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天天叫外賣的兩口子,容易散夥,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簡單心理 (ID:jdxl2000),作者:Island,責編:羅文,原文标題:《王小偉:好的親密關系需要一起好好吃飯》,題圖來源:《飲食男女》
盡管工作已經幾乎擠占了生活的全部,每天中午,王小偉還會花上一點時間來認真吃飯——他承認放在今天,這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他習慣透過真實的色和香來把握食物,就算只是一碗簡單的牛肉面," 看着細細的面條浸泡在湯中,湯上浮着細密的油花,幾片牛肉覆蓋其上。那一瞬間,幸福感是很真實的。"
王小偉任教于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去年,他出版了《日常的深處》一書。在這本書裏,他透過自身的經驗,觀察并反思技術對我們所在世界的影響。在科技進步主義的叙事中,一切都需要向前看。他希望能換一種 " 向後看 " 的眼光,以此來審查現代人的生活處境。
" 哲學要不就去找世界的根本結構,要不就去回應每個人生命中非常具體的真問題。" 王小偉説。吃飯,就是一個 " 真問題 "。
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好好吃飯成為了一種奢侈。吃飯被從豐富的關系網絡中剝離出來,降格成了一種生理需求。但在王小偉看來,認真吃飯,恰恰是在長期的慢性工作壓力中,讓自己重新恢復感官的最直接,也最簡單的方式。
" 人和人很容易不信任,我們很多時候處在一個攻防的應急狀态。但你可以充分信任感官,讓一個『味道』完全進入你的生命體驗當中來。" 他認為,食物關乎人如何覺察自我,也關于一個個體如何組織自我與他人、與世界的關系。
每到周末,王小偉都堅持和父母一起做飯、吃飯。餐桌是家裏尋找最大公約數的時刻,食物扮演起一條重要紐帶,連接起他和家人,也勾連起他對家鄉的記憶," 對在地的感知 "。
最近,他和妻子找到了一片小小的實驗田,開始投入種地。看着食物從一顆種子,落地、抽芽、長葉、成熟,再來到餐桌,很讓人振奮。食物包裹着太陽、雨水和土裏各種礦物質的味道,讓人感受到了一種混合又勃發的生命能量。
" 人生不需要意義,人生可能需要刻畫。"在《日常的深處》一書裏,王小偉認為,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下,世界正在變成一架巨型機器,推動着人不斷向前追逐。他觀察到,大部分人到了人生的某個階段,都會面臨一次意義的危機,他 / 她會遭遇瓶頸,感到空虛和沮喪。" 這時候,我們需要重新調整看待自己生命意義的視野,不然後面的人生,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省略号。沒法展開有效的構思和填充。"
面對意義危機,可能的解法,或許就是來到日常深處,從微小又具體的事務開始,不做價值判斷,不做抽象總結,不給人生強行追加意義,而是試圖 " 去體會,去感受,去觀賞你的生命 "。
食物創造了這樣的時刻。在圍繞它的一系列體驗中,我們可以對整個生命本身進行關照,與世界建立一種更真誠、更本質的連接。他相信,這一刻,也是意義自然浮現的時刻。
以下是簡單心理和王小偉的對話。
被卡路裏支配的時代,把自己完全交給食物
簡單心理:在你看來,吃飯承載着個體的哪些更深層的需求?人們是如何在吃飯中,通過一些微小的身體感知,覺察甚至理解自己的?
王小偉:現在的生活太強調理性計算、競争博弈。工具理性在人與人之間制造了一種緊張感,我們很容易在内心深處建起高牆,自動屏蔽自己内心的感受。
但吃飯這件事,可以讓你在沒有任何情緒成本的情況下,将感受性找回來。人或許不可信任,但你可以充分相信食物,它不傷害你。人和食物的關系,可以完全是接受性的,敞開讓一個味道進入自己生命體驗當中來,不會讓人受到任何傷害。我覺得對于一個習慣了在現代社會中假扮強者的人來説,這是一種很難得的體驗。
簡單心理:現在的人們習慣于以外賣解決吃飯,但你也説到,外賣的問題在于,對食材的新鮮程度幾乎沒有要求。吃新鮮的食物為什麼這麼重要?它創造了一種怎樣特别的體驗?
