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我心目中的暑期檔第一,給這國内頂流,歡迎閲讀。
今天一部暑期大片上映了。
真的來頭不小。
出場的每一個人物,個個都是國人熟知的"明星",甚至,随便一個名字,都是最強IP。
而你,雖是初次看這部電影,可就是管不住嘴,背出他們接下來的"台詞"。
别不信。
它,是一場獨屬于中國人極致浪漫的電影。
長安三萬裏
在這裏,參與演出的有——
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岑參,李邕......
還有主角的他們——
李白,高适。
還有,國人心中盡絢爛的長安。
哎哎哎,這可不是老生常談,又來聊歷史了。
而是,一場夢幻穿越。
01
厚重
説到追光。
你肯定想起的是神話——《白蛇》《新神榜:楊戬》。
而這一次,是國產動畫電影裏少見的真實歷史題材,長度更是達到了168分鍾。
不會有尿點嗎?
Sir在看之前也有擔心。
但看完就得承認,這歷史厚重感撐得起來。
沉浸式地體驗李白、高适所經歷的大唐,168分鍾還是太短了。
你通過他們的眼睛,看到了大唐從鼎盛繁華,到安史之亂後的凋敝。
你能看到在盛世之下,無數有識之士,才華綻放,理想挫敗,縱情詩酒。
不用問,大家最期待看到的,也是那樣一個時代最極致的結晶——
李白。
電影以高适的視角,慢慢鋪開回憶起他與李白從相識、到成長,最後各自老去的故事。
雖不是歷史上全有發生的故事,但,也以這樣的方式回顧了彼此人生的大事件。
在那些無法割舍的友情歲月裏,高适早已看清二人的生存之道,雖千差萬别,卻還總是惦記與眾不同的李白。
畢竟,一生若只見過一次這般"奇人",也讓人回味無窮。
你是谪仙人
要回天上
我是世間人
我在世間盤桓
他們倆的分隔,不只是性格。
也是歷史的驅動。
國家動蕩,内憂外患,讓這朵如芙蓉一般的大唐,終究被雨打風吹去。
一個人的悲歡離合,與一個國家的興衰綁定了。
既然是描寫大唐,就不得不提到文化上厚重的遺產——
唐詩。
你能聽到那些刻進了DNA的詩句。
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讓你看到了以前想象不出的動人景象——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不是Sir非要在這裏拽唐詩。
而是這些東西在你看電影的時候,時不時就會想起。
比如,這個畫面,無需多講,"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或是,江南水鄉,明月拱橋,一片"春城何處不飛花"質感。
人們,就是活在了詩裏。
甚至,可以看見詩歌背後的掌故。
一日,李白與高适來到了黃鶴樓,喝醉後一定要在黃鶴樓上題詩。
卻發現,早有崔颢的《黃鶴樓》在上面了。
這段情節來自一段傳説——李白有一日來到黃鶴樓後,正想提筆作詩(也就是現在人想發個朋友圈),發現崔颢這首《黃鶴樓》寫得太好了,他就只在一旁寫了一句話:"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題詩在上頭。"
雖然無證可考,但,後人還是在黃鶴樓的東側修建一座擱筆亭,紀念此事。
電影裏,可以細究的彩蛋并非只有詩。
Sir再跟你説幾個。
禮。
電影裏,随處可見的叉手禮,人物之間打招呼再也不是拱手抱拳了。
在《韓熙載夜宴圖》裏,你就能看到一模一樣的動作。
△ 《韓熙載夜宴圖》節選
馬。
這裏的馬與現代國畫裏的馬,有着千差萬别,甚至,還有"億點點"胖。
這一風格從何而來。
昭陵六駿。
唐太宗将六匹愛馬刻成石雕,放在山陵前。
到了金代,畫家趙霖對這石雕描摹,将六匹駿馬皆以粗脖、肥臀的風格留存在紙上。
△ 昭陵六駿圖卷節選
而《長安三萬裏》裏的馬,有這樣的神韻,也應該是參考了這六匹馬的繪畫風格。
琵琶。
還沒看這部電影的,先給你們看"億點點"細節。
李白拿着的這把琵琶,也是非常講究。
它的形制與我們現在看的琵琶不同。
在李白手裏的是一把曲項琵琶,琴頭呈現直角狀。
這種琵琶只在隋唐時期,才從龜茲傳入中原,開始盛行,而常常流連于"胡姬酒肆"的李白,自然接觸最多。
連一把出現了幾秒的琵琶,都做到了如此考究。
可見,《長安三萬裏》是真的在邊邊角角裏,都打造了沉浸式大唐視覺體驗啊。
02
尋李白
《長安三萬裏》的核心,像是以餘光中的《尋李白》中,脱胎而出。
甚至,借了李白之口,将餘光中詩裏的那句"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改成了——
你心中的一團錦繡
終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在《長安三萬裏》裏,通過高适"三尋"李白,讓人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不同的李白——
年輕時,初見李白,是什麼樣呢?
