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重卡電動化:新能源汽車的一條隐蔽路線,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解碼 Decode
去年 12 月,特斯拉終于将鴿了三年的首批 Semi 純電重卡交付給 16 家客户之一的百事公司。雖然僅僅交付了 15 輛,但與被冠以北美賈躍亭的 Nikola 比起來,濃眉大眼的特斯拉還算是厚道的了。
作為新能源汽車的一條隐蔽路線,商用車的電動化雖然與乘用車一起起步,但論成績卻與後者相差十萬八千裏。
先不説大洋彼岸 PPT 造車的 Nikola,2022 年中國新能源商用車的滲透率只有 10.2%,差不多是乘用車的三分之一,細分到新能源重卡就剩 5% 了。
券商們在今年 3-5 月集體給投資人補了課,認為低滲透率意味着極大的市場增速和空間。
背後的理由也足夠誘人:當前中國重卡保有量約 900 萬輛,保守估計換新車率為 60%,則 2022-2027 年累計換車需求将超過 550 萬輛。
而 2022 年重卡全年銷量雖然較上一年減半僅 67.2 萬輛,但新能源重卡同期累計銷售達 2.52 萬輛,逆勢同比增 140.7%。其中,電動重卡滲透率從 2020 年的 0.15% 提升至 2022 年的 3.74%,換電重卡占比從 23% 提升至 49%。
并且重卡一直是污染 " 大户 ",是國家重點關注的節能減排對象。重卡保有量雖僅占整體汽車保有量的 3% 左右,但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整體汽車的 47%。更别提國家和地方針對重卡電動化和換電等出台了大量的補貼與政策。
因為重卡市場相對較小、進入壁壘高,一直以來并非新能源的重點關注對象,玩家基本仍以傳統品牌為主,乘用車跨界的只有一個吉利。
但實現從 0 到 1 的突破之後,往往會是一個迅速繁榮的藍海市場。
01 換電重卡風起
按照動力類型,新能源重卡可以分為三種:純電動力、燃料電池、甲醇和混合動力,但從銷量來看,純電動力又是絕對的大哥大。
資料來源:Thinkcar,華寶證券研究創新部
純電重卡按照補能方式又分為充電和換電兩種,在占有率上基本持平為 50.57% 和 49.43%。
不同于乘用車,重卡因載貨量大,對新能源車型的動力和續航有較高要求,若僅增加車身電池體積,不僅會提升整車成本,且續航裏程提升幅度也有限。此外重卡的電池帶電量更大、在同樣充電速率下需要更長的補能時間。
這種情況下,換電重卡被認為是未來的主流趨勢。
EVTank 在《中國電動重卡行業發展白皮書 ( 2023 年 ) 》中預測,2030 年中國電動重卡的總體銷量将達到 44 萬輛左右,其中換電重卡将占據 80% 以上份額。
換電重卡之所以被寄予厚望,也是因為它規避了充電重卡的兩大弊端:
1)快速補能,解決電動重卡續航焦慮
相較于充電,換電時間僅需分鍾級,而充電時間需要小時級,在封閉場景下,換電可以解決裏程焦慮。
以歐曼智藍新能源重卡為例,其整體車型采用寧德時代 282 動力電池,電池容量 281.92kWh,續航能力為 200km。若采用快充技術,從 20% 充到 95% 的充電時間為 1 小時,而采取換電模式,整組電池的回收和安裝僅需 5 分鍾左右。
2)通過 " 車電分離 " 方式,有效降低客户購置成本
采用車電分離模式能夠大幅減少購置成本,對于用户而言,僅需要購買車身,通過電池租賃和換電服務使用重卡,在成本方面有較大優勢;對于車企,電池可以從 " 電池銀行 " 租賃,為傳統車企減輕負擔。
華創證券測算,假設每年總裏程數為 15 萬公裏,充電電價 0.6 元 /kWh,換電電價 1.4 元 /kWh,柴油價 7.5 元 / 升。換電重卡車比充電重卡車每年可節約成本 3.2 萬元,比燃油重卡節約 27.22 萬元之多。
只是換電重卡也并非完美無缺,建設及接口标準不統一是當下的主要痛點。
目前市場上有三種換電方案,分别為頂換式、側向換電以及整體雙向換電,三種方案各具優劣,目前應用最廣的是頂換方案,除玖行外,寧德時代、博眾精工、瀚川智能等也加入頂換方案換電站建設。
2022 年 8 月,中汽協曾發布《電動中重型卡車共享換電站建設及換電車輛技術規範》,對重卡換電站換電系統、電池包、換電車輛技術進行規定。随着換電站标準逐步統一,換電站規模經濟優勢也将逐漸凸顯。
02 場景決定競争結構
按照場景用途劃分,重卡可分為拖頭車、自卸車、載貨車和專用車四類,每一類又可按距離、負荷以及行業分為多個小類别。
而換電模式雖説是未來趨勢,但受限于技術現階段也只有在封閉場景、短倒運輸場景及幹線中長途運輸場景落地,特點就是距離都在 500 公裏以内。
