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終于,發哥也變成了最惡心的東亞爹,歡迎閲讀。
看《别叫我 " 賭神 "》預告片的時候,我就知道大事不妙。
這種不詳的預感,其實早在本片從《驕陽歲月》改名為《别叫我 " 賭神 "》時就開始了(似乎還有段時間叫《光輝歲月》)。
哪有正經電影沒事兒總改名呢,而且還越改越擦邊。
片方好像越喝越上頭,一開始只是抿了一小口,還比較謙虛," 你爹我呀當年也風光過 ",喝着喝着就變成 " 你爹我當年是賭神你雞母雞啊 "。
然而本片跟《賭神》沒有半毛錢關系,真正和它形成互文的是發哥的另一部代表作《阿郎的故事》。
《别叫我 " 賭神 "》的劇情非常簡單,也很老套:一個自閉症兒子從天而降,不得不跟爛賭鬼老爹生活在一起,最終兩人救贖了彼此。
父子情以及男主角的 " 浪子回頭 " 是本片的最大賣點,父子倆冰釋前嫌的催化劑是競技運動,這和《阿郎的故事》如出一轍(前者是長跑,後者是賽車),但最終的效果卻是謬之千裏。
如果説這類電影有一個 " 命門 ",那麼它一定是塑造好一個浪子回頭的東亞爹,讓觀眾原諒他,甚至同情他,深深共情他不羁外表下那顆細膩忏悔的心。
《别叫我 " 賭神 "》像什麼呢?
像一個爛賭鬼喝了假酒後的意淫,一碟花生米就能讓他哭得高潮迭起,實際上呢,老婆孩子巴不得他快點去死。
電影中,周潤發飾演的男主角集齊了東亞爹所有最可惡的 buff,賭了一輩子,連自己有個兒子都不知道。
袁詠儀飾演的前妻不哭不鬧不要撫養費,自己帶球跑,含辛茹苦地養大了自閉症兒子。
兒子長大後堪比田螺姑娘,天真善良會做飯最打掃衞生。誰料女主身患絕症,只能将兒子托付給從未現身的男主。
就這樣,當了一輩子爛人的東亞爹熬死了老婆,白撿了個天使兒子,搖身一變成了人生赢家。
我也沒想到六十多歲的周潤發如今會淪落到演這麼厭女又變态的角色。當然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香港一小撮老電影人的驚天大倒車。
《阿郎的故事》和本片共享同一個主題——
浪子回頭。
平心而論," 浪子回頭 " 這個主題在當代是極其過時的。
馬思純二十多歲時在節目上表達過的 " 拯救浪子 " 的愛情觀,現在已經成為人人得而唾之的封建糟粕。
随着時代語境的變遷," 浪子回頭 " 後面接着的不再是 " 金不換 ",而是 " 狗不理 "。
現在沒人想關心浪子會不會回頭。哪怕浪子想回頭,大概率也會被罵 " 你也配 "。
但三十年前不一樣。
《阿郎的故事》曾風靡一時,剪去長發重回賽場的阿郎成為周潤發最經典的銀幕形象之一。
毫無疑問,人們曾經對浪子有着無限的向往和同情。
吊詭的是,三十年後回看《阿郎的故事》,即便價值觀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還是會被電影中忏悔的阿郎打動。
所以,并不是説價值觀變了," 浪子回頭 " 的故事過時了,現在就拍不好浪子了。朱一龍剛剛才憑借《人生大事》裏飾演的浪子莫三妹拿了金雞影帝呢。
雖然影片質量一般,但莫三妹這個角色是經得起推敲的。他臭毛病很多,可是心思細膩,人物的堕落和 " 回頭 " 都有迹可循,大家理解了這個人,自然就會覺得他 " 情有可原 "。
傳統價值觀中依舊有迷人的一面,否則《漫長的季節》怎麼會打動這麼多年輕人?
但在幾十年後試圖復刻當年的成功,難度要比想象中大得多。
對 " 浪子回頭 " 這個主題來説,首先需要規避的就是對女性角色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不尊重。光是這一點,就夠《别叫我 " 賭神 "》的編劇莊文強先生抓破腦袋了:
浪子肯回頭,當然因為女人當聖母感化了他呀?
有什麼問題?
問題大着呢。
01
在讨論 " 浪子回頭 " 的過時之前,我們不妨先追問一下,三十年前的華語影視劇為何如此鍾愛這個主題?
