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銀行網點,越開越少,歡迎閲讀。
監管機構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超過 1500 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而在 2022 年,也有超過 2700 家銀行網點 " 關店 "。互聯網時代,銀行的線下網點确實面臨着優化和轉型,但銀行網點消失速度之快,還是超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作者 | 陳暢
編輯 | 孫月
運營 | 劉珊
7 月下旬的一天,家住北京朝陽區弘善家園的張女士偶然發現,自己家門口的工商銀行北京華威南路弘善支行突然 " 消失 " 了。
她這才想起來,自己的工資卡雖然是在工商銀行,但已經很久沒有到這家網點辦理業務了。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公示信息顯示,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弘善家園 310 号樓 1 層 101 号底商的工行華威南路弘善支行,今年 6 月 26 日已經終止了營業。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金融許可證查詢信息,截至 2023 年 8 月 7 日,退出營業的金融機構網點已經達到 1539 家,新批準設立 944 家,今年以來淨退出 595 家。
銀行 " 關店 " 現象在 2022 年也很明顯,有 2754 家金融機構網點退出,新批準設立的有 2067 家,一年淨退出 687 家。
張女士回想到,去年,位于北京國貿附近自己公司樓下的北京農商銀行一網點突然關停,令她印象深刻,原先寬敞氣派的大堂,一夜之間都被裝修布遮擋起來。現在,這家曾經的銀行網點,已經變成了一家茶葉店。
互聯網時代,銀行的線下網點确實面臨着被替代的窘境,但銀行網點消失速度之快,還是超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銀行網點是否真的越來越沒有存在感了?互聯網時代,銀行的實體網點又該如何轉型?
消失的銀行網點
你有多久沒去銀行辦業務了?
" 現在取現金的機會很少了,上一次是去辦理新公司入職的工資卡,上上一次是過年期間給家裏長輩小孩準備壓歲錢,平常基本上都是手機解決了。" 一位網友的經歷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在 # 你最近去過銀行網點取錢嗎 # 的一則微博調查中,有 1.7 萬人參與,1.1 萬人投票 "1 年多沒去過了 ",一周内去過的只有不到 2 千人。
北京農商行的一位業務員向「市界」坦言," 随着數字金融普及度變高,現在來銀行辦理個人業務的,大多是有開卡、挂失、打銀行流水賬單等需求的,以及不怎麼會使用互聯網的老年人。"
另一位銀行從業者也表示,傳統銀行網點服務有很大⼀部分是 " 功能型 " 的,比如轉賬、匯款、開户、取現金等,但這些功能性的服務現在基本在手機 App 或者網銀上都可以完成," 哪怕去了銀行網點,也是銀行員工在他們營業廳的終端上幫你操作。"
這些描述,無疑都印證着銀行網點的 " 失寵 "。
早在 2017 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服務業報告》顯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離櫃交易數量高達 2600.44 億筆,同比增長達到了 46.33%。2020 年,時任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指出,銀行業離櫃交易率已接近 90%。
疫情三年,大家非必要不外出,鼓勵 " 無接觸式 " 操作,去銀行網點的人就更少了。
根據易觀千帆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 5 月,中國手機銀行綜合應用 App 用户活躍人數為 5.23 億人。這一數字約為同期微信活躍人數的三分之一。
與此同時,以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為代表的互聯網銀行 2015 年起大行其道,它們以純互聯網方式運營,無網點無櫃台,卻攬獲了一大批用户。截至 2022 年末,微眾銀行個人有效客户數高達 3.62 億人,資產總額達 4738.62 億元,淨利潤達 89.37 億元,資產和利潤水平超過不少上市農商行。
伴随着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化,收縮營業網點,減少租金成本和人力成本,就成為各大銀行的常見操作。
中國銀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8 年至 2020 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總數連續 3 年下滑,分别為 22.86 萬、22.8 萬、22.67 萬。
此後,這種情況并沒有得到緩解,2021 年有 2805 家銀行網點關停退出,2022 年約為 2700 家,光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六大國有銀行網點數量一年就減少 470 個。
與網點的縮減同步的是銀行人員的減少。财報數據顯示,2021 年,員工規模最大的國有六大行合計淨減員 13345 人,2022 年 5500 人。其中工行減員最多,2022 年員工減少達 6502 人,财報中寫道,該行加快 " 技術換人 " 場景應用,全年釋放超過 1.8 萬人年工作量。
一位雲南某大型銀行的員工在社交媒體上抱怨," 我們網點從原先十多個人,減員減到算上領導就五個人,一個高櫃,一個大堂,一個低櫃,大堂快要退休了還天天請假,真是太難了。"
下面有同行帶有同情的評論道," 銀行人的辛苦誰懂。" 即使人手緊缺,大部分客户進銀行第一句話還是 " 怎麼就一個視窗在營業,這麼多人排隊,就不能多開幾個視窗嗎?"