單程距離長、載重高、對運輸效率要求較高的中長途運輸,目前換電重卡的滲透潛力較低,其制約因素主要是換電站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尚不具備大規模應用的條件。
但這并沒有妨礙市場對換電重卡的看好,看多者甚至給出理由:在雙碳背景下重卡新能源化是必行之路,随着 " 國六 b" 的進一步落實也會對重卡行業銷量產生影響,排放标準的提升會進一步刺激重卡的新能源化進程。
再加上公共領網域車輛全面電動化進程的推進,屬于重卡範疇的環衞車輛在 2025 年目标滲透率為 80%,而當下據此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預測環衞車輛的電動化未來增長空間廣闊,将為重卡電動化帶來額外的增量。
不過,雖然純電重卡相比氫燃料重卡在產業鏈配套、成本、技術成熟度方面都更具有優勢,成為中短期内的主要技術路線,但類似于乘用車市場早期的電動化視窗期,傳統品牌的進展雖然慢,但并不是不走。
重卡作為一種生產資料,產品趨于标準化、同質化,競争關鍵在于售前渠道與售後維修網絡的建設,而遍布全國的服務網點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構成了重要的進入壁壘。
因此行業的頭部廠商主要分三類:
1)解放、東風等大型汽車集團;
2)重卡起家,斯太爾系演化出的三巨頭;
3)攪拌車、工程機械起家的漢馬、徐工。
復盤過去十年國内外重卡格局演變,一汽、東風等頭部廠商份額保持相對穩定(15%-20%),CR5>85%,核心原因在于重卡下遊多為大 B 端客户,轉換成本高,而且這部分客户主要集中在換電重卡無法替代的長途市場。
而它們電動化轉型較慢的原因也不難猜,原有燃油車銷量規模大,對于新技術較為謹慎,并且在同時嘗試多種技術路線。比如以陝汽、福田為代表的公司,此前更為看好能在長距離幹線運輸,續航裏程較高的氫燃料電池重卡作為碳減排的主力,因此在換電領網域的投入相對滞後。
這就給了新能源重卡頭部廠商一個視窗期,三一、漢馬等公司燃油車包袱本來就小,能夠更加專注新能源以求破局。
比如漢馬科技,被吉利商用車控股前一年就在推出了國内首款換電牽引車,控股後又拿到了母公司的產品研發、產業鏈、營銷、人才、價值鏈等全方位支持,2022 年成為換電重卡市占率第一。
漢馬科技目前是吉利商用車集團下唯一的上市公司,2020 年被控股後其靈魂人物劉漢如也加入吉利,擔任遠程新能源商用車集團首席科學家、醇氫科技總經理。
而吉利商用車集團又是另外一個故事,簡單來説沿用吉利買買買戰略,自 2014 年收購東風南充工廠開始進入商用車市場推出遠程品牌,随後在 2020 年、2021 年分别控股、收購了華菱星馬(漢馬科技前身)、唐駿歐玲。
03 尾聲
新能源汽車是非常典型的四要素驅動產業,沿着政策、商業模式、技術、成本逐級遞增。
當前看,新能源商用車已經渡過了第一階段的政策驅動,如新能源補貼政策、3060 雙碳目标、城市物流新能源滲透率等,整個市場實現了 0-1 突破,并表現出一定韌性。
随後将進入第二階段,但目前還處于非常前期。一個好的商業模式進行市場驅動的前提,是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得到驗證,目前看物流運營商模式、重卡換電模式以及電池租賃模式等都還在進行中,無法判斷。
商業模式驅動之後就是純粹的技術和成本驅動,決定因素為車身輕量化技術、電池制造技術以及單品銷量與規模、供應鏈體系、TCO 成本等。
當前新能源重卡行業處于第一階段向第二階段過渡期,國家及地方對新能源商用車的補貼和支持政策尤在,但未來将逐漸下降,業内商業模式更好、掌握核心技術、綜合成本更低的企業将逐漸在競争中脱穎而出。
參考資料
換電重卡,新能源 " 遺珠 "?能鏈研究院
遲到了三年!特斯拉首批電動重卡終于交付,華爾街見聞
重卡電動化:0-1 新興賽道,看好換電重卡放量 , 天風證券
美國 PPT 造車:沒有下個馬斯克,但有很多賈躍亭,遠川研究所
新能源換電行業深度研究報告:商用風起,重卡當先,華創證券
換電站系列專題:如何看待重卡換電站的市場空間?中郵證券
換電重卡行業深度報告:經濟性 + 政策驅動下,滲透率有望快速提升,華寶證券
換電重卡行業深度報告:邁向 " 雙碳 " 重要抓手,提速滲透擁抱成長藍,國海證券
更多精彩内容,關注钛媒體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載钛媒體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