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繁花是中年小時代嗎,歡迎閲讀。
" 做天下生意,吊四方胃口。"
這是電視劇《繁花》的台詞,也是無數人對《繁花》最真實的内心寫照。
它改編自上海作家金宇澄的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繁花》,也是王家衞執導的首部電視劇。
2019 年墨鏡王買下《繁花》版權,2020年立項開拍,墨鏡王在《繁花》上耗費6年,投資5億元。
這也讓無數觀眾認為,這部《繁花》算是《一代宗師》之後墨鏡王的出山之作。
可上映後,它一度成了争議最大的劇。
見到的最mean的劇評,是網友建議王家衞下次可以直接去買大冰和張嘉佳的版權,而不是茅盾文學獎作品。
還有人将《繁花》直接劃入《小時代》系列,稱它為中年版本的《小時代》。
畢竟這大特寫
這慢鏡頭
還有這華麗的置景
這個拿腔拿調的像是要拍大型寫真集的勁兒已經要溢出螢幕了。
在看來,《繁花》的短板很明顯,但這 " 瑕 " 不一定掩瑜,現在對它妄下定義,其實言之過早。
其實大多人對這部劇的意見,往往離不開3點。
第一點,也是上架後引發的第一波惡評的開端,就是説這部劇的架空感。
很多人這部劇像港劇,像民國劇,有人説這是胡歌版本的《華爾街之狼》,是上海版本的《了不起的蓋茨比》。
還有人説這就是王家衞的2046模板,只不過換了一批演員往裏套。
反正説來説去,什麼都像,就是不像90年代的上海劇。
第二點,則是叙事。
在叙事這點上,王家衞采用了他一貫的非線性叙事風格,這就導致觀眾接受度上的極度分化。
很多人被他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叙述繞糊了,覺得看不懂,好好的事情怎麼説着説着就換到了另一個人身上。
這種叙事上的不接受,也導致這部分觀眾看《繁花》就像是看精美的 ppt 演示,毫無任何追劇的體驗感。
看得懂得也不一定買賬,大有人認為王家衞是故意炫技和故作高深。
動不動給的特寫也頗有油膩之嫌,如果主角不是胡歌可能整體觀影效果和歪嘴龍王沒什麼區别。
第三點,是《繁花》的劇版和原著是完全的魔改和脱節的。
原著本有三個男主,王家衞只拍了代表小資的阿寶。
在很多讀者眼裏,阿寶的商戰線其實是書裏最容易忽略也最不喜歡的一條線。
除了對于主線故事的不滿,讀者怨氣最大的還得是對劇版《繁花》蓋茨比式的叙事風格的不滿。
作家金宇澄是這樣去描述他的寫作視角的:" 關注處于社會邊緣被忽視的人群,就是上海市民階層的日常生活。"
這本書洋洋灑灑 34 萬字,時間線從上世紀 60 年代到 90 年代,涵蓋了上流社會的 " 上只角 " 生活和棚户區的 " 下只角 " 生活。
金宇澄是用小人物去講的大時代,用讀者的話來説,讀這本書有一種對他人人生的難以下咽,每次讀都需要歇一下提一口氣上來。
再看劇版的《繁花》,不管是寶總還是阿寶,都是妥妥爽劇大男主基調,夠 " 爽 " 夠商業,就是和小説沒什麼關系。
關于《繁花》拍的到底夠不夠上海,這事兒現在已經夠上海本地人吵了。
這劇現在像是真假上海人的照妖鏡,同是 IP 在上海的網友,一旦發言不謹慎很有可能被判成鄉毋寧。
不是上海寧,在這件事上沒有什麼説服力。
縱觀剛剛説的三點,其實放在一起看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這部劇本身沒有任何煙火氣和生活氣。
對很多觀眾來説,A 面的上海大家已經看到夠多了,從《小時代》到《歡樂頌》再到《愛情神話》,這些劇要麼聚焦于富家子弟要麼聚焦于中產小資的強調生活。
