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杭州490億獨角獸微醫要IPO了,歡迎閲讀。
一個超級 IPO 即将誕生。
投資界 - 天天 IPO 獲悉,港交所官網顯示,微醫控股有限公司(簡稱 " 微醫 ")遞交港交所上市申請,招銀國際為獨家保薦人。
在互聯網醫療時代,微醫曾留給創投圈深刻印象,至今背後依然站着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早在 2021 年,微醫就曾随京東健康、阿裏健康等同行遞交招股書,但未能如願。直至今日,創始人廖傑遠率隊,微醫再度開啓上市之路。
這也将成為杭州近年來罕見的超級 IPO。" 杭州有三寶:直播、短視頻、做電商。" 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之外,杭州的醫療健康產業常常被忽視了,殊不知從世紀初 " 新藥港 " 建設開始,一座生物醫藥之城悄然崛起。
張一鳴老鄉創業
要 IPO 敲鍾了
微醫的創始人,是與張一鳴、王興并稱為 " 龍岩三傑 " 的廖傑遠。
在成立微醫以前,廖傑遠的職業軌迹頗為跳脱:畢業後在林業研究所就職,後來毅然跳出體制;1999 年曾與劉慶峰等人參與創立科大訊飛;2003 年開始在一家通信技術公司擔任總經理,參與創辦中國綠線,在 IT 行業闖蕩數十年……
直至後來一次意外經歷:由于侄子生病,廖傑遠陪着家人在七家醫院間折騰了十個月,做了兩次手術,最後卻發現是誤診。正是這段經歷,這讓他下定決心—— " 如果我這輩子還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用自己熟悉的技術,讓天下人看病不再那麼難。"
説幹就幹,廖傑遠從挂号入手。2010 年,他在中國綠線最後一次董事會上宣布轉換方向,創辦微醫的前身 " 挂号網 ",帶着團隊闖入互聯網醫療行業,提供預約挂号、智能分診等便捷就醫服務。
彼時國内互聯網醫療剛剛起步,難以嫁接壁壘森嚴的醫療體系,許多大廠都被醫院拒之門外。廖傑遠帶領團隊花了 6 個月,終于與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完成内外網數據連接,拿到第一個客户。此後四年,團隊跑遍全國,先後與 900 多家重點醫院陸續通過挂号網開放網絡預約。
2014 年,互聯網醫療漸漸被大眾接受,廖傑遠趁熱打鐵推出一款名為 " 微醫 " 的 APP,其中包含微醫院、微醫生、微支付三大主要應用,覆蓋電子病歷、預約挂号、醫院内部交流、節省時間等功能,旨在打通醫院、醫生和患者三者。一年後,挂号網正式更名為 " 微醫 "。
廖傑遠曾用三個階段總結微醫的發展歷程:五年靠近傳統醫療體系;五年建立互聯網醫院。而當 2019 年,微醫開始加碼布局 ToG 業務,則進入了第三階段—— " 用五年的時間真正用數據和智能,驅動中國醫療行業的更新。"
2020 年,微醫從天津出發,與政府合作籤署協定,由天津微醫互聯網醫院牽頭、在全市 266 家基層醫療衞生機構部署基于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專家共識的智能專病診療系統,啓動數字健康共同體省級示範區建設。幾年間,腳步也已遍布山東、浙江等 7 個省市。
時至今日,微醫連接 1.15 萬家醫療機構,約 31.80 萬名注冊醫生。廖傑遠曾提到,有第三方研究機構調研,從用户規模、收入規模和增長率等維度考量,目前微醫都已經成長為國際最大的醫療 AI 企業。同時,也走到了 IPO 大門前面。
估值 490 億,VC/PE 雲集
騰訊坐鎮
一紙招股書揭開微醫的面紗。
招股書顯示,目前微醫控股的主要業務分為 AI 醫療服務和數字醫療平台兩大板塊。前者為公司貢獻大半收入,包括健康管理會員服務、雲藥房及增值服務,其核心 AI 應用包括 AI 醫生、AI 藥師、AI 健康管理及 AI 智能控制,提供技術支持和賦能。截至 2024 年上半年,公司已累計審核共 820 萬張處方,醫生采納 AI 處方建議的比例達 99.97%。
再來看數字醫療平台,主要包括數字醫療服務、線下醫療服務、企業會員及其他服務,即為客户提供常見病的數字資訊、診斷、跟進及配藥,同時為企業客户提供綜合的健康套餐。截至同期,公司已累計為 580 萬名用户提供該服務,并向超過 440 家企業客户及服務提供商提供健康管理套餐,覆蓋超過 3990 萬名終端用户。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2023 年按收入劃分,微醫已是中國 AI 醫療健康解決方案的最大提供商,市場份額達到 10.6%,為第二名的兩倍;亦是中國唯一一家透過按人頭及按價值付費的模式提供健康管理會員服務的 AI 醫療健康解決方案提供商。
不過,公司對大客户的依賴性也在增強:2021 年、2022 年及 2023 年以及截至 2024 年 6 月 30 日止六個月,微醫五大客户分别占有關期間持續經營業務總收入的 5.6%、9.6%、22.2% 及 58.7%。
2021 年至 2023 年,微醫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分别為 9.62 億元、13.68 億元和 18.63 億元,分别同比增長 42.2% 和 36.2%。而 2024 年上半年,微醫控股的持續經營業務收入從 2023 年同期的 8.77 億元增加至 18.18 億元,大漲 107%。
但微醫仍逃不開虧損問題—— 2021 年至 2023 年,微醫淨虧損分别為 25.7 億元、37.7 億元及 14.8 億元。而去年上半年的淨虧損得到大幅度減少,為 4.3 億元,同比減少 70.4%。
微醫驚人的融資歷程也得以披露:成立以來,公司總計完成了 13 輪融資,融資總額達到 14.5 億美元。截至 2022 年 9 月完成的 G 輪融資後,公司的投後估值一舉達到 67 億美元(約合人民币 490 億元)。
細數下來,高瓴、紅杉中國、高盛、啓明創投、五源資本、友邦保險等數十位知名投資機構身影浮現,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合作夥伴騰訊。根據公司此前融資公告,早在 2014 年,騰訊曾領投超過 1 億美元融資,創下賽道内最大融資額紀錄;次年,騰訊更是聯合高瓴、復星醫藥、紅杉中國等,完成微醫 C 輪近 4 億美元融資。
招股書顯示,目前創始人廖傑遠通過 New Forte 持股 11.51%,并已于去年 1 月退出董事會;WD Family B Limited、WD Family C Limited 及 WD Family X Limited 為就股份激勵計劃下的信托工具,合計持股 9.01%;随後騰訊持股 8.79%,為最大外部股東。
為何是杭州?
