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封殺這頂流,救得了貴圈嗎,歡迎閲讀。
最近,教培界「頂流」新東方又出事了。
一個名叫「鐵頭」的打假網紅,舉報杭州新東方違規補課。
視頻中,他以個人名義咨詢是否能補習初高中文化課。
得到肯定的回答後,便立馬向相關部門舉報。
很快,全杭州的新東方都被迫停課,接受調查。
「鐵頭」一戰成名,揚言自己的下一個目标是河北衡水中學。
這一舉動迅速在網上引起争議。
有人認為「鐵頭」就是正義的使者。
暑假補課不僅屬于違法違規行為,同時還造成了教育不公。
也有人對「鐵頭」的舉報并不買賬。
認為他是在幹涉家長和學生的自由選擇,所作所為全都是為了流量。
沒幾天,鐵頭就在直播帶貨中翻了車。
不少用户湧入進行差評以及「假下單」。
商家客服表示已把「鐵頭」拉入黑名單不會再找他賣貨。
網紅的舉報是出于何種目的,魚叔不願多加揣測。
但此舉确實又将私立教培的話題,推上風口浪尖。
恰好,最近印度一部新片上線。
正是将矛頭對準私立教培機構,以此展開對教育不公的無情控訴。
魚叔看完,不禁再次感嘆。
還是印度人敢拍啊——
《為人師表》
Vaathi
和中國一樣,印度也是世界知名的考試大國。
90 年代初,随着印度經濟發展,工程、醫學等專業人才需求量大幅上升。
人們逐漸意識到,教育是實現階級躍遷的最佳途徑。
然而,人口眾多,加上基礎教育差。
兩者相互作用下,導致印度高考的艱難程度堪比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正如《三傻大鬧寶萊塢》中,有段台詞所説的那樣——
從出生我們就被灌輸,生活是場賽跑
全速前進,否則你就會被踐踏
有競争就有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場。
很快,私立教育機構應運而生。
教育,逐漸變成了一種生意。
資本湧入,打造名牌。
還用高薪挖走各個學校的優秀老師。
教育質量提升的同時,學費也水漲船高。
很快,公辦學校的師資、生源都流失嚴重,有些甚至被迫關門。
而私立學校學費又太過高昂。
對于許多貧困學生來説,求學成了一個難以企及的夢。
底層上升的通道被堵死,民眾怨聲載道,揭竿而起,走上街頭要求政府解決問題。
見輿情難以平息,教輔機構索性使出一套懷柔政策。
主動承諾,派出大量「優秀教師」支援公立學校,改善教育水平。
實際上,這不過是表面工作罷了。
所謂的「優秀教師」,全都是年輕助教而已。
平日的工作,無非是自習時給學生答疑、在宿舍守夜。
男主巴拉,就是被任命去支援的助教之一。
一到村裏,巴拉就被公辦學校的狀況驚到了。
教室空無一人,課桌早已發黴。
由于學校長期關閉,去不起私立學校的學生們不得已只能退學,開始打工賺錢。
現在讓他們重返學校,幾乎沒人願意。
畢竟,誰知道老師什麼時候又會離開。
同行的老師見狀,紛紛開始擺爛。
但對巴拉而言,教師是一份責任,他不能坐視不管。
第一步,説服學生返校。
巴拉親自跑腿,去各個家庭遊説。
可等待他的,全是拒絕。
對于窮人而言,與其花錢讓孩子上學,不如讓他們賺錢補貼家用。
不得已,巴拉只能拜托村長組織集會。
一通嘴炮輸出,用真實事例告訴大家教育的重要性——
你可以用很多種方式賺錢
但只有教育才能讓你得到尊重
在他的動員下,學校終于變得熱鬧起來。
第二步,消除階級隔閡。
種姓思想,印度根深蒂固的腐朽觀念。
即便身處同個教室,不同種姓的學生仍然拒絕交流,動辄還會惡言相向。
問及原因,就是「他們不一樣」。
巴拉見狀,直接将學生按種姓抽成兩批,教授不同的課程。
然後騷操作來了,下節課考試,兩個部分都要考。
這讓各學一半的學生不知所措,索性質問老師原因。
巴拉也不藏着掖着,對此直言不諱——
你們跟不同種姓的人之間都隔着一堵牆生活
你們不覺得這是錯誤的嗎?
要是以後你去鎮裏或市裏接受高等教育呢?
你會在那裏看到差異嗎?
