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北方兩個經濟大省省會,終于要“組隊”了,歡迎閲讀。
如今,兩座城市正意欲進一步 " 抱團 "。近日,濟南市黨政代表團赴鄭州學習考察。據當地媒體報道," 這是近兩年濟南市高規格黨政代表團首次出省學習考察 "。
一天時間裏,濟南市黨政代表團先後到鄭州航空港區市民中心、鄭州國際陸港、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科技城等點位考察,可謂準備充分、目的性強。
當天,雙方還籤署《濟南市人民政府 鄭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備忘錄》,進一步明确合作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濟南正處于 " 北跨 " 黃河關鍵期。在外界看來,濟南此次到訪鄭州,一個主要目的就在于借力做優產業規劃。那麼,濟南能向鄭州學什麼?當相向而行成為城市共識,濟鄭兩城又如何闖出一條新路 ?
攜河北跨
作為東部沿海經濟大省、人口大省省會,濟南一直因經濟、人口規模較小,在省内地位尴尬,被稱為 " 大省份小省會 "。這一定程度上也與濟南地理區位相關。夾在泰山與黃河之間的濟南,在城市發展空間上受到較大限制,在合并萊蕪之前,東西長達 97 公裏、南北最窄只有 12 公裏。
曾有主政者用一條東西長、南北短的 " 油條 " 來形容濟南," 如果老是想着往東、往西發展 , 就會成為‘老油條’ "。
在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看來,随着我國基建技術提升,江河的天塹效應被弱化。濟南向北發展,能優化城市空間結構,讓產業布局更合理。放眼沿江沿河的國内大都市,如上海、重慶、南京、武漢等,都是通過實施跨河、跨江戰略,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從而推動經濟加速發展。
實際上,多年前濟南就提出 " 北跨 " 戰略,希望進一步拓展城市空間。但受制于種種原因,一直進展緩慢。直到 2018 年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獲批,濟南終于開始邁出實質性步伐。
攜河北跨,交通先行。11 月 23 日,濟南黃河大橋新橋、濟南黃河齊魯大橋同天通車運營。而不斷在建和規劃建設跨黃新通道的濟南,正努力追趕跨越江河的 " 優等生 "。
濟南市城鄉交通運輸局一組數據顯示,目前,濟南市規劃建設跨黃通道共 34 處,包括 28 座大橋和 6 座隧道,規劃數量和密度位于沿黃城市之首。其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 42 公裏範圍内有跨黃通道 19 處(13 橋 6 隧),已建成 11 處,在建 3 處,規劃建設 5 處,平均 2.2 公裏 1 處,密度與上海、杭州、南京、武漢等沿河、沿江發展城市相當。
日前,沿黃流網域首個省會城市國土空間規劃——《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 2021 — 2035 年 ) 》(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批。
《規劃》首次提出濟南 " 主城 " 概念,由一個城市主中心、一個起步區城市副中心、三個城市組團構成。至此,一個跨河發展的城市框架就此搭建,濟南的城市空間拓展将不再受黃河天塹制約,曾經的 " 城市屏障 " 轉而成為城市的 " 發展軸帶 "。
產業布局
2021 年,《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獲批,定下 " 五年成形,十年成勢,十五年成城 " 的發展目标。
作為黃河規劃綱要中唯一支持設立的實體性新區,按照《實施方案》,起步區總面積 798 平方公裏。這片土地與濟南城市建成區面積相當,相當于再建一個 " 新濟南 "。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規劃》對城市發展方向的最新定位,濟南的城市空間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起步區已屬于中心城區。
在起步區官網中,起步區被描述為 " 鵲華新區、黃河新城 "。随着跨河通道不斷加密,打破了起步區建設長久以來的交通瓶頸,加強產業布局,成為打造 " 黃河新城 " 的重中之重。
據媒體報道,赴鄭州學習考察期間,濟南黨政代表團對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州國際陸港、中原醫學科學城、中原科技城等多個點位的 " 規劃建設 " 進行了着重考察。
" 在機制體制創新、項目招大引強等方面,鄭州有很多好經驗好做法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濟南當地媒體報道指出,濟南代表團一行 " 帶着問題看、帶着問題學 ",對如何做強產業布局和打造城市發展優勢尤為關注。