微醫的總部位于杭州,并非偶然。
得益于蓬勃的互聯網基因,杭州數字醫療領網域歷來獨占鳌頭。目前除了微醫,這裏還匯聚智雲健康、丁香園、健海科技、健培科技、明度智雲、卓健科技、華卓信息、恒生芸泰、南粟科技、醫貝雲服等數十家數字健康服務相關企業。不久前,杭州數字健康醫療服務平台微脈宣布完成 2 億元人民币 D 輪融資,估值達到 65 億人民币。
由此,杭州醫療健康版圖徐徐鋪開:
在創新藥領網域,貝達藥業、歌禮制藥、華東醫藥、賽諾菲等龍頭聚集于此;而醫療器械領網域,則跑出啓明醫療、諾輝健康等明星企業;CRO 方面,這裏有泰格醫藥、藥源新地等知名企業;還有近年火熱的合成生物,九源基因、瑞豐生物、華邁醫療、啓函、紐龍生物等在此聚集起一個 " 朋友圈 "。
截至 2023 年,杭州擁有生物醫藥產業企業超 1800 家,分散在杭州由錢塘區、濱江區、餘杭區、蕭山區、臨平區等組成的 " 一核四園多點 " 地網域格局上。
以微醫所在的蕭山區為例,這裏先後推出 " 杭州生物科技谷 "、" 錢灣生物港 " 等政府產業平台,創建合成生物未來產業先導區,落地湘湖實驗室、浙大國際科創中心等創新平台,打造出生命健康產業生态環境。梳理 2024 年發布的杭州市生命健康(準)獨角獸名單中,蕭山一舉摘取 20 席,占全市 16%。
眺望整個杭州,生命健康產業已成為支柱產業之一。截至目前,杭州生物醫藥制造業產值已超 1100 億元、專利數量超過 13000 個、藥品批準臨床總數近 400 個、國產醫療器械上市數量 2300 個、醫院銷售市場金額超過 1600 億、擁有醫療健康類(準)獨角獸企業近 120 個……
外界眼中以 " 電商 " 聞名的杭州,其實早在世紀初就創造性地提出 " 信息港 " 和 " 新藥港 " 兩港建設,将生物醫藥產業 " 一号工程 " 規劃發展,甚至連杭州首家上市公司都是來自生物醫藥—— 1993 年上市的天目藥業,是中國中藥制劑第一股。
自 2004 年起,杭州每年都會安排產業發展資金,加大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投入。此後相關政策不斷湧現:2018 年喊出打造 " 千億生物醫藥生态產業集群 " 的目标;2019 年首次提出 " 生物經濟 ";2020 年提出集中科研力量高質量發展;2021 年打造生物醫藥與健康萬億級產業;2021 年生物醫藥產業三年翻番計劃;2022 年推出生物醫藥 25 條政策……不一而足。
據不完全統計,2024 年杭州共有超過 140 家醫療健康企業獲得新一輪融資,涵蓋創新藥、醫療器械、細胞及基因治療多個領網域,天境醫藥、劑泰醫藥、浩博醫藥等更是以超 5 億元人民币、1 億美元、1.1 億美元的融資金額,成為融資頭部明星企業。IPO 方面,去年同源康醫藥、沃氪醫療先後上市,杭州生物醫藥上市企業超過 65 家。
不久前,杭州《" 中國醫藥港 " 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4 — 2026)》發布: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總營收達 6000 億元,制造業總產值力争突破 1500 億元," 一核四園 " 制造業產值力争達到 1000 億元。
放眼未來十年,生物醫藥無疑是全球新一輪科技變革中科技含量最高、創新最密集的行業之一,更是新興產業兵家必争之地。于杭州而言,一個攸關城市命運的機遇已然擺在眼前。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嶽笑笑,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01/545614.shtml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網頁轉載須在文首注明來源投資界(微信公眾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轉載,須在微信原文評論區聯系授權。違規轉載必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