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發改委等四部門:2025年初步建成車網互動技術标準體系,歡迎閲讀。
IT 之家 1 月 4 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市場監管總局今日發布《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對 " 車網互動 "、新能源汽車雙向充放電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任務和目标。
《意見》中提到的發展目标指出,到 2025 年,我國車網互動技術标準體系初步建成,充電峰谷電價機制全面實施并持續優化,市場機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加大力度開展車網互動試點示範,力争參與試點示範的城市 2025 年全年充電電量 60% 以上集中在谷底時段、私人充電樁充電電量 80% 以上集中在谷底時段,新能源汽車作為移動式電化學儲能資源的潛力通過試點示範得到初步驗證。
到 2030 年,我國車網互動技術标準體系基本建成,市場機制更加完善,車網互動實現規模化應用,智能有序充電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成為電化學儲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力争為電力系統提供千萬千瓦級的雙向靈活性調節能力。
圖源 Pixabay
重點任務如下:
協同推進車網互動核心技術突破瓶頸
加大動力電池關鍵技術突破瓶頸,在不明顯增加成本基礎上将動力電池循環壽命提升至 3000 次及以上,攻克高頻度雙向充放電工況下的電池安全防控技術。研制高可靠、高靈活、低能耗的車網互動系統架構及雙向充放電設備,研發光儲充一體化、直流母線柔性互濟等電網友好型充換電場站關鍵技術,攻克海量分布式車網互動資源精準預測和聚合調控技術。
加強車網互動信息互動與信息安全關鍵技術研究,構建 " 車 - 樁 - 網 " 全鏈條智能高效互動與協同安全防控技術體系,實現 " 即插即充(放)" 智能便捷互動,同時确保信息安全和電網運行安全。
加快建立車網互動标準體系
加快制修訂車網互動相關國家和行業标準,優先完成有序充電場景下的互動接口、通信協定、功率調節、預約充電和車輛喚醒等關鍵技術标準制修訂;力争在 2025 年底前完成雙向充放電場景下的充放電設備和車輛技術規範、車樁通信、并網運行、雙向計量、充放電安全防護、信息安全等關鍵技術标準的制修訂。
同步完善标準配套檢測認證體系,推動在車輛生產準入以及充電樁生產、報裝、驗收等環節落實智能有序充電标準要求。積極參與車網互動領網域的國際标準合作,提升中國标準的國際影響力。
優化完善配套電價和市場機制
鼓勵針對居民個人樁等負荷可引導性強的充電設施制定獨立的峰谷分時電價政策,并圍繞居民充電負荷與居民生活負荷建立差異化的價格體系,力争 2025 年底前實現居民充電峰谷分時電價全面應用,進一步激發各類充換電設施靈活調節潛力。研究探索新能源汽車和充換電場站對電網放電的價格機制。
建立健全車網互動資源聚合參與需求側管理以及市場交易機制,優化完善輔助服務機制,豐富交易品種,擴大參與範圍,提高車網互動資源參與需求響應的頻次和規模,探索各類充換電設施作為靈活性資源聚合參與現貨市場、綠證交易、碳交易的實施路徑。鼓勵雙向充放電設施、儲充 / 光儲充一體站、換電站等通過資源聚合參與電力市場試點示範,驗證雙向充放電資源的等效儲能潛力。
探索開展雙向充放電綜合示範
積極探索新能源汽車與園區、樓宇建築、家庭住宅等場景高效融合的雙向充放電應用模式。優先打造一批面向公務、租賃、班車、校車、環衞、公交等公共領網域車輛的雙向充放電示範項目;鼓勵電網企業聯合充電企業、整車企業等共同開展居住社區雙向充放電試點。
結合試點示範,積極探索雙向充放電可持續商業模式,完善典型應用場景下的雙向充放電業務流程與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雙向充放電車輛的電池質保體系,強化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試點成效評估與總結,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模式和經驗。
積極提升充換電設施互動水平
大力推廣智能有序充電設施,原則上新建充電樁統一采用智能有序充電樁,按需推動既有充電樁的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居住社區智能有序充電管理體系和流程,明确電網企業、第三方平台企業和新能源汽車用户等各方責任與權利,明确社區有序充電發起條件和響應要求。
鼓勵電網企業與充電運營商合作,建立電網與充換電場站的高效互動機制,提升充換電場站的功率響應調節能力。探索研究針對不同類型智能有序充換電設施的電力接入容量核定方法和相關标準規範,有效提升配電網接入能力。鼓勵充電運營商等接受業主委托,開展居住區充電設施 " 統建統服 "。鼓勵充電運營商因地制宜建設光儲充一體化場站,促進交通與能源融合發展。
系統強化電網企業支撐保障能力
将車網互動納入電力需求側管理與電力市場建設統籌推進。支持電網企業結合新型電力負荷管理系統開展車網互動管理,優先實現 10 千伏及以上充換電設施資源的統一接入和管理,逐步覆蓋至低壓配電網及關口表後的各類充換電設施資源。進一步完善電網需求側管理與電力調控平台功能,為車網互動聚合交易提供基礎支撐與技術服務。
加快完善車網互動配套并網、計量、保護控制與信息互動要求與技術規範,探索關口表後的充換電設施獨立計量方案。優化電網清分結算機制,支持車網互動負荷聚合商直接參與電力市場的清分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