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互聯網大廠的“緊縮式增長”時代——寫在騰訊财報發布之後,歡迎閲讀。
文 | 互聯網怪盜團
騰訊剛剛發布了 2024 年第二季度财報:在收入同比增長 8% 的情況下,Non-GAAP(扣非)淨利潤竟然增長了 27%,Non-GAAP 歸母淨利潤更是增長了 53% 之多,令人啧啧稱奇!導致利潤增速遠超收入增速的原因,是對成本費用的嚴格控制:與去年同期相比,騰訊的整體毛利率提升了 6 個百分點,經營利潤率則提升了 5 個百分點。騰訊旗下的所有主營業務,包括增值服務、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毛利率均出現了同比的顯著提升。
那麼問題來了:騰訊具體是怎麼節約成本的呢?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嚴格控制人力成本。根據本期财報披露(詳見港交所公告檔案第 46 頁),本季度騰訊的雇員總數同比僅增長了約 1000 人(比例不足 1%),總薪酬開支則幾乎同比不變。對于騰訊而言,以薪酬開支為主體的人力成本是最大的成本費用項目之一(僅次于交易成本),而且是彈性最大、最可控的項目。其實,對于其他大型互聯網公司何嘗不是如此?只要控制住了人頭、控制住了平均薪酬,節約成本的任務就完成了一半。
如果你一直關注互聯網公司的财報,就應該注意到:過去幾個季度,絕大部分互聯網公司(尤其是大廠)都在采取所謂 " 緊縮式增長 " 的戰略。這一戰略是由一系列組合拳構成的:
嚴控人頭、節約人力成本。
對不賺錢的業務控制發展,把資源轉移到賺錢的業務上。
對于成熟業務提高貨币化率,比以前更加積極地催化出利潤。
嚴控乃至暫停對外投資,只保留對出海及 AI 等新興戰略方向的投資。
上面四點在騰訊身上體現的都十分明顯。第一條上面已經讨論過了。需要補充的是,騰訊以前在互聯網大廠當中被視為 " 不太卷 "、" 組織冗餘程度較高 " 的一家,所以在理論上具有較大的優化空間。當然,這種優化不一定要體現為激烈的裁員。
第二條則體現為對企業互聯網等 To B 業務的收縮戰線,把大量資源投入視頻号廣告及電商方面。從表面上看,企業服務業務實現了百分之十幾的增長(詳見港交所公告第 7 頁),但是主要推動力是企業微信收入和視頻号商家技術服務費的增長——這兩項都是打着 To B 旗号的 To C 業務。至于騰訊視頻這個傳統的 " 吞金獸 " 業務,在内容采購上燒錢的程度也早已有所收斂,進入了量入為出的時代。
第三條與第二條其實是統一的。例如,視頻号電商、小程式商業化的進展,在本質上都是對微信這個高度成熟的平台提高貨币化率。在遊戲領網域,以《王者榮耀》《和平精英》為代表的高 DAU" 老遊戲 " 收入仍在增長,體現為在用户總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提升 ARPU。在成熟業務上提升貨币化率,對利潤的推進作用無疑高于對收入的提升作用。
第四條不用解釋了,這是幾乎所有互聯網大廠的共同選擇。有些大廠做的更激進一點,連 AI 方向都不怎麼投資;騰訊(以及阿裏)在這方面還算不太激進的。
這個互聯網财報季才剛剛開始,接下來阿裏、百度、拼多多、京東、美團、快手……等大廠都将公布财報。我認為大家都将打出類似的 " 緊縮 " 組合拳,而且 " 緊縮式增長 " 的時代還将持續很長時間。2020 年以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增長主要是 " 大水漫灌式增長 ",或曰 " 極度擴張式增長 ":為了追求新興業務的快速發展,組織規模無休止地膨脹,對成本費用的控制不甚嚴格,談不上什麼财務紀律性。這個時代早在 2021 年就已劃上句号,有些大廠轉變風格慢一點,有些快一點。不過現在已經到了 2024 年,所有大廠基本都完成了轉變。
需要指出的是,互聯網大廠控制成本的對象不僅包括白領勞動力,也包括藍領勞動力,例如物流配送、眾包人員等。在理論上,白領薪酬更高,控制白領團隊人數也不至于立即影響業務;但是這種控制也是有限度的。藍領勞動者的薪酬确實有一定的剛性,而且會立竿見影地影響到一些業務的執行效果。但是互聯網大廠也可能采取 " 隐性控制 ",例如提升工作密度、提出更嚴格的績效要求,來達到控制藍領人力成本的實際效果。即便上面這招還是不奏效,大廠還有最後的一招,即剝離藍領勞動密集型業務或将其進一步外包出去。投資者可能會注意到,過去一年當中已經有互聯網大廠試圖這樣做了,只是效果還不太明顯。
那麼,對于千千萬萬的互聯網行業打工人而言,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嗎?這個問題要辯證地看。從騰訊、阿裏、字節跳動等大廠最近幾個季度的組織調整看,它們的策略是一致的,就是在控制總體人力成本的前提下拉大方差。在同一家公司内部,績優部門的薪酬水平可能遠遠超過全公司平均水平;在績優部門内部,績優團隊和人員的薪酬水平又可能遠遠超過全部門平均水平。賦予績優人員較高乃至極高的薪酬,一方面有助于維持大廠自身的社會形象,更重要的是給員工一個 " 卷自己 " 的理由。畢竟大廠不能僅僅依靠裁員降薪的大棒去驅使員工,還是要給胡蘿卜的,盡管從今往後可能是大棒多一點、胡蘿卜少一點。
有幾個戰略方向是肯定會停下來的:首先是互聯網大廠對線下消費、實體經濟的滲透,無論是 " 新零售 " 概念還是 " 線上線下一體化 " 概念,都早已過氣了;大家都不再奢望對實體消費 " 賦能 "。其次是 To B 業務,尤其是那些高度定制化、人力成本高昂的政企解決方案業務,各家大廠都在收縮;唯一還在高速發展的是那些打着 To B 旗号的 To C 業務。附帶説一句,生成式 AI 在國内也不是一個很好的業務發展方向,互聯網大廠的押注也相當謹慎。
如果互聯網大廠保持嚴格的财務紀律,嚴控人力成本、收縮業務戰線,那麼我估計 " 緊縮式增長 " 時代至少還能持續兩年,或許三至五年。尤其是對于那些家底足夠雄厚、騰挪空間夠大的大廠而言,有可能通過節約,連續多個季度實現利潤增速比收入增速高 10 個百分點的局面。至于那之後又怎麼辦呢?我不知道。或許三年以後又是一個新故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