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為什麼歐洲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有更多擔憂?,歡迎閲讀。
【藍科技觀察】近日,在德國慕尼黑舉辦的國際車展上,中國本土汽車品牌可謂是大放異彩。出席展會的中國公司數量是同期的兩倍,包括比亞迪、小鵬和電池制造商寧德等等。
然而,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的到來卻引發了諸多歐洲競争者們的擔憂。
不少歐洲汽車制造商的高管們在慕尼黑國際車展上表示,他們正面臨一場戰鬥,要生產出成本更低的電動汽車,并消除中國在開發更平價、更适合消費者的車型方面的領先優勢。
歐洲擋不住中國新能源車的步伐
2000 年前後,國内汽車市場長期被國外品牌分食,牢牢占據着主導地位。國内汽車行業發展雖然迅速,但銷量靠前的品牌無一例外都被外資品牌收入囊中,整個行業面臨着嚴重的寡頭聚集與同質化問題。
但近年來,情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随着我國新能源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比亞迪、蔚來、理想、小鵬等諸多新能源電動汽車車企開始自主創牌和創新,上探高端,對電動汽車行業進行一次 " 再發明 "。
以比亞迪為例,從 2008 年第一輛比亞迪 F3 DM 發布,到 2021 年 5 月比亞迪完成第一個 1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累計 13 年的時間。此後,随着比亞迪產能快速擴張,從 2021 年 5 月到 2022 年 11 月的一年半時間裏,比亞迪完成了第 3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的目标。
如今比亞迪僅用了 9 個月就再次宣布将達成第 500 萬輛新能源汽車的目标,換言之,這段期間,比亞迪平均每天就生產出 7407 輛新能源汽車。
可見,比亞迪造車為 " 中國速度 " 創下新定義。由小及大,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 " 強己 " 之路遠不至此,紛紛向外海擴容。
歐洲市場無疑是中國車企出海的重要一站。據不完全統計,包括比亞迪、蔚來和小鵬在内的多個中國電動汽車制造商都瞄準了歐洲市場。比如,小鵬汽車在去年就宣布拓展歐洲市場,并于去年第一季度先後進軍荷蘭、瑞典、芬蘭、丹麥等國家,國内熱賣的 P7、G3、P5 車型也陸續在歐洲市場上市。
本次慕尼黑車展上,小鵬汽車還進一步公布歐洲市場擴展戰略:年内進軍德國市場、明年進入法國、英國市場。不僅如此,就在同一時間,浙江零跑科技也宣布将在未來兩年内向包括歐洲在内的海外市場推出五款車型。
據汽車咨詢公司 Inovev 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為止,在歐洲銷售的新電動汽車中,有 8% 由中國品牌制造,高于去年的 6% 和 2021 年的 4%。
另據公開信息顯示,今年前 7 個月,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的電動汽車銷量幾乎與 2022 年全年持平,這也意味着中國電動汽車品牌 2023 年在歐洲市場全年銷量有望再創新高。
中國電動汽車撬開海外市場的三板斧
不可否認,中國電動汽車持續獲得歐洲市場青睐的背後,是創新技術、功能設計以及成本更低等多維度優勢帶來的結果。
一是技術優勢。" 新能源技術看中國 ",已成為全球市場共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車核心的電池、電機、電控 " 三電 " 技術,中國已經在全球領先。其中,競争優勢最大的是電池,目前全球動力電池銷售前十的企業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而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在全球市場的市占率超過六成,排在第一。
二是功能更加多樣化。除了核心技術外,針對消費者非常關注的汽車功能設計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具有豪華品牌配置。
比如,過去價值不菲的人體工學座椅、高級音響、負離子空氣系統、安全氣囊等頭部外資豪車品牌才有的配置,現在在中國電動汽車品牌上皆是标配。
可見,配置下放及同價格下新增豪華配置,是最能體現出中國品牌誠意的地方,深受國外消費者青睐也就水到渠成。
三是制造成本更有優勢。在單車制造成本上,受益于國内完善的新能源產業鏈融合加速,中國電動汽車制造成本得以下降,使得自身更具有市場競争力。
市場調研機構 Jato Dynamics 表示,2022 年上半年,中國電動汽車的平均價格不到 3.2 萬歐元(3.5 萬美元),而歐洲的價格約為 5.6 萬歐元。
針對這一現象,大眾汽車首席執行官 Oliver Blume 曾公開表示,通過在中國展開合作,公司的目标是将電池成本降低 50%。
中國電動汽車品牌用實力打破偏見
德國汽車工業協會 ( VDA ) 主席 Hildegard Mueller 對此表示:" 我們(德國)正在失去競争力。"
9 月 3 日,寶馬首席執行官 Oliver Zipse 在談到中國電動汽車廠商進軍歐洲時表示:" 基礎汽車市場要麼消失,要麼不會由歐洲制造商占據。"
在燃油時代,中國汽車工業薄弱,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與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由于市場基數大,用户更加廣泛,綜合而言,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具有領先地位。這對于一向認為中國汽車工業薄弱的歐美乃至日韓企業來説,他們内心或許并不願承認中國新能源車的崛起,但卻無法阻擋。
随着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市場節節攀升,以及歐洲企業親眼所見,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國新能源汽車無論是功能,技術還是體驗,确實有一定的優勢,以至于開始擔心可能對本土汽車制造商產生不利影響。
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汽車工業真正站在了風口浪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