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各地紛紛發布商業遙感衞星星座計劃 為何“各自為戰”?院士:現在是發展,發展後再協調,歡迎閲讀。
" 人做、天看、網管,説的就是遙感在看。遙感好像聽起來很神秘,説穿了就是眼睛的延長,把眼睛放到更高的地方去,可以看到地面的情況,輔助農業發展、災害治理、城市管理等,整個社會形成一個有序、信息化、相互協調、精準管理的城市治理氛圍。" 在近日舉辦的 " 院士眉山行 " 活動暨首屆眉山衞星應用產業發展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童慶禧對記者談道。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衞星遙感是遙感中真正的 " 千裏眼 ",即将遙感器設定在衞星上,從太空遙望地球,觀察地表的角角落落。近二十年來,中國遙感衞星無論是從數量還是空間分辨率來看,都逐漸與國際水平接軌,服務于商用需求的商業遙感衞星的數量則占到了半數以上。
當技術成熟之際,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讓技術應用落地,真正賦能經濟發展,以及從經濟效益的角度考慮如何實現盈利。顯然,國内遙感衞星尤其是商業遙感衞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有券商在研報中稱,我國商業遙感衞星行業已經進入了黃金發展期。" 目前技術成熟了,可以走向下一個階段了,這也可以認為是黃金期。" 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新階段也意味着新難題。針對國内遙感衞星應用產業的發展,在大會間隙,多位院士、企業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到了他們的解決之策以及對于產業未來發展的信心與展望。
技術已成熟,行業進入下一發展階段
1999 年 10 月 14 日 , 我國首顆高速傳輸式對地遙感資源衞星——中巴地球資源衞星 01 星 ( 又稱資源一号 01 星 ) 發射成功。
近二十餘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以及技術進步等因素的驅動下,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我國遙感衞星水平均與世界接軌。據報道,截至 2023 年 4 月,中國在軌遙感衞星已達 200 餘顆。
這背後不得不提及商業遙感衞星的發展。相較于用于氣象、海洋、資源、環境等領網域的公益衞星,商業遙感衞星更多是為了滿足商用需求,因此對于分辨率、數據量等需求也更高,不少國營、民營企業近些年相繼發布商業遙感衞星星座計劃,布局這一賽道。
童慶禧介紹,目前國内商業遙感衞星的數量已經占據主導地位,超過半數。不過相較于衞星通信和衞星導航,從數據來看,遙感目前是衞星產業產值較小的一個領網域。
中國衞星導航定位協會發布的《2022 中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顯示,2021 年 , 中國衞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約 4700 億元。開源證券研報顯示,2021 年中國衞星通信行業市場規模為 797 億元。而遙感衞星的產值方面,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2019 年中國遙感衞星行業市場規模為 75.50 億元。
這背後的邏輯也很簡單。" 任何一個產業,如果你能夠從每個人的口袋裏掏錢,產值發展就很好,比如通信、導航,每個人都用。" 童慶禧院士對記者進一步表示,相對來講,遙感既為通信也為導航服務,更重要的是為經濟發展的建設服務。
目前衞星遙感產值不高的關鍵原因,是下遊應用正處于發展的初期階段。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内的媒體采訪時,郭仁忠院士也表示:" 嚴格意義來講,我們(與國外)的差距不完全是技術的差距,實際上是後端的差距——通過衞星應用賦能產業、地方發展。如何把衞星得到的大量信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目前來看,這方面我們是相對偏弱的。"
" 現在是發展,發展後再協調 "
而後端應用恰恰又是產業產值占比最高的一環。在童慶禧院士看來," 衞星制造、接收、處理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盈利,但整個產業(產值)80% 以上是在後端應用 "。
童慶禧院士所説的是理想情況,但目前企業通過應用及服務實現的營收占比未及這一水平。以長光衞星為例,根據其招股書(申報稿),目前公司已有 72 顆在軌遙感衞星,2021 年公司營收突破 3 億元,衞星遙感信息服務、衞星制造及相關服務的營收占比分别為 58.36%、41.64%,可以看到衞星制造及相關服務收入的占比雖然不到一半,但仍然較高。
再疊加在軌衞星的折舊攤銷成本較高等因素,長光衞星三年半時間(2019 年 ~2021 年及 2022 年上半年)合計虧損超 12 億元。一顆衞星的使用年限為 3~8 年,年折舊率為 12.5%~33.3%。因此,随着在軌衞星越來越多,折舊成本也随之增長。
如何破解商業遙感衞星企業的盈利難題,如何推動遙感衞星應用產業的發展?這也是 " 院士眉山行 " 活動暨首屆眉山衞星應用產業發展大會召開的意義所在,院士、企業等齊聚,共同獻計獻策。
盈利難題的解決需要的是開源節流,從這一維度考慮,在衞星折舊成本較高的情況下,為什麼分布在不同城市的企業還要分開發布星座計劃,當數據不互通共享的情況下,這是否增加了投資成本?
