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私網域的非标品生意,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王智遠
再次讨論私網域時,在講什麼生意?
私網域有:福利型、興趣型、服務型、線上經營型。
福利型适合購買頻率高、單價不高的產品,比如日用品,幹貨類,不管讓用户到店來,還是網上直接下單,這種類型主打便宜優惠。
興趣型更像自組織形态,類似于 city worlk、跑步圈、健身圈。線上經營型比較适合單價高、用户使用周期長的產品,比如知識付費、高端珠寶。
雖然沒有一種方法説明所有情況,但都有一個共同點:
通過提供商品,服務,給用户提供情感價值、體驗上的滿足,來增加對群主、品牌忠誠度;如果今年你覺得生意不好做,那我有一個建議:彎下腰,去私網域裏面撿鋼镚,説不定能收獲巨大價值。
01
為什麼這樣説?先分享下我的體驗和觀察:
北京首鋼園區、三裏屯、798 藝術區等地,冬季遊客較少。為了吸引更多人來這些地方打卡,保持常駐店鋪正常運營,園區負責人會策劃一些集市活動。
他們邀請各種中小商家、有創業想法的個體來擺攤。
這種活動一舉三得。
首先,通過集市活動,園區為參與的商家提供了宣傳機會。其次,活動吸引更多的遊客,為園區本身帶來了客流。最重要的是,活動還能為藝術區挖掘到潛在的招商、合作機會。
最近,我跑不少園區後發現,外場涉及飲品的攤位中,果汁總比普通飲料賣的好。這讓我思考:為什麼 city walk 的時,面對 7 元一瓶的可口可樂和 15 元一杯的檸檬水,有些人會選擇後者呢?
談及非标品,表面看似乎和個人喜好、口味、個性主張問題挂鈎。就像,有些人會為了商家杯子上的一句态度主張,而買單。
但從深層次看,大家對產品個性化、定制化的要求在增長,市場也在逐漸從标品轉向非标,其實反映市場供給、需求的變化。
千萬不要小看兩者。
當你理解兩種商業模式後,才能在當前市場環境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增量道路。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給用户創造驚喜,用户買着爽、買到人生價值,就是好的商業模式。
先看看标品:
以可樂為例,算作典型标品。從瓶子設計、到價格、包裝,在消費者心理都有統一的認知,購買時不用太多考慮產品差異,任何地方買到的基本上都一樣。
要想讓标品賣得好,只有兩點,打開通路,薄利多銷。
我有一個朋友,在工廠做罐頭產品加工,用短視頻平台,某多多等線上渠道貼牌銷售。
他説,你看看現在卷成什麼樣,10 盒小黃花魚 40 塊錢包郵,扣除店鋪運營成本,幾乎沒利潤,如果一個月 ROI 算不好,到頭來不如給員工打工。
這就是标品的生意,無限在公網域場景下打價格戰,流量戰,最後,用户還覺得你的產品不如競品,留下不好的印象。
再看看非标:
拿檸檬水來説,每家店做檸檬水方法不太一樣,檸檬、水、冰塊,三者比例不同,在同一家店,兩杯檸檬水的味道也有可能都不完全一樣。
價格方面,用户會覺得檸檬水賣 7 到 18 元可以接受。如果可樂在市場上的價格固定 3 元,那超過這個價格會被認為貴的。
這些被市場傳播錨定的心智,很難改變。
作為創業者,假設一天目标賺 2000 塊,賣 7 元一瓶的可樂,要賣 285 瓶,而 15 元一杯的檸檬水只要賣 133 杯。可樂成本可能是 2 元,賺 5 元;而檸檬水成本也是 2 元,但可以賺 13 元,而且,檸檬水成本更可控。
所以,我想告訴你什麼結論?
