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公募債基,含金量向上,歡迎閲讀。
近期關于債基的小作文不少,先是網傳 " 監管不讓發公募債基,并壓縮通道業務,在頭部公司新批債基要出承諾函久期不超過 2 年 ",再是傳出 " 監管準備下發檔案取消利率債基、信用債基免税制度 " 這樣完全失實的消息。
另外,還有把重申監管要求拿來炒冷飯的,類似 " 某行得到總局的視窗指導,行内 SPV+ 公募投資規模不能超總資產規模的 2.5%,股份制大行是 5%"。
本就面臨 " 資產荒 " 問題的投資者們,敏感的神經被不斷撩撥。
站在監管和市場的角度,擔心的是資金持續流入債市會帶來擁擠度過高的風險、希望在美聯儲降息等關鍵事項發生之前盡量規避踩踏事故。但如果投資者将這些理解成打壓債市,顯然是大錯特錯。
多家基金公司近日紛紛公告旗下基金分紅,以真金白銀回報投資者作為對小作文的回擊。截至 8 月 14 日,今年已有 1722 只債券基金累計分紅 964.69 億元,遠超其他類型基金產品,也印證了今年的債市之牛。
投資者們更關心的,也許是到了下半年,債券和債基是否依然有着明顯的投資價值。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去各家公募發布的中期策略中找思路。
01 盯住利率
相信大家已經從銀行存款利率、國債利率甚至是餘額寶年化收益率的變化中,感受到了今年中國利率環境的變化。
截止 6 月底,國債 1 年期收益率較去年末大幅下行 54BPs, 3-7 年期收益率下行 42-49BPs,10 年期下行 35BPs,這種下滑速度無疑會令監管側目,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一系列 " 敲打 " 動作,比如希望中小銀行們不要如此熱衷于買債。
但在利率中樞下行的大環境中,大量資金注定會流向更有 " 确定性收益 " 的地方。如果再疊加優質資產短缺,這些去處基本就局限在債基貨基等固定收益產品裏。
所以今年上半年債券市場新發行債券規模達到 38.3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82%,供給總量明顯增加。與此相對應的,是債券型基金規模達到 9.62 萬億元,今年新發規模占全市場新發產品募集規模的比例超過 80%。
盡管信用利差、期限利差和等級利差被極限壓縮,高息資產供給較少,大部分投資者還是選擇湧入債市。
大家越是買債、炒作債券價格,利率就越往下走。因為債券的價格與其收益率(利率)呈反向關系,當市場對債券的需求迅速增加,就會推高債券價格,債券的收益率(利率)則會下降。
展望下半年,市場的普遍預期也是利率中樞下行趨勢不變。如果參考歐美等國進入低利率時代的驅動因素,中國有相當多吻合的情況:
一是經濟增長放緩,資本回報率下降;二是居民等經濟部門的風險偏好降低,主動去杠杆降債務;三是金融市場波動加上監管政策變化,造成流動性問題,驅趕投資者尋求安全資產。
代入房地產市場的變化就更容易理解了。房地產作為曾經的國民經濟支柱突然熄火,城投債等高息資產也跟着減少供應,居民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在努力降杠杆,貨币放水卻無法通過房貸等貸款流出去,社融數據變差,資產荒問題更加嚴重。
中歐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監陳凱楊就認為,在地產下行的周期下,宏觀的主要矛盾在于高杠杆下債券的可持續性,中期的利率水平需要匹配中期宏觀面臨的主要矛盾。
" 由于當前的負債端的債務存續性内生要求低利率環境的延續,同時考慮到資產端的基本面趨勢,中期利率中樞有望進一步向下,整體利多債市的格局不變。"
西部利得基金固收投資總監嚴志勇同樣表示," 當前的經濟處于新舊動能轉換階段,地產行業是緩慢恢復,宏觀基本面預期是延續温和復蘇的狀态,這些因素有利于利率債資產。"
在利率下行趨勢不變這個大前提下,下半年投資的關鍵問題其實是,央行調控會讓短期波動加劇,固收投資也變得更加考驗基金經理的戰術能力。
02 精細操作
監管部門的調控動作無疑會對債市行情產生影響。
8 月以來,約 3000 只債基淨值出現了回撤,其中,超八成中長期純債淨值下跌,平均收益率為 -0.13%,近六成短債基金出現回撤,平均收益率為 -0.03%。
不過債市的表現倒也沒有一蹶不振,部分投資長債、超長債的債券型基金淨值走出了一波 " 深 V" 曲線,很少見的在短時間内完成了淨值大幅下跌與反彈。
從技術面來説,固定收益投資的操作難度明顯有所提升,首先要思考的一點就是期限結構安排,因為久期越長,債券價格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越高。
在預期利率下行的時候,增加久期往往會成為基金經理尋求更高收益率的一種策略,而一旦利率上行,這種策略也會承擔更大的損失。
今年以來,各類債基久期中位數明顯上升,利率債基久期中位數(含杠杆)已升至 3.60 年,信用債基久期中位數(含杠杆)則升至 3.12 年。這也成為了央行持續提示長端利率風險的原因之一。
