
美國空軍最近宣布,其駐夏威夷的第 18 中隊從原 " 假想敵 " 中隊改為 " 攔截機中隊 ",該中隊近期完成了 F-16C(BLOCK 30)戰鬥機更新改裝,安裝上 APG-83 有源相控陣雷達和 " 狙擊手 " 紅外吊艙。
這事其實是 " 開倒車 "。我們知道美國本土的防空截擊任務之前長期由空中國民警衞隊的 F-16 來執行,但前幾年這些飛機陸續退役并被美國人當作剩餘物資賣掉了。此後美國本國的空中截擊任務理論上就要由 F-35、F-22 來擔綱,包括去年的氣球事件中,也是讓 F-22 去擊落 " 不明飛行物 " 的。
但現在怎麼突然又想起來找回 F-16 了呢?
F-16 為何重出江湖再扛截擊機重任?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 F-35 作為一種截擊機實在太不合格了。
因為 F-35 的超音速飛行性能和高空性能頂多也就聊勝于無,用它執行需要強調高空高速性能的防空截擊任務實在太費勁了,戰時還可以靠 AIM-120 導彈的性能去把目标擊落,但和平時期執行此類任務需要伴飛、查證,這對于 F-35 來説就是 " 臣妾做不到啊 "。
在這方面,與它難兄難弟的還有海軍 F/A-18E/F" 超級大黃蜂 ",之前就出現過,面對在幾萬米高空的攔截目标,只能 " 翻肚皮 " 來 " 展示軍火 " 的尴尬情況。
F-35 實在不好使,這不是還有 F-22 嗎?
F-22 可是為超音速設計的飛機啊,這性能肯定是夠用了呀。
但問題是 F-22 這不是太少了嗎?
F-22 ,太少。
目前美國空軍能夠參加實戰的 F-22 總共就 180 架,其餘三十幾架最初生產型因為構型老舊,沒法改造成實戰機型,只能用來充當 " 單座教練機 "。而 F-22 的妥善率又很成問題,目前實際上只有一半能夠随時投入作戰。
也就是説美國空軍的 " 空中統治權 " 就指着這 90 架 F-22 南征北戰了。
當然,美國還有 F-15,但問題是 F-15C 本身就已經接近退役,再出來執行防空攔截這種需要讓一部分飛機随時待命、頻繁緊急起飛的任務,也挺折磨的。
F-35,太慢。
你説新的 F-15EX?那就得找波音公司,讓他們交貨——問題是它要真敢馬上交貨,飛行員是不是真的敢飛,是吧?
F-15,太老。
數來數去,最後美國人發現,還得是 F-16。而且美國空軍手頭的 F-16 當中,狀态最好的也還真就是這幾個假想敵中隊,不僅飛機狀态好,而且飛行員水平也高。
況且,現在美國空軍的假想敵任務不是已經大量外包了嗎?外包公司最近剛剛買了一批幻影 F1,改裝了電子系統可以模拟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敵機,用來執行訓練任務也差不多夠了。況且,假想敵中隊改為攔截機中隊之後,也不是不能臨時客串一下訓練假想敵任務嘛,反正你截擊也得練空戰不是嘛?
某種意義上……這好像和太平洋彼岸某裝備蘇 -35 的部隊的任務有點類似了……
或許這也是大量裝備五代機的國家特有的煩惱吧,畢竟五代機就算再怎麼強調可靠性、可維護性,終究還是比四代機維護起來麻煩,讓它們大量承擔和平時期的截擊任務,确實并不是最劃算的。而且,作為靠隐身吃飯的飛機,你經常和對手日常見面,那遲早也會被對手掌握到一些蛛絲馬迹,導致降低未來實戰的效果嘛。
所以執行平時的攔截任務,還真就得找一種成熟可靠又足夠先進的四代半;于是,這不兩邊也就不約而同了嘛。
據悉,美國空軍可能還會把紅旗演習的老假想敵 64 中隊也改成防空截擊中隊。至于已經換裝 F-35 的 65 假想敵中隊是否也會改為截擊中隊目前尚不清楚,但考慮到美國空軍目前急需加強隐身機之間空戰相關的戰術研究,或許他們不一定會摻和進來。
當然,對于美國空軍來説,之所以加強本土防空截擊能力,也和這幾年俄羅斯加強了靠近阿拉斯加的飛行有關。此外,美國空軍年初的報告提及,預計最快今年内,除了俄羅斯,還有一個國家的戰略轟炸機可能也會來親近一下北美防空司令部,這對于美國空軍來説,也是一種壓力。在這種情況下,不知道他們是不是後悔,當初把 F-16ADF 滿世界大派送的敗家行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