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大廠财報沒有增長神話,只有三條生存法則,歡迎閲讀。
2025 年的互聯網江湖,暗流湧動。
拼多多淨利潤增速驟降至 17%,美團在中東外賣市場燒錢換增長,小米汽車單周訂單破紀錄卻受困產能瓶頸 ……
規模為王的時代落幕,國内砸錢換增長的路子走不通,大廠們都在靠什麼破局?
主筆 / 脱落酸;文章架構師 / 毛自聰;出品 / 巨頭财經
01 一分錢最好掰成兩半花 ,深耕利潤才是硬道理
拼多多的低價神話仍在繼續?2024 全年營收 3938 億(+59%),淨利潤 1124 億(+87%),但 Q4 利潤增速僅 17% 低于往年。
面對關税政策和市場競争,Temu 推出半托管服務體系,設立歐洲商家孵化中心等,導致成本增加;同時,因為 " 百億減免 "" 電商西進 "" 新質商家扶持計劃 " 一系列惠商舉措,也讓國内商家補貼壓力加大。
為了省錢,拼多多成立 " 商保會 ",推出 " 異常訂單預警 " 系統,降低平台運營風險;投入農業供應鏈,孵化 30 萬新農人,似乎試圖用源頭控價替代大幅度補貼。
業内獨一份的拼多多正經歷轉型陣痛,本地生活的引領者美團也在應對騎手成本與 AI 降本的博弈。
根據國海證券的測算,預計 2025 年美團新增約 20 億元社保成本;财報數據顯示,核心本地商業(包括外賣、到店酒旅等)的經營利潤率為 20.9%,面臨抖音、京東的雙重夾擊。
美團寄希望于技術破局。從去年開始就加大了對 AI 的投入, 截至 2024 年底,無人配送車累計完成 491 萬單,無人機已開通 53 條航線,覆蓋北上廣深等城市,都朝着降低配送成本而去。
按王興的話説美團的 AI 策略是進攻性的。未來美團還将利用 AI 技術進一步提升日常工作效率,同時利用無人機來解決極端天氣和特殊地形下的服務保障。
美團下一個戰場是 AI,小米的高端化與毛利率拉鋸戰打得火熱。2024 年小米高端智能手機占整體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 23.3%,但核心硬體漲價擠壓毛利率;IoT 業務毛利率為 20.3%,靠 " 手機 ×AIoT" 業務生态協同來對衝風險。
2024 年小米 SU7 突破 10 萬目标累計交付 13.7 萬輛。汽車等創新業務全年貢獻了 328 億元的收入,毛利率為 18.5%,目标 2025 年實現盈虧平衡。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放話了:2025 年汽車業務毛利率不能低于 2024 年第一季度。
小米賣車賺麻了,不過產能不足導致訂單積壓,急需擴建新工廠優化供應鏈。而處于第二梯隊的搜狐和網易,也各有各的降本增效生存術。
搜狐 2024 年明确不玩燒錢遊戲,通過遊戲長線運營實現收入增長,資源集中于社交分發和知識直播,前者降低獲客成本,後者沉澱高淨值用户。網易也變得更為謹慎,尤其針對遊戲,丁磊不願再冒險,定調説要 " 該加大的就加大,該停止的就停止。
02 雙線作戰科技突圍搞生态 ,用第二曲線開啓新競速
營收同樣依賴遊戲。網易正嘗試用 AI 深度賦能遊戲、音樂、教育等核心業務,推動業務轉型和增長。搜狐則依靠《搜狐時尚盛典》《搜狐财經論壇》《張朝陽的物理課》等活動和知識 IP 提升品牌價值與用户信任。
堅持小而美的搜狐和網易在穩中求進,想要打造超級平台的美團則開啓了 AI 與無人配送的技術更新,雖然目前大塊頭仍是核心本地商業板塊且增速略有放緩。
但美團做出的調整是,通過社區團購(美團優選)和線下超市(小象超市)的模式,拓展新的消費場景和用户群體。海外市場的擴張主要體現在外賣品牌 Keeta 上。
Keeta 早在 2023 年進入香港市場,截至 2024 年 3 月,市場份額達到 44%。2025 年 3 月,英國外賣平台 Deliveroo 宣布退出香港市場,Keeta 和 Foodpanda 成為香港市場的兩大主要平台。
去年 10 月,Keeta 又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上線,還迅速擴展至沙特的所有主要城市。美團計劃在未來三年内讓 Keeta 覆蓋海灣六國。
外賣之後,美團的無人機業務也已出海,首站是阿聯酋迪拜 ,品牌名為 Keeta Drone,業務運營初期主要與餐飲連鎖企業合作,提供特定區網域内的配送服務,并計劃拓展藥品配送等醫藥場景。
美團選擇在國内外市場同步發力。拼多多也一樣。
一方面在農業賽道動作頻頻,比如通過 " 農貨節 "" 百億農研 "" 農雲行動 " 等活動提高農業數字化程度,比如利用 C2M 模式直接對接農户和消費者,借助大數據提升需求的可預測性,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農產品上行速度,提高農產品質量等。
