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當“僅退款”謝幕,歡迎閲讀。
文|李小霞
編輯|喬芊
" 僅退款 " 将要成為歷史。
據澎湃新聞報道,拼多多、淘寶、抖音、快手、京東等多個電商平台将全面取消 " 僅退款 ",消費者收到貨後的退款不退貨申請,将由商家自主處理。
實際上,早在去年就有消息傳出,而今靴子觸地,标志着這場始于 2021 年的售後革命正式落幕。
在大眾的印象裏," 僅退款 " 這一售後政策屬于國内平台原創,而真正的祖師爺是亞馬遜,于 2017 年推出該政策,直到 2021 年,拼多多也上線了 " 僅退款 "。
" 僅退款 " 的出現是為了減少售後流程、優化用户體驗、懲戒不良商家,當消費者購買到問題商品時,顧客可發起 " 僅退款 ",面對產品質量差、差評過多的商品,系統會給予支持。
如《人民網》評價 " 僅退款 " 的設計初衷有其積極意義,「一來可有效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二來可有力震懾一些商家,使得他們不敢以次充好。有了 " 僅退款 ",消費者少了後顧之憂,在平台購物更趨積極,無疑可提升平台的人氣。」
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裏,關于 " 僅退款 " 的讨論并無多大聲量,直到 2023 年底,淘寶、抖音、京東、快手等也相繼加入陣營,随後 " 僅退款 " 開始進化為一場飓風,掀起滔天駭浪。
彼時,網絡購物用户規模已經達 9.15 億人,占網民整體的 83.8%,電商已經浸入了中國的每一寸肌理,平台間的競争也由增量轉化為存量。站位消費者,成為維持關系、保住粘性的最好方式。
在這場用户争奪戰中," 以消費者為中心 " 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所以 " 僅退款 " 開始成為各個平台的标配,與後來各家都卷入的 " 低價之戰 " 一樣,共同構成了電商内卷的時代鏡像。
正是這種兵戈之戰如釜底之薪加劇了水温的變化。
随着 " 僅退款 " 規則的普及,滋生出一批以惡意套利為生的 " 羊毛黨 "。他們利用規則漏洞批量發起不合理退款申請,使得 " 僅退款 " 如同失控的潮水般無差别衝擊着每一位商家。
甚至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消費者買的内褲晾曬的時候被風刮丢了,申請僅退款——質量好的話怎麼會吹跑;買的旗袍以過敏為由僅退款,發來兩張胳膊腫得老高的包漿圖片,轉頭卻被發現在閒魚出售。
另外,過去 " 僅退款 " 情況主要針對于單價較低的小物件商品,價格通常不會超過百元。但後來,幾塊錢到幾十塊錢已難以滿足 " 羊毛黨 " 的胃口,他們甚至打起了數百上千甚至萬元商品的主意。
這場本是始于平台信任構建的規則革新,最終在人性衝突與規則漏洞的碰撞中,暴露出脆弱的一面。
相似的矛盾不只存在于 " 僅退款 ",即使 " 退貨退款 " 也難免陷入囚徒困境中," 奇葩 " 的退貨故事并不少見,退回的衣服洗過幾次的,買了幾個月後申請退貨的……
而不願意被裹挾的商家,更是上演了起訴 " 羊毛黨 "、追蹤 " 羊毛黨 " 的對抗。
後來,意識到問題的平台也在不斷調整,實際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幾大電商平台就已經在減少對 " 僅退款 " 的介入。
此前有不少商家表示,他們并不反感平台的幹涉,如果自己商品真的有問題,怎麼處置都不為過,但當遇到惡意濫用僅退款、退貨時,平台也應該給予他們選擇争辯的權利。而随着 " 僅退款 " 取消落地,商家将拿回話語權。
翻看電商的發展,不管是在萌芽初期,抑或高歌猛進,以及當下的 " 存量 " 競争,每個階段可能都難免會遇到相應的陣痛,或者暫時被動誤入曲徑,正是這些不同切面的融合才構築了行業的全貌。
據澎湃新聞報道,電商平台已就全面取消 " 僅退款 " 的相關細節與管理部門進行了多輪商讨和修改,一旦審核完成即對社會公開宣布。
而 4 月 22 日,淘寶、拼多多、京東、抖音等平台都發布了相關公告,大概意思都差不多,為了維護商家以及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對售後規則進行完善修訂。
随着後續細則的出來," 僅退款 " 這一書頁将被翻折過去,不管是否會完全消失,它都将成為時代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