潇灑。
電影裏,李白與高适的第一次見面,宛如《俠客行》所寫:"銀鞍照白馬,飒沓如流星"。
兩個人因為誤會不打不相識。之後,一路結伴,成為遊俠。
李白,打算以自己的才華,拜于宰相門下。
高适,想以高家僅存的名聲,在長安托人引薦入仕。
懷揣着這樣夢想的二人,卻沒想到在現實裏,雙雙碰壁。
李白與高适約定,一年之後,在揚州相見。
分别前,他對高适説,我一定要寫出一篇壓倒古今詩人的詩來。
他説,"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一年後,高适在揚州見到的李白,意氣風發,揮金如土。
李白以自己的才氣,在此站穩了腳跟。
他為歌姬可以揮金如土,夜夜笙歌。
卻再也不過問仕途之事。
他雖然笑得豪爽。
卻,遊走在歡場中,不經意間流露出了自己的落寞。
才華,不一定能被天子賞識。
他説,"落花踏盡遊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
高适看不慣這樣的生活,與李白一别就是十年。
當他再次見到李白,來到長安時,李白終于成為皇帝的寵兒,全長安城無人不知李白的名字。
這是他正當春風得意之時。
也是長安的極盛之時。
李白與大唐,交相輝映。
可是,權力的恩寵變化莫測,被厭棄的他,逃出了長安這個是非之地。
被徹底打擊的李白找到高适,讓他陪自己入道,見證他成為一名道士。
他喝下一壺又一壺的酒,化成了一行行壯烈的句子。
他趁醉念出了"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将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他説喝,再喝點。
喝醉了,便駕着仙鶴飛越到了銀河之上,這該是多麼富有想象力的浪漫。
将痛苦融化在酒杯裏,在這一夜裏撞碎滿胸惆怅。
再然後呢。
是高适和李白最後一次相見。
歷史已經寫好了劇本——
李白,入永王麾下,成為叛軍幕僚;
高适,入唐肅宗麾下,任命淮南節度使,平天下戰亂,讨伐永王。
曾經的摯友,變成了不同陣營的人。
永王戰敗後,李白被貶夜郎。
之後,他們就再也沒有見過。
如何評定李白這個人,似乎用簡單的三言兩語無法完全説明。
《長安三萬裏》,終于讓這位"谪仙"下凡。
你可以看到他的不甘、痛苦、迷茫。
他出身商賈之家,無法以科舉考試入仕,在毛遂自薦未果,被門童撞出門外,他揚天大笑,轉身離去。
看似無所謂。
卻知這世道并非惜才。
他考慮入贅,進入官宦門第,便能改變身份,階級。
看似占了天大便宜。
可,卻又在大婚之前,逃跑找高适喝酒,甚至,追着孟浩然問這入贅之事"可否"。
他在長安成為當紅的詩人。
可他懂人間的浮華,終究不是"大鵬展翅九萬裏"要上的那片天。
李白的"仙",被拽了下來,與我們芸芸眾生一樣,在郁郁不得志時,也有無奈。
李白在灑脱之間,用酒掩蓋他對人世間的不解與失望,他将自己一生的不甘、不滿、不爽,都塞進詩裏,化作壯志豪情。
放在現在來看,你甚至會覺得他有些"中二",當你讀懂他時,卻發現,他與你,也曾度過同樣蹉跎、暗淡的時光。
他悟出了——天地萬物,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還不是最後,罰酒三杯。
03
長安
長安,是這部電影無法逃開的地方。
電影的片尾(一定要留着看完)是展開的一幅長卷,裏面寫下了許多詩人描寫長安的句子,并用不同的語言誦讀這些詩文。
Sir看到這,差點落下淚來。
不知為何,那一聲聲"長安",又喚起了藏在心底的一腔悲傷。