一個極不負責的男人想要回頭是岸,那岸邊必然還有等他的人。一般來説,岸邊的人會有三種身份:母親、妻子 / 女友,或是孩子。再簡化一下就是,女人,或孩子。
孩子等待父親的回頭大多是出于無奈,他需要依靠某個大人才能生存。而女人願意幾十年如一日站在原地,唯一的解釋是超乎常人的奉獻精神。
用女人數十年的犧牲換來男人一句 " 對不起 ",這是傳統觀眾們喜聞樂見的主題。
在這種故事模式裏,女性得到的是對傳統浪漫愛追求的 " 一生一世一雙人 " 的确定,男性得到的則是暫時逃離傳統性别分工所規定的責任也會被原諒的豁免權。
女人只要這個男人還愛自己,男人又能喘口氣,這樣一來," 浪子回頭 " 的故事在精神上給那些傳統男女們松了綁,提供了幻想的出口,成為庸常生活之外的桃花源。
而這一切都建立在牢固的地基之上—— " 岸 " 的存在。
" 浪子回頭 " 的叙事中,何為 " 岸 "?
浪子的 " 岸 ",是由女性付出行動維護的傳統婚戀、家庭觀。
這種傳統觀念中,愛情、婚姻、家庭,三位一體,無法分割。一個性别觀保守的社會裏,人們從小耳濡目染,接受性愛一體的正統道德觀,而女性更是被引導和教育将 " 以結婚為目的的愛情 " 視為人生目标,建立并守護好自己的家庭成為人生的頭等大事。
無論男人在外面玩得多花,只要他肯回家,重新歸位,拾起自己作為母親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這三種身份,他就可以被主流社會再次接納。
如今 " 浪子回頭 " 的故事不再擁有土壤,倒不是因為浪子少了,而是因為女人不願傻傻受在原地了。
正如李宗盛在《山丘》中唱的那樣," 越過山丘,才發現無人等候 "。
女人都去争當浪姐了,浪子回頭?
Who cares.
02
女權崛起,當代浪子永遠的痛。
當女人也有了脱軌的權利,當女人也可以喊出 " 人生不是軌道是曠野 "," 浪子 " 一詞明确的雄性屬性便土崩瓦解。
女人不僅從被動等待的執念中解放出來,她們還致力于改變對 " 岸 " 的定義。
由愛情到婚姻再到家庭,可以不再是人生的終點。再大膽一點,人生會不會本來就是沒有 " 岸 " 的呢?
這可把在海裏遊泳的巨嬰們吓壞了。原本浪子們的小算盤打得乒乓響,遊累了就上岸,反正岸上有人給自己擦身子穿衣服喂飯吃,沒想到岸上的人不僅撤了,甚至連岸都要給他拆了。
這個時候還要拍 " 浪子回頭金不換 " 的戲碼,無異于 49 年進國軍。
這裏還要提一句,随着時代變遷,電影閱聽人的性别結構也深刻影響着電影的内容傾向。
毫無疑問,從前的港片大部分是拍給男人看的。哪怕是愛情題材,男性視角也十分昭彰醒目。
比如劉德華和吳倩蓮主演的經典愛情片《天若有情》,男主角華弟是混黑社會的 " 浪子 ",偏巧,就是有一個被男主綁架過的富家女死心塌地地愛上了他,怎麼轟怎麼趕,甚至直接上手打人都攆不走。
最後男主角為了替兄弟報仇戰死街頭,女主穿着婚紗陪他亡命天涯,煽情到了極致。
你以為男人不愛看愛情片嗎?
那你是不知道他們代入華弟有多爽。
華弟的形象總結下來就一句話,雖然我沒錢沒腦子沒前途還打女人,但我是個好男人。
完美迎合了當時中下階層青年男性觀眾的自我畫像。
相信很多小時候迷戀過華弟的女影迷都有過這種感受,多年後再回看這部電影,心裏只有四個字:
姐妹快逃!
女觀眾消費力的強勢走高以及她們女性意識的覺醒,倒逼影視劇重新審視男性角色的魅力成分," 好男人 " 的定義标準無形中被改變了。
至少,像華弟這樣的男主角,哪怕他長了一張劉德華的臉,如今這世道也只配上法制節目。
03
當然,香港流行文化自有其可取之處。
關于 " 浪子回頭 " 的嚴肅讨論,至今仍未過時的有兩部作品。一部依舊當屬《阿郎的故事》,另一部則是我們聊過多次的《大時代》。
前者用現實主義的筆觸揭開浪子根本無法回頭的真實邏輯,而後者則更加瘋狂地解構了 " 浪子回頭金不換 " 背後的傳統儒家哲學。
它們倆告訴觀眾一個真相:
輕易允許浪子回頭,代價可是很慘痛的。
《阿郎的故事》如今看來并不過時,擔得起 " 經典 " 二字。
它是浪子的悲情獨白,對大男子主義的阿郎極盡同情,這是難以避免的時代局限。
年輕時的阿郎精準踩中了 " 直男癌 " 的每一個雷區——出軌、家暴、不務正業,但影片開始時便擺明事實:
女友波波(張艾嘉 飾)離開後,阿郎獨自撫養兒子波仔長大。雖然他能力有限,只能靠幹體力活謀生,為兒子提供的物質生活實在有限,但卻是一位負責的父親。
上學路上父子倆在摩托車上打鬧,掙了外快第一件事是給兒子買只小土狗當禮物……父子倆的日常相處粗中有細,親密無間。
不難看出,波仔在阿郎的撫養下長成了一個可愛懂事的陽光小男孩。光這一點,阿郎就打敗了 99% 的東亞爹。
這十年,他用行動在 " 贖罪 "。這是女友波波和觀眾願意原諒他的根本原因。
反觀《别叫我 " 賭神 "》,荒謬感更加明顯:
一個沒有盡過一天責任的爹,憑什麼被救贖、被原諒?