央行發布的 2024 年二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也表達了近期工作的重點,是整個經濟利率調控機制的精進。比如繼續強化 7 天逆回購的權威性,研究如何适度收窄利率走廊,強調 LPR 的報價有較大提高空間。
可以説,利率傳導機制從短到長都得到了明确,未來不排除央行對于機構配債行為和利率曲線調節将進一步加強監管。
興證全球基金投顧策略主理人高鵬翔認為," 央行的一系列操作可能更多是為了引導市場合理預期,維持合理的國債收益率曲線,而非釋放貨币政策緊縮信号。"
事實上,2024 年二季度貨币政策執行報告中強調的逆周期調節,也被眾多機構視作貨币政策寬松的信号。
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中歐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監陳凱楊總結道,未來投資上要在波動中強化交易,同時圍繞收益率下行的大趨勢擇機加強配置," 建議關注中短端的配置價值以及中長久期資產的交易價值。"
平安基金固收投資中心投資總監助理高勇标認為,融資需求收縮,流動性偏向充裕的情況下,中短端利率結構性占優;利率本身波動空間有限、流動性整體中性的情況下,信用債的票息價值仍然值得關注。
國泰基金信用債基金經理魏偉則表示,在央行調控長端利率債,以及高息資產相對稀缺的背景下,可以預判資金後續可能還會向長久期的信用債和低等級信用債傾斜,但當前信用債的配置性價比相對較低。
考慮到目前債市最大的風險可能來自于政策的不确定性,應當針對曲線結構和機構行為的變化,來優化持倉結構,以快速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 與其去預判,反倒不如學習如何應對它 "。
03 創新投研
由于上半年債市策略較為一致、機構持倉久期較長,存在一定的持倉集中的風險,部分基金經理已經開始主動減少長債的倉位,未來也将重點考慮 " 固收 +" 產品的布局。
" 固收 +" 產品其實是在理财淨值化改革背景下催生的一類特殊產品,有 20% 的倉位可以投資于可轉換債券、優先股、股票、衍生品、私募債、房地產信托(REITs)等更高風險溢價的資產。
" 固收 +" 公募產品曾經有過規模迅速擴張的時期,只是随着權益市場的行情變化," 固收 +" 變成 " 固收 -",產品規模又迅速回落。考慮到投資者對回撤和收益彈性的雙重要求," 固收 +" 產品的管理難度在債牛股熊的環境下,确實較高。
不過平安添潤債券基金經理曾小麗認為,當 10 年無風險利率在 2.3%、信用資產收益率在 2.5% 附近時," 固收 +" 產品就會迎來更好的配置環境," 在純債部分應積極獲取收益,一方面積累足夠的安全墊,另一方面給權益選股提供資產配置思路。"
國泰基金基金經理茅利偉也認為,由于下半年權益市場可能會有一些階段性的結構性機會,股債的表現又是明顯負相關的,所以采用 " 固收 +" 的股債策略可以在下半年起到比較好的對衝作用。
但是要真正發揮出固收和 " 固收 +" 產品的優勢,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和框架都需要進入新一輪的沉澱期和重塑期。
從上半年的實踐經驗來看," 固收 +"ETF 的新組合已經碰撞出了新的火花,相比僅将個股和債券作為投資方向的傳統產品,前者的淨值波動可以更加穩定,且對外投資可以更加靈活。
中歐磐固債券 A、富國穩健雙盈債券發起式 A、南方振元債券發起 A 這 3 只成立已經超過半年的 " 固收 +" 產品,年初以來截至 8 月 9 日獲得的回報率分别為 2.45%、0.67%、2.69%,明顯高于滬深 300 指數的收益率。
這種新的嘗試,也體現出了公募基金對投資策略的不斷迭代。
但是在策略之外,如何建立一支優秀的投資團隊,貢獻長期可靠的業績表現,才是更值得公募基金思考的問題。
中歐基金固定收益投資部總監陳凱楊提出了一個願景,叫做 " 會跳舞的大象 ",要求投資團隊既能夠做到風險來臨時穩如泰山,又能夠在機會來臨時靈活如水,力争給投資者提供穩定且可持續的投資回報。
同許多基金公司一樣,中歐也采用了 " 大固收 " 模式,下設多個專業小組,如現金及短債組、利率組、指數組、信用組、混合資產組以及研究組,覆蓋了海内外宏觀總量、中觀行業、衍生品及量化等,以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共享。
不同的是,陳凱楊還特别強調了固收投研決策體系的工業化能力建設,重點是決策流程的透明化和标準化,自下而上的全員研究和自上而下的集體決策相結合,在產品設計開發上注重負債端的個性需求與基金經理能力的匹配。
在這個内外部環境充滿了變量的投資時點裏,确實需要足夠的工業化流程,以減少市場情緒對投資決策的不利影響,給投資者創造出更好的投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