悲從何來。
我們曾經有過如此繁盛之時。
而這樣景色,只能通過歷史碎片的拼湊、重組,才能見窺其一角。
長安,它一直是文人騷客魂牽夢萦的地方。時至今日,我們還對這場絢爛、旖旎的大唐夢感到震撼。
如今,許多影視劇中都在努力地将其還原,但,依舊是畫虎畫皮難畫骨。
△ 《長安十二時辰》上;《妖貓傳》下
長安,歷經十三朝古都,歷經周、秦、漢、隋。
直到,大唐。
唐長安,是在中國文化裏,最讓人無法割舍之地方。
它大開國門,允許萬國來朝,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種族、語言,都能在這裏獲得融合與包容,并且擁有當時最為先進的社會制度——
科舉制度,在唐朝發展成型;
四大發明其中的兩項技術,火藥、雕版印刷,都在此時誕生;
宗教,除了佛道二教,就連伊斯蘭教、景教、拜火教、摩尼教等外來宗教都允許來國内傳授教法。
它還有文化、藝術的高度發展。
那時,文有李白,畫有吳道子,書法有張旭,音樂有李龜年。
就連一向對女性非常吝惜筆墨的歷史,卻在此時有着飽蘸濃墨的一筆。
就不提,千古女帝武則天。
才女魚玄機,聰慧,善詩文,死前留下了"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的名句;
貴妃楊玉環,獨創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裏描寫為"當時乍見驚心目,凝視谛聽殊未足"。
△ 92年版的《楊貴妃》裏,舞蹈家周潔着力在電影裏還原霓裳羽衣舞
擅舞劍的公孫大娘,是開元盛世裏的唐宮第一舞人。杜甫見過她舞劍後,專門寫了一篇《觀公孫大量弟子舞劍行》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骖龍翔"。
(在《長安三萬裏》裏,張旭是看吳道子的畫,而體會出用筆之道,但在杜甫的記載裏,實則是張旭從公孫大娘的劍舞中領略出來的。)
它不僅僅是一個擁有着極高創作力的朝代,也是一個擁有極大高光的朝代,在它身上,展現了有太多可能性,太多機遇。
但那樣一個光輝萬丈的長安。
破碎了。
李白的詩詞裏,一次又一次的提到了這個讓人傷心地。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他才在長安呆了兩年左右。
長安宛如他的第二個家鄉,它的多元、包容,讓一個出生地不明、家境不明的人,在這裏生出了無限眷戀。
這就是它的魅力。
當我們一次次談論長安或是李白時。
也許,就是這樣的感受。
我們在文獻、詩歌裏窺視到了長安那場真實、繁華的夢後,就再也放不下對那個時代的懷念。
很多人看完《長安三萬裏》,可能不理解主角為什麼不是李白,而要選高适。
高适的名氣小得多,很多人能背上來的詩也就那麼幾首。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适的才情、個性都不突出。
别説和李白相比,和片中的"長安文人聯盟"比,都像一個平平無奇的老實人。
别人到貴族宴會上秀才華,博賞識,謀出路,不是彈琴跳舞,就是吟詩作畫。
但高适這個憨憨,舞了一套祖傳槍法。
玉真公主:舞得很好,下次别舞了。
别人出口成詩,他閲讀都有障礙,要小學生來把書念給他聽。
大家都流連酒肆,一擲千金,但他不喜歡搞吃喝應酬,事業一遇到挫折他就回老家種田。
你發現了沒有,這部片的主角高适其實很不"長安"。
甚至,高适就是長安相反的一面——
不奢華,不浪漫,不灑脱。
那為什麼《長安三萬裏》還要從高适的視角展開呢?