憑他二十年前貢獻了一顆精子嗎?
而《阿郎的故事》之所以能夠跳出傳統苦情戲碼的窠臼,還多虧了女主角波波,一個具有現代獨立意識的職業女性。
從美國回來的波波事業有成,早已過上中產生活,有一位各方面都匹配的未婚夫。
她對阿郎的舊情多半來源于這個未曾謀面的兒子。
盡管阿郎奮力開屏,為了重新得到前女友的垂青,帶她去曾經經常光顧的餐廳吃她曾經最愛吃的東西,但波波的口味早已大變樣。
愛情沒有階級,但愛人有。
《阿郎的故事》一面煽情,一面又冷靜地通過波波的糾結和 " 冷酷 " 袒露真相:一時的荷爾蒙并不能彌合十年來兩人越來越深的階級鴻溝。
這場愛情悲劇經久不衰的根源在于它深刻反映了社會轉型期的性别矛盾,并忠實地還原。
影片拍攝于 34 年前,卻預言了如今的現狀,可見其号準了時代的脈。
那個年頭的香港,階級還沒有完全固化。小混混和精英女性完全有可能是青梅竹馬,出生于同一棟屋邨。看當時的港片港劇,港大畢業的女生和混社會的男生談戀愛,放到現在根本難以想象,而在那時,這樣的配置就是日常操作罷了。
在 " 浪子回頭 " 的叙事模式中,波波的形象體現了時代精神的進步。彼時香港社會的女權意識茁壯發展,女人已經向前走,但男人還停在原地。
愛情悲劇就是這麼產生的。
《阿郎的故事》為了強化戲劇衝突,給阿郎一個浪漫悲壯的結局,消解了這個悲劇中過于殘酷的階級隔閡。
但先前的種種都已經在告訴觀眾,這是做浪子的代價。
而在《大時代》中,還有一個諷刺 " 浪子回頭 " 的橋段,涉及到不能輕易原諒 " 浪子回頭 " 的另一層原因。
片中的大反派丁蟹為了給自己脱罪,在法庭上發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講。他明明壞事幹盡,殺了自己親如手足的兄弟,又逍遙了多年,但他卻義正嚴辭地勸陪審團原諒自己,原因是:
浪子回頭金不換。
乍一聽你會覺得離譜,這不過就是個法盲的愚蠢發言。
但是他繼續解釋道,自己為何是 " 浪子 " 而不是 " 罪犯 " 呢?
因為他失手殺死的人是他最好的朋友,恰巧,他的母親是這個朋友小時候的奶媽,也就是説,他們是吃一個媽的奶長大的兄弟,他們是家人。
重點來了,因為是家人,所以是家務事。而 " 清官難斷家務事 ",法律的手是不應該伸進一個由親緣關系組成的家庭裏來的。
所以,他是做錯事的 " 浪子 ",而非犯了法的罪人。全世界唯一可以審判他的,是他的媽媽,而媽媽原諒了自己。
他媽媽説,浪子回頭金不換。
一個完美的邏輯閉環。
雖然離譜,但他的話卻點出了一個傳統觀念裏的重要邏輯:
只要把人拖進 " 家庭 " 這個場網域,一切就由不得旁人置喙了。
關起門來,有多少人渣從法制咖搖身一變,成了 " 浪子 "?
" 家 " 成了人渣的洗白勝地,也成了女人孩子無處申冤的緊箍咒。
這不是危言聳聽。前不久那個丈夫砍死妻子寵物狗的新聞裏,盡管男人已經如此喪心病狂地對妻子進行精神迫害,當妻子向婆家人控訴時,男方的家人依舊勸和,認為女方 " 脾氣不行 "" 死個狗不是大事 "。
家,成了家暴者的遮羞布和避難所。
家,賦予了家暴出軌的男人一個好聽的名字——
浪子。
現在呢,時代不同了。
愛情和家庭的 " 神話 " 被打碎," 岸 " 沒了,想裸泳的浪子要麼鍛煉自己的肺活量,要麼就只能淹死在海裏。
挺好。
最後奉勸一句現在的電影人,别靠近浪子,會變得不幸。
-END-
互動話題
你會原諒回頭的浪子嗎?如果他是周潤發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