如果明年市場預算有限,不能保證自己家商品,在公網域市場賣的更好,甚至有足夠利潤空間支持團隊運營,那麼,最好用标品吸引客户,在私網域生态内,賣定制款,小眾品。
這些話聽起來有點繞,但我建議,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多想想看,到底在哪些類型的業務上下注。什麼是你的标品,什麼是你的非标。
02
非标商品,有許多難以量化的價值,很難評價。
打個比方:
如果把規規矩矩做生意,比作成 " 學習好、順利畢業的模範學生 ",那麼,非标更像 " 馬斯克、扎克伯格 " 這種中學畢業,出來闖蕩的人;開始看起來不走尋常路,走着走着,發現一些看不到的風景。
不過,我們可以從标品市場來理解非标品。
任何商業交易中,不管賣啥,都得先觀察市場、做實驗、分析數據,這一套下來麻煩不説,還要花一大筆錢請人咨詢。
現在科學理論(分析公式)和賺錢兩件事攪合在一起,讓很多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研究領網域,都冒出來了,比如研究電影趨勢、商業戰略、還有研究網絡小説、短期遊戲什麼的。
最奇葩的是,還有為老板、個人提供五行、風水學分析,聽起來像把傳統命理學和現代商業分析攪合在一起,給人一種既神秘,又現代的感覺。
不知道這些分析到底有多少科學依據,似乎有些人真相信能幫他們在商業決策上找到方向,或者至少能給到一些心理安慰。
那些創造、或尋求研究工作的人知道,既使看起來眾口難調的内容消費市場,只要通過科學理論找到市場發展内在規律,就能預測市場動态,決定下一波紅利在哪。
但在我看來,客户支付昂貴的咨詢費用,以及對科學分析主義的盲目崇拜,本質和燒香算卦、求上上籤沒什麼區别,雖然能夠提供一定指導性,實際上,這些研究也不能給出确定性的答案。
任何研究都離不開一個公式:
物理形式(商品載體)、目标閱聽人、實用價值;标品可以盡可能減少每一對關系之間的知識盲點,找到大前體,小前體,追本溯源,預見未來趨勢。
我不知道這麼説,是否夠清晰直白。
舉個例子:
你要開發一款運動飲料。物理形式上,要考慮口味、顏色、包裝設計;目标閱聽人上是經常運動的人,實用價值可能是補充運動中流失的電解質、和水分。
那麼,基于标品框架下,去研究市場上成功運動飲料的特點,比如,最受歡迎口味,最吸引人的包裝,以及需要哪些與競品不同的營養成分,然後,根據這些數據,預測你的飲料在未來市場的表現,從而制定生產策略。
你有沒有想過,非标品可以瓦解該公式,無法在物理特質、實用價值、目标閱聽人上相互推論。嗯,難道遊戲、小説、内容消費不可研究嗎?不是的。
因為非标品成功很大程度取決于兩點:
首先,實用價值出自于因人而異的個性化體驗需求,不來自于普遍實用目的。可能情緒感受、審美感受、社交需求,或其他多種因素混合。
需求很難用一套标準化方法測試,每個人感受不一樣,自然沒法橫向比較,也意味着,很難説清楚什麼原因讓一個商品火起來的,更難根據現有現象,找到一些普遍規律來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
簡單説:個性化東西難琢磨,無法用一套規則搞明白。
其次,非标商品具備自反性(Reflexivity),沒辦法用标準化定義,消費 TA 的人往往追求新奇體驗,喜歡那種前所未有的感覺。這種感覺一旦被制造成标準化產品,就失去了最吸引人的部分,比如,老套漫威電影。
這種自反性,無論用何種方式得出的經驗都是短命的。不信你看看限定 IP 衍生的產品,市場流通大了,大家就不在稀奇。
所以,未來環境下,生產标品的企業不會倒下,但,他們很大部分利潤(品牌溢價、消費價值)會被無數中小匠人吃掉。
03
談到微信私網域生态,我經常聽朋友説:有些人做付費社群,一個課程體系賣幾千塊,還真有人買,某寶,同樣課程幾十塊搞定。
以前,我對此也很費解,還自認為商業認知很高,理解完非标生意後,豁然開朗了。
付費社群、高價課程體系屬于非标品,價值在于提供獨特、定制化體驗,先不談内容怎麼樣,用户願意為商品,個性化服務付費,更需要一種價值歸屬感。
我曾經問過一個 95 後:
你覺得某個大 V 内容一般,為什麼還要付費買他的產品?他告訴我,我想換換人脈圈子,看看那個圈子什麼樣。
身邊一位做 SCRM 的創業者,近兩年賽道卷的不像樣,想賺點錢謀生後路,幹起培訓這件事,沒想到用一年時間,培訓營收比賣工具賺錢,養活團隊不説,還給企業做起了顧問。
你看,非标品生意,完全無法用标品視角衡量,它是一種延伸服務、又能把延伸服務變商品 ,所以,非标品是一種難得的生意增量模型。
很早時候,非标品已經流行。
比如説,在國外,有個電商平台叫 etsy,在 2005 年成立,2015 年上市。我查了一下,現在市值大概 93 億美元。