王小偉:在我看來,新鮮食物絕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屬于個體的刁鑽品味。它的重要性,在于口感背後所象征的那種生命力。
食材的新鮮是一個 " 指引 ",它讓人聯想到生命狀态展開的過程。看到新鮮的食材,你會想它是怎麼破土而出的;怎麼在陽光下随風擺動的;怎麼開花、怎麼結果,怎麼拔結生長的。
" 新鮮 " 象征着植物生命力最旺盛、最勃發、最有憧憬的時刻。我們把這種生命力狀态補充到自己的體内,從中獲得能量和慰藉。追求新鮮食物,就是追求勃發的生命狀态。
簡單心理:現在還有一種趨勢,相對于食物本身,我們更在意它背後的營養構成,甚至被卡路裏支配了。
王小偉:當我們把食物簡單地還原成卡路裏,就丢失了它非常重要的生命經歷。當食物變成了一團營養物質,你在吃的就是它的 " 屍體 ",而不是它的生命。而且,科學話語對食物的支配,本質上也是暴力的。食物和食物間變得沒有區别,無非都是卡路裏團子。構成每一樣食物獨特性的在地經驗、傳統價值,都被丢棄了。
天天叫外賣的兩口子,容易散夥
簡單心理:不僅僅是吃飯,在你看來,買菜、擇菜、做飯、添飯乃至刷鍋洗碗,都是制造、充盈生命感的重要活動。這種圍繞吃飯的一系列創造和事務,如何進一步影響到我們過一種怎樣的生活?
王小偉:美國德裔技術哲學家阿爾伯特 · 伯格曼提出了一個概念,叫 " 裝置範式 "。在他看來,今天這個時代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一個微小的裝置,我們按個按鈕,就完成了一系列的選擇。但與此同時,這個裝置遮蔽了很多東西。比如點外賣的時候,你是無法知道食材的種植、收割、運輸和烹饪過程。簡單的消費關系太單調了,丢失了好多細節,可能造成巨大的精神空虛。
與它相對的,是焦點事物。它通過操勞和身體性的投入不斷地生成意義感。比如和父母一起逛菜市場,從他們身上,你可以學到好多關于土地的知識。然後,你回到家裏做飯。有人洗菜,有人切菜,有人颠勺,等完事後,你們一起聚在飯桌上吃飯。在這樣的分工和分享中,你們也在組織着你們的家庭關系。
簡單心理:你在書裏也説,天天叫外賣的兩口子是容易散夥的,這個觀點很有意思,能否展開聊聊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察。
王小偉:一起買菜、擇菜、做飯,是對日常生活肌肉很好的鍛煉。
一開始可能會因為分工有一些小衝突,但是慢慢地,它會幫助你們探索一種對等的、平衡的關系,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這能夠讓你們在單調的日常中,持續地感到充能而非消耗。
簡單心理:食物創造的這種互動,為什麼是其它活動所難以替代的?
王小偉:我們現在的社會變得非常個性化了。每個人都在強調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想要将自己的口味和别人區分開。而吃飯是少有的一個我們嘗試理解他人的需求、背景,創造共識、釋放愛意的場網域。
我們經常會有這種感覺,如果自己吃,湊活兩口得了,但如果和家人一起,我們願意費勁去考慮彼此的口味,做對方愛吃的菜。在餐桌上,我們會相互夾菜分享好吃的東西。無論男女老幼,吃飯是我們的最大的公約數,在今天的世界裏,這是一件特别稀缺的事。
簡單心理: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感覺,吃到熟悉的食物時,好像某種 " 聯結 " 又以通感的方式回來了。食物本身,也關于家庭記憶、身份認同、文化的傳承。在你看來,好好吃飯這件事,如何讓文化、情感得以延續?
王小偉:美國技術哲學家唐 · 伊德提出了一個理論,叫物質诠釋學,即物質本身就是一種書寫。食物真正的風味,是食材在地的很多因緣滋養出來的。它傳承、講述着一代又一代關于味道和歷史的記憶。
比如你吃一塊臘肉,當脂肪的香氣一下在舌尖綻開,感受瘦肉纖維的彈牙口感,那一瞬間,你可能看到一段歷史:有一個火塘,奶奶在那裏燒火,一縷縷的炊煙上升,一塊紅白相間的肉慢慢被熏黑,脂肪慢慢變得晶瑩剔透。這間夥房裏有很多人的聚散離合,人世間很多的過往,最終都凝固在這塊臘肉的味道上。
簡單心理:你還把部門食堂、大排檔和哈貝馬斯口中的歐洲咖啡館相類比,能否具體展開説説,吃飯這個場網域,為人們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公共空間?
王小偉:在我看來,食堂和大排檔創造了一個非正式的交往場所,它會讓人對人產生一些純粹的好奇,從而得以建立一些非工具性的連接。
比如説你點的是米飯還是面條,你的口味是偏辣還是偏清淡,這其實能反映出一個人來自的地網域、性格特質和生活方式。你選擇的食物背後,是你的歷史過往。而且,在這個空間裏,人和人之間的關系相對松弛。在餐桌上,各種各樣人生故事都會冒出來,特别有意思。
人生需要刻畫,吃飯就是一種刻畫
簡單心理:現代人如今也越來越把食物看作消費品,但實際上,食物包含了勞動、時間、環境等復雜關系。恢復食物本身所處的豐富的存在關系,這一點對我們每個個體來説為什麼重要?