另一方面致力于将Temu 打造成為第二增長曲線,Temu 采取類自營模式,商家負責将貨品發往國内倉庫,平台方負責後續的運營、物流、倉配、客服以及售後服務,通過價格力優勢和高性價比商品吸引消費者。
拼多多注重農業科技與跨境電商業務 Temu 的雙重押注, 小米的 " 人車家全生态 " 終極野望也逐漸清晰。
亮點數據顯示,在高端化戰略下,小米手機業務的出貨量與平均售價實現雙增長;2024 年,擁有 5 件及以上連接至 AIoT 平台的設備用户數同比增長 26.1% 至 1830 萬。
無論手機,還是家庭智能設備,又或是汽車,都是當下的消費者熱選。2025 年,小米汽車設定了 35 萬輛的交付目标,相當于 2024 年的 2.6 倍。摩根大通在研報中提到,小米的汽車業務目前被估值為全球第二大最有價值的電動汽車 OEM 廠商,僅次于特斯拉。
小米還瞄準純電 SUV 市場,如果今年 6 月車 YU7 能順利發布,無疑會進一步擴大汽車市場的份額。
03 從中國内卷到全球外戰 ,本土化會是個必選項
國内的小米如日中天,熱搜體質雷軍已經不敢接受采訪,事實上憑借高性價比的產品和生态聯動的方式,海外版小米也如魚得水。
平板收入同比增加 52.1%;智能掃地機器人全球市場排名第四;2024 年小米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為約 14%,是全球前三廠商中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品牌 …
未來五年内,計劃在海外建立 1 萬家小米之家 ,到 2027 年,又要把汽車送出去 … 小米生态出海有望形成降維打擊,如果還想談談隐患,那只能説雷總的法務部該擴招了。
小米在歐美市場面臨多起專利訴訟。 例如,Sun Patent Trust 在法國和印度指控小米侵犯 LTE-A 技術專利,ASC 在歐洲統一專利法院起訴小米侵犯移動通信技術專利。
類似的,拼多多 Temu 在海外的擴張也很迅猛,數據顯示,Temu 已經殺入 50 個國家和地區,2024 年美國市場下載量超越 Amazon 位居第一。
Temu 業務覆蓋所有大洲,但被 10% 的加税捏得肉疼。 自今年 2 月 4 日起,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取消 800 美元免税額政策。除了關税壓力,還有歐盟數字税壓力、本地化倉儲成本激增等問題。
去年 3 月,Temu 從全托管模式向半托管模式轉型(允許在海外有倉庫、能夠自行發貨的商家參與,商家可以自主掌控定價、運營、物流等環節,跳過選品、寄樣等繁瑣流程,縮短上架周期,避免價格内卷,提升利潤空間),招募本地供應鏈服務商。
當然,這也可能導致貨币化率承壓。主要原因是 Temu 在 2024 年加速了半托管模式的推進,到四季度半托管的 GMV 占比可能已達 30% 左右或更高,在這個模式下, 平台需要加大海外倉儲供應鏈建設,同時收入模式可能從淨額法調整為傭金法,導致成本提升收入增速降低。
低價模式遭遇 " 水土不服 " 的 Temu 需要加速本地化轉型,復制中國模式的美團 Keeta 也得加速處理文化适配問題。
Keeta 在香港和中東市場推出了免運費套餐等方式吸引用户。一切為提升用户頻次和訂單量,美團還計劃将小象超市、美團閃購等業務模式引入中東市場。不過中東試水并非一帆風順。
首先,齋月期間穆斯林在日出與日落之間禁止進食飲水,伊斯蘭餐廳也在這一時間段歇業,這會影響外賣平台的交易量。
其次,地推團隊本土化不足。Keeta 團隊雖然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本土語言、營銷和供應鏈人才。但随着團隊擴容,具備海外工作經驗、掌握阿拉伯語的人才仍然較為稀缺。
最後 ,首單半價、免配送費、晚到必賠等高額補貼難持續。 采用激進的價格補貼策略吸引了用户和商家,然而 " 先增長後盈利 " 的做法不能成為一項長期的全球戰略。
04 巨頭财經的思考 ,财報季至少揭示了三大鐵律
利潤是活下去的氧氣,第二曲線是穿越周期的船票,出海是必答題只是答案各不相同。
拼多多降速、美團 AI 降本、小米汽車毛利率爬坡,燒錢換增長已成過去式,時下幾乎所有大廠的利潤管理都靠 " 技術降本 + 生态提效 "。
在第二曲線上,所有企業都講究技術驅動、生态協同、押注長期價值。拼多多押注農業科技、美團無人配送、小米車家生态,賭對方向才能避免内卷;
最後,還有出海面臨共性難題:政策風險、本地化成本、文化差異。比如 Temu 的合規、Keeta 的文化差異、小米的專利戰 …
當流量紅利消失、競争進入深水區,互聯網大廠的下一站,是成為利潤機器、技術先驅還是全球玩家?答案或許藏在下一個财報季的細微數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