銀行網點減少的同時,銀行 ATM 機也在大量減少。央行數據顯示,ATM 數量在 2018 年大增 15.02 萬台,達到 111.08 萬台的歷史頂峰之後,2019 年 ATM 首次減少 1.31 萬台至 109.77 萬台,如今剩下不到 90 萬台。
銀行網點收縮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在去年 4 月國新辦舉行的銀行業新聞發布會上,銀保監會首席檢查官王朝弟解釋稱,商業銀行的實體網點出現了收縮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但并不意味着我國銀行業市場正在收縮,相反,在當前信息化、網絡化水平高度發展的環境下,這是一個正常現象。
在部分大型銀行中,與銀行網點一線員工優化形成對比的是,科技條線員工數量反而增加了。2022 年财報數據顯示,農行金融科技人員較 2021 年增加 962 人;建行金融科技人員數量為 1.58 萬人,較 2021 年增加了 690 人。
銀行網點怎麼了?
銀行實體網點為何不香了?一度加大網點開辦力度的銀行,為何又開始 " 瘦身 "?
業内人士分析認為,銀行實體網點減少是由多方面復雜的原因造成的。銀行網點到訪人數的減少,支撐網點存在的意義就小了很多,這是無法回避的事實。
而且,銀行網點附近的客户數量和設施并非一成不變。
中信建投證券《數字化浪潮下的銀行網點轉型專題研究報告》中提到,互聯網技術之前,銀行網點幾乎是唯一的渠道,所以渠道的單一性促使了銀行網點的崛起。國内銀行自 20 世紀 90 年代到 21 世紀初,各家銀行開始進入 " 跑馬圈地 " 階段,一些銀行保有的網點數曾一度達到歷史峰值,國内銀行完全步入 " 網點為王 " 的階段。
▲(2017 年 1 月,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海安支行營業部,客户在銀行高櫃區排隊辦理業務。圖源 / 視覺中國)
資深銀行從業者、公眾号 " 借借财經技巧 " 主理人胡鑫向「市界」分析稱," 前幾年由于線下服務的需要,銀行開辦了許多網點。但在線上服務盛行的今天,一些網點的布局就不合理了,不是與其他網點離得過近,就是所在區網域内人氣下降,業務量下滑,這樣的網點有必要進行搬遷或者撤并。在此過程中,就會造成一些網點的關門。"
這樣看來,消費者發現身邊的銀行網點在變少,實際上是銀行優化布局的一種體現。
" 再有,銀行正在進行的減員增效,也會影響到網點服務人員的減少。" 胡鑫稱,一般營業網點開業,且開辦現金業務,至少要有 5、6 個工作人員才能運轉。但在一些基層銀行,随着網點員工的退休和招不到新的員工,現有的工作人員已經不夠崗位安排了,銀行不得已對個别網點進行合并。
而從銀行經營效益角度來看,多位銀行從業者向「市界」表示,銀行撤并網點最重要的原因是基于降本的考慮。" 銀行也是企業,也需要降低成本來盈利,如果一個網點不能為全行貢獻利潤,那麼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據胡鑫介紹,一個銀行網點開門營業,運營成本十分高昂,許多人不在銀行上班,不知道一個小小的網點運營成本一年就可以達到幾百萬元。業務量少導致入不敷出,選擇撤并對銀行來講是劃算的。
胡鑫所指的運營成本,除了大家能想到的網點租金、水電費、機器設備費、人員薪酬,還有裝修、安防、ATM 機、金融智能終端機、日常檢修、人員維護等等方面,尤其是銀行網點的消防和防盜要求很高,每年需要投入的開支不菲。
「市界」從北京某銀行内部了解到,以該行在北京順義的網點為例,一年成本至少要 1000 多萬元。
這也是為什麼,大型國有銀行在成本較高的一二線城市的網點裁撤速度會比較快,在成本較低的三四線城市及縣城的裁撤速度會相對慢一些。
對于擁有數萬網點的大型國有銀行來説,成本壓力某種程度上已經成了其沉重的負擔。拿郵儲銀行來説,其服務網點接近 4 萬個,2021 年和 2022 年分别縮減了 28 個和 70 個。
另一家收縮幅度較大的建行,2020 年、2021 年、2022 年營業機構數量分别為 14741 個、14510 個、14356 個。
建行在年報中寫道," 本行持續優化網點布局建設……低效網點整治和網點布局優化一體推進,加大城區低效密集網點撤并遷址力度。"
用一位見證過銀行高速發展的老員工的話講,網點及員工雙雙減少,并非銀行業市場收縮,而是銀行已漸漸經過了過去粗放式的擴張時代,開始思考精細化和高效管理。