王小偉:在營養學的功能之外,食物還有重要的象征功能,它最終指向的是人和世界的關系,包括人和自然的關系,人和他人的關系,人和自己的關系。
土地其實代表了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一個基礎視網域。大地是承載者、生產者,是讓我們生命得以繁榮的母親。土地不僅僅是一項資源,不是説我們可以随意榨取它,我們需要照料她,然後她就會饋贈、哺育我們。在這個照料 - 饋贈的關系裏,我們可以更加豐富地和自然打交道,和它發展出更富有細節的關系。
簡單心理:這種視網域的轉變,是不是也進一步影響到我們如何看待生活。
王小偉:是的,用海德格爾的話説,你只有擁有土地的視網域,才能夠真正理解人是怎麼存在的,因為我們最終是要 " 在大地上詩意地栖居。"
我們不能粗暴地把人理解成這個世界的主宰,把這個世界理解成一個大工廠,然後去随意地操弄一切。這是非常野蠻的技術化生存。我們的存在,一定不只是技術的,還有歷史的,哲學的,乃至詩意的。
簡單心理:在适應工業化社會節奏之前,中國人生活在宇宙節奏中;你説在這樣的節奏下長出來的食物,味道才可能是真誠的。這種宇宙節奏,是否也象征着人和生活所在的世界的一種内在連接?
王小偉: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一個宇宙節奏,它不是一個鍾表節奏,它反映的是人和土地的和諧關系。每到一個節氣,你就應做怎樣的工作。立春氣温開始回升,土壤逐漸解凍。就要開始翻耕土地了。雨水的時候,雨水增多,空氣濕潤,就要播種了 ......
根據宇宙節奏親自種出來的食材,你對它非常熟悉,也富有情感。現代人很少能夠有這種奢侈的感受了,城裏人很難有機會投入的種地。
簡單心理:在你看來,哲學要不就去找世界的根本結構,要不就去回應每個人生命中非常具體的 " 真問題 "。這兩種方式,都是在探究什麼樣的生活才是一種好的、值得追求的生活。好好吃飯,它可以如何提升個體生活的幸福感?
王小偉:當下生活裏充滿假問題,我們追逐成功,追逐錢,追逐效率,并将這些追逐和人生的意義挂鈎,這都是徒勞的,因為這些東西根本就沒法錨定,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充分把握的,獲得它們需要運氣。想要找到意義感,找到屬于人的自尊,就要去找那些你真正可以錨定的東西。
幸運的是我們需要并擅于吃飯,我覺得吃飯這件事兒是給命運給每個平凡人的最大的祝福。你總是會構思美食,吃到嘴裏會很開心,并且不久又會飢餓,又能接着去構思美食。圍繞吃飯這件事能不斷的,永不疲倦的提供幸福感,這真是一件奇迹。如果把這件事充分利用起來,還能偶爾下廚,人生可能也就沒有那麼乏味吧。
簡單心理:你説過,人生不需要意義,人生需要刻畫。吃飯也是 " 刻畫 " 的一種。但許多學者認為,人還是尋求意義的動物。這兩件事必定矛盾嗎?在 " 刻畫 " 中,人生的意義有可能顯現嗎?
王小偉:我們現在很喜歡做總結,做價值判斷,總覺得還是要用人生來做點什麼,它才是值得一過的。這歸根結底還是一種把生命工具化的态度。我不大喜歡這種把一切當工具的态度,顯得很強迫。而刻畫人生,就是别老去總結人生,工具化人生。而是去提高感受性,咀嚼當下生活的細節。它是對生命狀态的一種沉思。
比如現在春天來了,你走在路上,本來腦子裏還裝着冬天,突然一抬頭,撞着一束開得特别放肆的玉蘭。這時候你大腦一片空白,整個人看傻了。這時候你還沒來得及想這個花怎麼就開了,什麼時候開的,怎麼開的這麼好看,你就是純看傻了。就是對生命的沉思,它沒有總結,沒有判斷,只有投入其中。
細膩、深入地體驗食物,當然也是一種刻畫,不要總想着盡快吃飽好去工作,不要總想着能量和營養好讓自己活得更長,就去直接的和味道遭遇,在慢嚼中感受食材的質感和味道。這是一件非常日常但又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假如人生有意義的話,它一定不是總結出來的,而是咀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