從時間上看,差不多算電商早期企業之一,它們市場定位比較小眾,主要賣一些首飾、藝術品、居家用品。亞馬遜此前還對标過,推出自有平台 Handmade。
非标品跟大批量生產的工業品不一樣,往往有着小眾、分散、溢價的特性;因為銷量不大,商家以銷定產,不會大面積鋪貨,所以常規渠道接觸不到,很難形成廣泛的營銷。
這中間,達人作用非常重要,如果不是達人推薦,很難去找到一款商品,因為他是紐帶關系。
國内,以前也有很多人在各種平台上賣非标品。比如:包包,搜 "LV 女包 " 是标品,搜 " 女包 " 是非标;農特產品、玉石生意的都算非标。
以前,賣非标品信任度比較低,電商平台監管不嚴格,商家商品質量控制很難做到位,有不少商家,利用這一點來割韭菜。
現在情況不一樣了,供需大于供給。人貨場三者關系進行了重新組合排列。需求前置化,買東西不滿意還能僅退款不退貨。
所以,商業思維變了,人在哪,人要啥,比你有啥重要;説句難聽的,商家鐮刀落下去,用户還要看刀快不快,想要在小眾市場生存,必須确保產品質量過關。
因此,我認為私網域生态,是做非标品的增量機會。
互聯網增量見底後,商家以及用户被分為無數個自組織,一層一層圈層嚴重,圈層信息的流動無疑制造出新的消費空間,非标強調興趣驅動、個性差異視覺審美,偏流行,講究小眾新奇特。
試想一下:
一幫炒股的人圍在一起,會碰撞出什麼火花?圍繞一個大 V 的粉絲群,又會怎樣随着共同價值觀產生變化?圍繞某個品牌形成的社群,會激發出怎樣的情感價值?
當然,我所説的私網域不僅限于微信,還包括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平台。雖然某些平台的社交功能相對較弱,但在商業層面,它們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閉環體系。
04
如果品牌、個人在非标市場想找到增長機會,離不開三點:
1)價值主張的轉換
我的感受裏,非标品所要的獨立品牌、或者是主理人品牌,在傳統商業品牌面前,是有邊緣感的。
作為消費者,無論面對企業客户(B2B)還是個人客户(B2C),對非标品的評價來源個人主觀感受和價值觀。
這意味着,大家要在一個安全,且能夠得到認可的商業環境中,想和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品牌聚在一起。同等,就要營造一個有共同價值觀和氛圍的場所,讓購買者感受到歸屬感。
就像,我要開發一款茶葉,并在社群裏銷售,那我肯定首先察覺到,有些人不僅關注茶葉本身品質,還很看重贈送禮物的文化意義,他們想要既獨特又有品味,又能體現價值感的東西。
或者,茶在這裏像交友的一種方式、一個符号。當定期組織線下活動時,茶能推進群友們之間的聯系,讓社體關系更緊密。
也許,非标品像一個項目,一開始,可能誰也不説不清價值觀,需要以具體的人,作為邊界去控制,但經過慢慢提煉後,逐漸變得可視化。
2. 設計力審美重塑
我一直認為,非标品從來不是 " 好不好看 " 的問題。設計是一個邏輯,應該圍繞 " 服務 " 做延伸,服務,不局限于視覺,還凸顯在第一印象。
非标設計要獨特的理念,滿足核心設計原則的同時,對其他方面進行精細控制,這樣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創新。
拿川久保玲這個品牌來説,可能只有部分人了解。在它的短袖上,除了能看到一個愛心标志,其他什麼都沒有;不過,賣的很貴,很多人喜歡。
你説,它和市面上幾十塊一件的短袖有何不同?一般人真看不出來,但對于懂得欣賞的人,基本被品牌理念所吸引。
3. 跳出持續性經營準則
同樣地,非标品持續性經營很難被定義,這就像年輕人對接頭文化的熱愛一樣。
街頭文化的松弛和随意,代表了一種去身份化的價值觀。在這樣的環境中,人們暫時放下身份差異,享受平等的人際交流;這種輕松自在的氛圍,盡管傳統品牌可能嘗試去營造,但往往難以達到相同的效果。
同理,非标品是否能夠持續性經營,能不能形成一種可循環的價值觀,和人群、主理人相關。
有時候,有些小眾品牌在那個夏天出現後,再也沒有出現,正是這種短暫的存在,才會給人帶來抹不去的記憶。
很顯然,非标品生意有理念,有價值觀,有自我的堅持,也有克制和拒絕。
所有維度衡量中,情懷大于商業,不同等于不賺錢,不過,純粹以 " 賺多少錢 " 為最終衡量,是挖掘不出好產品、好内容的。
總結而言
非标品生意,增量窪地。
當規模經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競争優勢時,你不能靠生產大批量商品來赢得市場,就要停下來好好想想,還有什麼本事,在技術端創造壁壘,要麼,為你的用户定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