他進一步指出問題的本質——
人的需求,是不分種姓的。
當你能為他人提供價值時,種姓的差異不足輕重。
學生領悟了他的言下之意,開始破除隔閡,攜手學習。
兩步行動下來,巴拉在學生們心中的地位陡然确立。
他的支教生涯也終于步入正軌。
時間流逝,第一次聯考如期而至。
巴拉業務能力過關,學生熱情努力。
結果顯而易見,所有學生都獲得了一等的成績。
學校為此舉辦慶功宴。
此時,卻迎來了一個不速之客——
教輔機構的創始人,蒂魯帕蒂。
領導特意出席,巴拉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來表彰自己的。
可他怎麼也沒想到,對方居然惡言相向。
原來,由于聯考百分百的通過率,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公立學校一舉成名。
不少學生家長,都想把孩子送到這裏來。
當花錢才能買到良好教育的神話被打破,教輔機構的野心也随之破裂。
蒂魯帕蒂到訪的目标只有一個,挖走巴拉。
巴拉當然不是任人宰割的主。
得知對方的陰謀之後,他斷然拒絕。
曾經引以為傲的校徽,如今被他撕下來扔在桌上。
教育就要像聖殿裏獻給神的祭品,要大方一點
不要像是在賣五星級酒店的食物
戰書落下,戰争開始。
既然巴拉不吃軟的,那蒂魯帕蒂就直接來硬的。
賄賂政界,換取支持。
鼓動輿論,攪亂民意。
取消巴拉的教師資格,讓他無法在公立學校任職。
巴拉沒有屈服。
他在村外搭起臨時教室,勉強給學生上課。
而蒂魯帕蒂繼續下黑手。
不僅找人砸毀他的教學場所,還以尋釁滋事為由将其抓入大牢。
随後,編造一系列惡名,将他從村裏驅逐出去。
就這樣,巴拉好不容易重新構建的教學環境再次坍塌。
學生們又重新回到沒有老師,為了金錢奔波的生活。
縱使蒂魯帕蒂權勢滔天,但巴拉教書育人的信念更強。
能改變這些學生命運的,只有自己。
巴拉使出了最後一個絕招——用錄像帶遠程授課。
巴拉聯系到村裏負責放映的大叔,将講課的畫面拍攝下來。
假借熱門電影之由,邀請學生前來劇院「免費觀影」。
電影開始,卻是熟悉的面孔出現在銀幕上——
認真學習,直到全村的人都為你驕傲
那些説你不需要教育的人
那些因為你的階級而虐待你的人
那些認為女孩子只能去結婚的人
讓那些人為你驕傲
看着你的時候,他們必須抬起頭
聽君一席話,學生的熱情瞬間徹底被點燃。
但,只是上視頻課還不夠,答疑也得同步跟上。
巴拉的花活又整起來了,化身舞台劇演員。
前一秒台上唱完戲,下一秒就出現在劇院給學生教學。
就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人都以高分考上心儀的學校。
故事并未就此結束。
被擺了一道的蒂魯帕蒂,怎會善罷甘休。
既然無法阻止學生飛升,那就索性竊取巴拉的勞動成果。
對于底層人而言,考上大學才只是開始,後續的花費仍是一筆大數目。
只要将成績挂在教輔機構名下,就能得到一筆不菲的資助。
學生們當然不會接受。
抹殺老師的努力,他們也會良心不安。
但誰也沒想到,得知此事的巴拉竟然主動要求學生接受這個條件——
我想讓你們擁有這種尊重
這是你們賺來的
教育很久以前就變成了生意
在未來它會變成更大的生意
利用他的自尊心爬上通往成功的階梯
找個好位置,安頓下來
然後向負擔不起的人提供免費教育
就像你們一樣,讓他們也成為赢家
這幾年,内地也拍了不少「雞娃」相關的影視作品。
最近上映的《學爸》同樣聚焦相似的話題。
但整體而言,都浮于表面,力度不足,沒有戳中真正的痛點。
相反,同樣卷到極致的印度,卻一次次辛辣地指出教育體系的弊病。
之前的《三傻大鬧寶萊塢》曾向僵化的教育思維開刀。
而《起跑線》則直接撕開兒童教育的資本内幕。
這部《為人師表》看得人也很燃。
可電影越燃,越顯示出現實問題的尖鋭。
正如片中所説,教育問題,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階級問題。
而這些,在我們國内的教育環境中同樣适用。
對很多普通人而言,高考仍是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
想要過上體面的生活,那就得努力讀書考上好大學。
為了達成目标,「卷」成了必然。
随之而來的,是種種教育亂象。
「雙減」政策逐漸落地,教培機構不得不遁入地下。
頭部品牌開始靈活地改變經營模式,投身「素質教育」的新賽道。
無法繼續以機構模式經營的,搖身一變成為私人家教。
全面打造公平的教育環境,近乎無解。
家長雞娃的狂熱,更是激發了各種生财之道。
比如一些挂羊頭賣狗肉的「研學班」嶄露頭角。
旅行社利用中國家長對名校的朝聖心理,趁着暑假帶學生去高校「研學」。
美其名曰構建人生理想,制定職業規劃,吸取學習方法。
結果呢,可能連高校大門都進不去。
家長為了教育嘔心瀝血,孩子在烈日下身心俱疲。
得到滿足的,卻是那些賺得盆滿缽滿的無良商家。
還是那句話,教育的錢太好賺了。
為什麼教培行業能如此長盛不衰呢?
歸根究底,還是競争過于激烈,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對于家長而言,孩子更像是一種投資。
父母希望通過用更好的教育,來保證孩子擁有超越長輩的發展前景。
他們不滿足于公立學校的師資,但又無法承擔私立學校的高費用。
補習班自然成為最優選。
對于教師而言,也希望通過補習獲得更多的收入。
畢竟,拿死工資的公立學校上升空間并不大。
為了能招收更多的學生,不少老師課堂上只會講基礎課程。
至于重難點,只有交錢來上補習班。
可到了教育的實質接受者,學生身上呢?
無休止的學習、苦不堪言的壓力 ……
這些反倒沒有那麼多人去在意了。
參與,就代表努力過。
縱觀當下教育領網域的亂象,真的只是教育出了問題嗎?
更深層次上,它更像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網域的投射。
根源性的問題在一次次懲治和網紅譁眾取寵之下,早已被忽略。
一味地針對教培機構,其實也并不能真正改善教育問題。
在教育的語境下,公平永遠無法尋求一個細致的标準。
想要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或許需要的是整個社會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