可對上海這座城市來説,它不缺繁華的 A 面,可那個真真切切鑄成這個城市有血有肉的部分其實是它的 B 面。
就像是南京路不單是那些聳立的商廈,那些市井弄堂是穿插在商廈間的,它們像是整個上海毛細血管一般的存在。
哪怕是商戰,也不是每天都得西裝筆挺全副武裝,只要出場就是晚上。
雖説當時的上海人情、生意、故事,這些起起伏伏都濃縮在飯桌上,這不代表就只能聚焦在飯桌上。
這顯得電視劇的基調是在百老匯,而不是真生活。
豆瓣上有人開玩笑説,寶總應該要早起倒馬桶,穿睡衣上街才是 90 年代的上海。
雖不至于此,但掏心窩子説,王家衞其實有很多場戲都能拍出生活氣,可他都選擇一筆帶過了。
寶總還只是一窮二白的阿寶時,有一場戲是他師父讓他去和平飯店租房子,兜裏響叮當的胡歌怎麼走街串巷借到的錢,王家衞沒拍。
當時租一個一天需要 100 美金的房子,換錢還得用外匯券兒,這種細節王家衞也沒拍。
這種市井小巷和當時上海最豪華的《和平飯店》之間的強烈對比,王家衞還是沒拍。
落魄阿寶怎麼成為的寶總,這種人物身上的天差地别的反差感,王家衞也沒拍出來,因為胡歌從出場就太帥了,沒有一點落魄勁兒。
這種人物本身缺少是層次故事本身缺少的細節,再加上不那麼接地氣的濾鏡和生活,這部《繁花》活脱脱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影棚 Vlog ——
夠裝 13,不夠生活。
但你要説他真拍砸了,拍成狗不理的大爛劇了嗎,那屬實有點昧良心。
要説,王家衞可能還真就是《繁花》目前來説最好的歸宿。
要説王家衞的四樣拿手好戲,那必然是台詞、濾鏡、非線性叙事以及大量的蒙太奇鏡頭。
繁花出圈的台詞有嗎?
答案是肯定的。
" 首飾跟男人一樣,将就不如不要。"
" 你以為吃的是龍蝦,實際吃的是機會,一只龍蝦一個機會,不是在應酬就是在求人。"
" 一個男人應該有三只錢包,第一只是你的錢包,實際上有多少錢,第二只是你的信用,你可以調動多少别人的鈔票,第三只是别人以為你有多少錢。"
王家衞的視聽語言在這部劇裏顯現不出來一點嗎?
那得説,繁花簡直就是王家衞的視聽語言大禮包。
先是網上大家所説最多的,王家衞采用的單機位拍攝手法。
這種技巧帶來的效果十分顯著,首先就是女演員各個美出新高度。
辛芷蕾在片頭和廣告裏的樣子和在劇中呈現的姿态完全不像是一個人
唐嫣和過去影視劇中的形象也大相徑庭。
看完演員,再看配樂。
除了《愛拼才會赢》、《新鴛鴦蝴蝶夢》、《再回首》和《一生何求》是全新翻唱外,其他的所有歌曲全都用了價格更貴的原錄音版權。
别人的 OST 是歌星閃耀,《繁花》的 OST 是群星荟萃。
到這就要説叙事了。
都説王家衞抽象,這可能是一個大熒幕導演導小熒幕不可避免的問題,但是他在整體的處理上其實很細膩的。
仔細看這部劇,咱會發現王家衞很好的完成了電影到電視劇的改變,因為電視劇和電影最大的區别就是,它要滿足信息量。
《繁花》開場的車禍,不單是衝突,也是極好的伏筆,為後面的主線做了很重要的鋪墊。
毫不拖泥帶水的介紹完主角的成名之路,也把各方勢力交代的非常明白,是國產劇裏難得一見的快節奏,國際化作品。
如果别的劇是 2 倍速都嫌慢,那這部劇是稍微開個小差就接不上。
而這種叙事結構再加上王家衞過往作品的一貫尿性,大膽預測一下。
《繁花》後面大概率會爆。
因為王家衞最擅長拍也最會拍的本來就不是那種 " 爽 " 劇,他本就是非常懂得拍小人物的導演,也擅長捕捉人的情緒和欲望。
寶總目前看起來是個 " 大人物 ",不代表王家衞會放棄他擅長的 " 以小見大 "。