看完以後你就會明白了,片名是"長安三萬裏",而不是"長安"。
後者是一個座夢想之城。
而前者是以長安為圓心,無數人圍繞它畫出的人生軌迹,是向四面八方無限延伸的文化版圖。
長安是由什麼構成的?
只是城裏的宮阙樓宇、車馬歌舞嗎?
不。
長安的繁華,也是由遠在數千裏外邊關将士的青春乃至白骨換來的。
"去時三十萬,獨自還長安。"
是一輩子也沒進過長安城,不息耕作的平民百姓換來的。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Sir一度很擔心,一拍長安,就又是"美"、"浪漫"。
《長安三萬裏》讓Sir最有感觸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想拍是誰在維系這份浪漫。
高适,不就是這樣的人。
他以邊塞詩聞名,不寫温柔鄉,多寫雄健、艱苦的從軍生活。
他和李白是兩種性格的人,李白可以上天入地、尋仙問道,他卻不可能将實務那麼輕松抛下,只願意低調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名。
李白是大唐的錦繡。
高适這樣的人就是大唐的基石。
電影中的劇情,高适率部伏擊的吐蕃士兵。
那一帶過去每年麥熟,吐蕃都會前來擄掠,經此一役,吐蕃再也沒有來犯。
杜甫在給高适的《送高三十五書記》也寫道,"崆峒小麥熟,且願休王師"。當時高适已經55歲,在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中任書記,正接到新的命令,向武威進發。
他不留戀長安。
但他一生的使命何曾離開了長安。
Sir相信,在許多人看到了這部電影時,望着長安一眾文人把酒正歡時,總會想起自己年少時的中二時刻,将"長風破浪會有時","大鵬一日同風起"抄在課桌上。
但長大以後,發現課本裏讀到的東西,離我們好遠。
要做到像那些詩人一樣豪邁,好難。
大家伏案于工作,忙碌于生活,在沒有創意的建築裏,度過一天,一周,或是一生。
所以説,《長安三萬裏》不應該只展現給我們一個不切實際的夢幻。
從高适的視角去看長安。
有對浪漫的向往,有報國無門的憤懑,也有經歷了世事枯榮後的滄桑。
這不也是我們今天在長安的繁華之外更該看到的——
你要如何面對苦難。
你要如何在平凡中堅守。
片中有一個不起眼的細節,Sir的印象卻很深刻。
老年的高适問稚年的書童,最喜歡哪句關于長安的詩。
書童背了很多,王維、杜甫、賀知章……當然還有高适的。
其中他帶着向往的神情説了李白的一句"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高适眉頭一皺,但随後又恢復了慈愛寬厚的目光,沒説什麼。
書童只知道李白的詩好。
感覺到"長安一片月"多麼温柔恬谧。
他哪裏理解得到,李白後面一句詩是"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温柔的月光下,是盼不回丈夫的婦女們,是戰争給普通人無法言説的傷痛。
其實每個人都曾經是書童。
但總有一天,會理解高适,會被當年囫囵吞棗背下的唐詩,穿過時空突然襲擊。
你懂了。
原來詩裏寫的是這個意思。
原來生活就是這樣,他們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都一樣。
去看看《長安三萬裏》。
去看看年少本該有的輕狂,想起自己曾經,曾經追求的一場夢。
就像是長安。
或許無法身在其中。
被放逐,被迫離開,相隔萬裏。
但只要心裏的長安還在,它就永不會陷落,我們所處的地方也就不會是一片荒原。
請問。
這麼來説。
世界上還有比夢更真實,更堅不可摧的東西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小田不讓切
還不過瘾?試試它們
▲還沒上映票房已破4億,王寶強「真笨」
▲最近挂熱搜上的這兩個字,有毒吧
▲專治香港天王的瘋子,這三年就他一個
▲敢靠小作文上位,這頂流可真刑啊
▲牛啊,7月新片神仙打架
▲預測33億,陳思誠可真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