銀行網點如何轉型?在互聯網時代,銀行實體網點将如何優化和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銀行瘦身的同時,也有的銀行在逆勢擴張。比如,寧波銀行财報顯示的機構數量,從 2020 年年末的 422 個,上升至 2021 年年末的 463 個,2022 年進一步上升到 484 個;南京銀行 2021 年末營業網點總數為 215 個,2022 年增加至 242 個,并且在财報中明确提到,2023 年末新增 100 個網點。
在撤并和優化網點方面,國有大行的網點觸角也在不斷向縣網域、村鎮下沉。2022 年,工行下沉縣網域鄉鎮網點 65 個;建行在 80 個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中設立營業網點 134 個;郵儲銀行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以及參照 " 重點幫扶縣 " 管理的新疆和西藏地區,加大投入網點資源,共設立營業網點 1784 個;農行将 65% 新遷建網點布局到縣網域、城鄉結合部和鄉鎮。
中信建投報告指出,目前的網點數量變化顯著體現出銀行類型差異和地區差異:銀行間差異體現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網點減少,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網點增加;地區差異體現為發達地區網點減少,村鎮與貧困地區網點增加。
對于網點數量較小、業務範圍比較局限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來説,網點對于銀行業務拓展仍然具有很強的拉動作用。國有大行網點撤并,留給城商行和農商行更大的發展空間,可以更深入基層鋪設渠道。
胡鑫表示,普通用户不必擔憂銀行網點變化帶來的影響,因為監管部門在審批網點的撤并與新設時,都已經考慮到了 " 客户服務 " 的問題。
例如,在某個較大的區網域,只有一家銀行網點,如果這家網點申請撤并關門,那麼監管部門會認真審核該區網域的客户服務方案。如果銀行提供的服務方案不符合監管的要求,監管部門就不會輕易同意該銀行網點的撤并與關門。
▲(圖源 / 視覺中國)
業内人士則強調,很多涉及復雜和大金額的銀行業務,還是需要網點,網點數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銀行的實力。同時,即使在線上渠道非常便利的今天,受到技術限制的老年人群,以及偏好穩健保守、追求綜合體驗的客群仍然願意将線下網點作為辦理銀行業務的主要渠道。
因此,銀行網點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信建投證券表示,未來新一代的智能網點将具備智能化、場景化、輕量化的特點:通過智能化提升用户體驗和營銷精準度;通過場景化将銀行的功能放大,演進成為社交中心和體驗中心,提供泛金融服務;通過輕量化實現輕型獲客和服務模式,滿足客户便捷性需求和客户體驗。
其中智能化,需要銀行在金融科技上加大投入。2022 年工商銀行金融科技人員增加 1000 人至 3.6 萬人," 零售之王 " 招商銀行信息科技投入 141.68 億元,占營業收入的 4.51%。
總之," 雖然實體銀行的網點數量在減少,但實體銀行網點不會完全消失。" 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副主任袁帥向「市界」表示。
内蒙古銀行戰略部總經理楊海平也認為," 從實踐的角度看,談論物理網點的消失為時尚早。"
他表示,銀行對于低效網點,可能會圍繞遷地、轉型、提升產能、終止營業等提出處置思路,終止營業非唯一選項。目前物理網點依然是線上線下服務結合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有温度的社區金融服務和非金融服務的載體。
袁帥展望,未來實體銀行可能會扮演以下角色:作為金融服務的視窗,提供個性化服務、專業咨詢等高價值的服務;作為金融科技創新的實驗場所,與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結合,推動金融服務的創新與發展;作為大型交易、重要業務的執行場所,例如貸款審批、大額資金交易、碳交易等;與數字化平台合作,為客户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金融服務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