除此之外,王家衞的《阿飛正傳》、《花樣年華》、《一代宗師》很多人都是是剛點開覺得沒勁兒,反倒是後半場開始覺得不對勁。
看完過後很多年,咂摸一下,發現原來這就是人生,變成了十足的後勁兒。
説完零部件再看整體,這部除了有頂級的美術、高級的試聽、幹練的台詞、快節奏的叙事。
我們不要忽略了演員這一趴,就是《繁花》的演員陣容。
《繁花》從演員、造型到置景、攝影,從美術、配樂到色調、節奏,沒有一樣是拉跨的,這些湊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只有王家衞才能做到的高配。
有人説這真的是在國產影視劇賽道上這麼多年來終于吃到了一回好的。
這到底算不算國產劇的一次久旱逢甘霖,不敢打包票,但絕對敢説的是《繁花》交給王家衞絕對是它現階段最好的歸宿。
這種好,不單單只停留在制作精良這一點上。
如果説觀眾對《繁花》的痛恨多半是源自于王家衞不拍 B 面只拍 A 面,且把 A 面拍的不像上海,拍的哪哪都四不像。
要説,王家衞拍的不是上海風,不是港風,本就是獨屬于他王家衞的電影美學。
那這套電影美學,對不對《繁花》的味兒,對不對的上《繁花》裏的上海味兒?
那絕對,是對的上的。
《繁花》原著開篇着重提及電影《阿飛正傳》的結尾,梁朝偉最後那半分鍾的獨角戲,是金宇澄筆下的上海味道,也是王家衞獨有的腔調。
除了這種腔調外,《繁花》當中最不缺的就是都市之間沉浮的人物關系和情感糾葛。
這種題材本身就是王家衞非常擅長的。
拿《花樣年華》來説,張曼玉飾演的蘇麗珍和梁朝偉飾演的周慕雲。
作為兩個都有家室的人,倆人之間的情感暗湧藏于借書還書。周慕雲生病時,蘇麗珍那層不敢跨越邊界的關心則安放在她煮給所有鄰裏的芝麻糊裏。
一來一回間,那種不敢明目張膽愛,只好把感情暗度陳倉的氣氛便被拿捏到了極致。
在《繁花》裏又是如何展現馬伊利飾演的玲子和胡歌飾演的阿寶之間的感情呢?
有一個鏡頭覺得拍手叫好,就是阿寶喝了一口放在桌上的啤酒,四下無人時玲子拿起來在手裏晃了幾下,對着燈凝視着那杯啤酒。
再得意的一口口喝下去這半拉阿寶留下的啤酒。
一個舉動,把一個女人的心意暴露無遺。
撇去腔調本身,看時代背景,其實香港和上海之間的關系其實本就有若隐若現的牽系
香港早期的經濟發展,很大部分是由南遷香港的上海商人帶動;到了劇中的 90 年代,許多港商亦有在上海投資。
那個年代也很多上海人紛紛跑去香港,在這部分裏有一波人遇上了大門關上了大門關上的那個階段,便被留在了香港。
湊巧的是,王家衞就在那波人裏。
回歸到王家衞本身,他的鏡頭都是聚焦在城市,他很多電影都是在拍香港背景下的上海人,這像是他的鄉愁。
世人皆以為王家衞是香港人,實際上他是上海人。
而《繁花》于他而言,不單翻拍小説那麼簡單,更像是一種影視劇創作上的回到故鄉。
這部分的故事對他來説并不是陌生的,因為這就是他哥哥姐姐的故事。
70 年代,王家衞回滬探望他的哥哥姐姐,而在小説《繁花》裏,阿寶的哥哥也是在那個時候從香港回了上海。
回到作者的角度,其實金宇澄想要王家衞拍出的那個上海,王家衞也拍出來了。
在三聯的采訪中金宇澄就説到過,他希望王家衞能拍出 90 年代黃河路和乍浦路上的那種時代輝煌感。
《繁花》裏黃河路有多金碧輝煌,這點也不用過多贅述,大家都心知肚明。
所以,《繁花》不是什麼中年《小時代》,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蓋茨比》
它就是上海人王家衞眼裏的那個《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