從產業結構看,濟南與鄭州有一定相似之處:先進制造業都在城市產業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近年來也均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等產業領網域重點發力。其中,濟南起步區已落地比亞迪濟南基地,是濟南新能源汽車產業主戰場,氫能產業也加快起勢,正推動 " 中國氫谷 " 建設。
而從經濟表現看,濟南此行也是有的放矢。
今年前三季度,濟南 GDP 增速略低于鄭州。前三季度,鄭州 GDP 為 10702.7 億元,在萬億俱樂部中排名第 16 位,增速 5.5%。濟南以 9675.1 億元 GDP 居第 18 位,增速 5.4%。
而工業,恰恰是兩城經濟比拼的 " 勝負手 "。2024 年前三季度,鄭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 11.0%,居萬億城市前列。而濟南這項數據僅為 5.2%,還不及全國平均水平(5.8%)。
" 從富士康‘回流’可以看出,鄭州地區保持着對外溝通聯系的強度。" 曾剛表示,鄭州在河南強省會戰略帶動下,對新興產業的重視程度和投資力度都很大。而濟南本就有 " 弱省會 " 的不利境地,現今新興產業發展也缺乏大項目和龍頭企業牽引。
曾剛認為,濟南要學習鄭州,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和外來資本推動地方產業更新,帶動先進制造業發展。
濟鄭 " 抱團 "
既是學習,也是合作。考察期間,濟南、鄭州還籤署《濟南市人民政府 鄭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備忘錄》。這是兩市 2020 年籤署《協同實施黃河流網域生态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合作協定》之後,又一份重要合作檔案。
當下,如何更好地利用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歷史 " 紅利 ",是兩個城市面臨的共同課題。近年來,從成立黃河流網域產教聯盟,到打造黃河流網域技術轉移網絡,再到濟鄭高鐵通車……兩地在政治、經濟、文旅、交通、科創等領網域的交流互動日益密切。根據最新合作協定,未來兩市還将在濟鄭都市圈 " 雙圈 " 互動、產業發展協作聯動等領網域深化合作。
放眼全國,與濟南和鄭州 " 抱團 " 類似,當下城市 " 結對 " 的不少:11 月 22 日,南京、合肥籤署《寧合 " 雙城記 " 產業對接合作協定》,兩市工信部門将持續開展產業融合對接活動;11 月 26 日,南北兩大計劃單列市深圳和青島達成戰略合作,促進資源要素在兩地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對此,曾剛表示,多個城市組團,才能實現產業鏈上下遊資源配置,形成更有競争力的產業集群。在日前工信部公布的 2024 年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勝出集群名單中,這一點也有所體現。35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中,相當一部分是多個城市組團。作為名單評委之一的曾剛透露,相比過往單個地級市申請的模式,現在由幾個城市聯合申請的通過率更高。顯然,鄰近城市間的關系正由 " 競争對手 " 逐漸向 " 合作夥伴 " 轉變。但不同區網域間,協同合作的進度還有較大差異。曾剛表示,目前,長三角城市群正攜手發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相比而言,黃河生态經濟帶的協同合作,不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產業層面,都滞後了一些。" 黃河生态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怎麼做?中心在哪?很難説清楚。" 曾剛認為,一個原因是黃河生态經濟帶還不存在具備 " 龍頭功能 "" 樞紐功能 " 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群。濟南和鄭州組團,可以放大城市影響力,從而提升黃河生态經濟帶在全國產業布局中的話語權。今年初,鄭州在其 2024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也提出,要強化與濟南、青島、洛陽聯動,提升創新策源能力,争創以鄭濟青洛為核心的魯豫國家區網域科創中心。曾剛建議,參考長三角、大灣區的協同合作經驗,濟南、鄭州兩市應弱化政府幹預,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利用社會組織機構推動跨地網域的產業合作。
記者 |劉旭強
編輯|陳柯名 蓋源源
校對 |王月龍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