對此,童慶禧院士認為,建立地面接收站、處理中心、發射衞星,就掌握了主動權,否則由于流程較長、傳輸不方便等因素就要被動地讓别人提供數據。他進一步表示," 現在是發展,發展後再協調。" 在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每一個地方都想獨立發展自己的體系的情況,這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學習、訓練、普及的過程。
實際上,數據與應用體系的共享也正在推進中。在此次大會上,由長光衞星、眉山環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天智慧)、歐比特(SZ300053,股價 11.44 元,市值 79.72 億元)等 6 家商業衞星應用領網域領軍企業發起的 " 商業衞星星座聯盟 " 正式成立。據了解,聯盟致力于推進商業遙感衞星數據資源和應用服務體系的共建共用共享,打造開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商業衞星生态圈。
對于加入聯盟的原因,歐比特常務副總經理蔣曉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方面,整個衞星產業以衞星研制和發射為起點,以衞星的應用和落地為終點,形成一個閉環。另一方面,從商業層面形成聯盟,企業之間既存在一定的競争,但更多的是合作,形成 6 個 1 相加大于 6 的效果。" 數據多了,就可以在數據種類、時效等方面互補。"
攜手產業鏈合作夥伴、創新思維很關鍵
在童慶禧院士看來,遙感衞星產業獲得收益最重要的條件是,滿足政府、企業需求,提高產品的水平、質量,提高服務的類型和水平,讓產品與國際接軌。
具體來説,一方面不能單打獨鬥,要聯合產業鏈相關企業共同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則需要有創新的理念和思維。
國内的大型 IT 企業、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商浪潮集團就在去年戰略投資了環天智慧,與它一同參與環天智慧此輪融資的還有海康威視(SZ002415,股價 36.06,市值 3377 億元)、啓明星辰(SZ002439,股價 31.02 元,市值 295.5 億元)等。海康威視是全球領先的視頻監控龍頭,啓明星辰則是網絡安全領網域的龍頭企業之一,這些都與衞星遙感服務與產品的應用密不可分。
浪潮集團副總裁姜振華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衞星行業的發展,不單純是遙感數據通信或導航,它是一條產業鏈,從生產到服務、運營,同時還能助力更多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助力整個產業的布局。
從浪潮集團來説,姜振華表示,要解決衞星應用的問題,背後需要數據平台進行治理、分析、決策,更重要的是需要數據的算力。浪潮集團認為,介入衞星行業,可以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浪潮的自有優勢,包括算力、數據、場景賦能的能力。另一方面,結合衞星數據與浪潮多年對政府、企業服務的經驗,在眉山打造一些模範或典型場景,從而向全國推廣。
理念創新則是多名專家共同提及的一點。郭仁忠院士談道,要學習馬斯克等西方企業家的創新性思維,結合企業、國家發展的情況,做一些決策。武漢大學副教授段延松在受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祖勳委托演講時談道:想象力肯定要比你知道的知識重要得多,大家要盡量想象,提出新的需求,促使研究團隊可以解決一些很實際的問題。
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童慶禧院士表示,在商業遙感衞星相關領網域,中國的發展處于蓬勃開花的階段,到結果還需要一段時間。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