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部韓片躲過罵聲成為眼淚收割機,《李煥英》都沒它好哭,歡迎閲讀。
這一年來的韓片,總感覺缺了點意思。
《1947 波士頓》《非官方行動》《走私》……
有爆點,有情緒,可是看習慣了韓片就知道這些基本都是行活。
真的就沒有一部本國發自内心推薦的片了嗎?
這就來了一部,開始走心了。
Sir 都哭成了小淚人:
3 天的休假
看海報,韓國版《李煥英》?
豆瓣8.0分。
主演是韓國 " 國民媽媽 " 金海淑,曾憑《冬季戀歌》走紅日本,獲得扮演媽媽最佳獎。
導演是拍過《我的一級兄弟》的尹尚孝,這次的風格也有點類似:
讓無數人哭得腦殼疼。
催淚電影逃不開煽情的套路,但這回只用了兩個字:
日常。
因為日常,不再是漂浮虛假的情感宣泄。
因為日常,導演抓住了東亞親子間普遍性的回憶與隐痛。
别扭又在乎,越愛卻越難開口。
01
故事一開場很稀松平常。
母親福子(金海淑 飾)在寫作大賽中意外得獎,獲得了 3 天旅遊休假的機會。
地方任她挑。
面對這種好事,她提出要去看看在大學當老師的女兒。
可位置?
烏克蘭(Ukraine)還是 UCLA?傻傻分不清楚。
把負責兑獎的向導都弄暈了。
可當她終于找到女兒的時候,卻發現女兒此刻并不是在大學。
而是正身處偏遠的韓國鄉村裏一個人生活。
就在福子一個激動,準備上去抱抱許久的時候。
她穿身而過。
沒錯。
電影有一個高概念的設定:
福子,是鬼。
所謂寫作比賽,是陰間舉辦的;所謂獎賞,也是來自鬼界的辦公室。
所謂休假,指鬼可以回人間探望,但不能觸摸,也不能被看見或聽見。
電影的主題就是一場" 人鬼(親)情未了 "。
怎麼未了呢?
在福子記憶裏,女兒珍珠(申敏兒 飾)是 UCLA 的大學教授。
也是福子在世上最大的牽挂。
但福子做鬼也想不到。
自己跟别人到處炫耀的大學教授女兒,竟成了小餐館老板,還隐居在她老家的偏僻鄉下?
并且,仔細看,她的目的似乎也并非盈利賺錢。
餐館沒有固定的菜單,順應季節供應食物;看起來豐盛新鮮的飯菜,價格卻低得不可思議。
兩個人吃,只要大約 53 塊人民币。
更疑惑的是。
在福子眼中。
珍珠的從前是一絲不苟的精英。
從沒下過廚,十指不沾陽春水。
但如今?
不僅在鄉下熟練地做菜。
洗碗,洗抹布。
而且木工娴熟,拿起錘子能娴熟地修好壞椅子。
可以説,這個讓她感到驕傲的女兒。
目前和福子眼中的農村婦女唯一的差别。
可能就是她會在忙碌後。
從炒豆子開始慢慢做一杯手衝咖啡,再曬着太陽喝完。
歲月靜好的模樣,俨然《小森林》同款。
電影的前半段就是在展現珍珠的生活的同時。
伴随着福子作為鬼的吐槽。
一個她完全不熟悉,且無法理解的女兒。
讓福子感到不滿,憤怒,疑惑。
直到當天晚上:
珍珠在夜裏驚醒,跑到江邊淚流滿面。
大聲喊出了那句:
因為媽媽你,我感覺沒法活了。
抑郁症。
原來女兒病了。
每當情緒決堤,珍珠都像一個手足無措的小孩,到處尋找媽媽。
但在福子的眼中:
明明當初為了供她讀書自己拼命工作掙錢。
為何到如今自己一死,一切都走了回頭路?
而且,還到了要死要活的地步?
福子想不明白。
但在東亞的親子關系中,想不明白的,又何止福子一個呢?
02
在珍珠眼中。
福子很早就抛棄了她。
把她寄養在當老師的舅舅家,一年才回來幾次,而且每一次,留給她的記憶,都不太美好。
除了吃飯,食物。
韓劇擅長以食物來承載感情。
就比如《請回答 1988》,劇中每一個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吃東西。
成東日從巷口小超市端出來的生日蛋糕,是家人對德善的愧疚與補償。
經濟拮據的善宇媽媽,會狠一狠心為孩子買昂貴的香蕉牛奶。
胃是情緒器官,那些説不清道不明的感情都會藏在食物中被感受到。
食物與每個人的日常息息相關,如同生活的切片,實實在在地牽連着人與人的悲歡離合。
在《3 天的休假》中,食物不僅被拍得清新治愈,将韓料呈現出超現實的水平。
而且作為母女情感交流的連接,構成回憶的具象化。
兩個視角來回切換。
疑惑逐漸被揭開,過去的故事開始填充完整:
在珍珠很小的時候,福子改嫁了第二任丈夫。
第二任丈夫承諾負擔珍珠的所有學費,支撐她出國留學,但要求福子全心全意地照顧他的兩個孩子。
為了珍珠不看人眼色,福子把她寄養在弟弟家,每月匯生活費過去,但鮮少見面。
直到:
一次福子趁全家出遊,帶珍珠來到新家,偷偷為她做了滿滿一桌的豐盛午飯。
可飯菜剛端上桌,丈夫就帶着孩子意外回來了。
難得的母女見面,頓時尴尬異常。
一個細節。
福子拼了命也要珍珠帶着打包好的飯菜再走。
因為福子表達愛的方式,是為珍珠做飯。
在她精心做了一整晚的飯菜裏,是無法説出口的愛意和愧疚。
而福子第二次為珍珠做飯,是珍珠已經長大成人在首爾工作。
可這次帶着各種小菜,從鄉下千裏迢迢來到首爾的福子卻遭到了珍珠的嫌棄。
明知道我住一居室還帶這麼一大堆來
我們是同睡一個屋檐下的那種關系嗎
拒絕福子做的飯,是珍珠對于 " 被抛棄 " 的控訴與報復。
那一晚。
福子獨自走上街頭,在麥當勞點了一個最便宜的甜筒待了一夜。
明明被女兒控訴。
但有苦難言的母親,依然告訴珍珠别擔心,自己已經趕上了回家的車。
那個融化在手中的甜筒,黏膩而冰涼。
如同那些無法修復的裂痕和遺憾。
但珍珠不知道麼?
她其實把一切都看在眼裏,但始終無法張口原諒。
只能隔着麥當勞的玻璃遠遠地望着福子。
一次,兩次。
把心疼藏住,讓恨意流淌。
這就是電影狠的地方:
母親為了家庭的辛苦和付出是真實的。
但女兒童年被抛棄的感受,成長過程中長期的情感缺失,也是真實的。
而兩個真實,并不能互相抵消。
只能反復拉鋸,刺痛,傷害。
以一方的離去收場。
所以在聽到福子猝然去世後,珍珠立刻抛下教授的工作和成就,回到故居鄉下。
一遍遍嘗試復刻福子的味道。
看起來唏噓?
活着的時候幹嘛去了?
正如電影中作為鬼的福子,無法讓女兒聽到心聲,在東亞的親情結構中,這種失語實際上是常态。
在珍珠的成長中,福子失語。
珍珠曾經委屈,自己不能有喜歡的食物,只能吃表妹愛吃的雞蛋卷。
福子老去的過程中,珍珠失語。
明明關心福子,卻只是趁夜色把補品桔梗汁偷偷放在家門口。
那些負氣不肯明面表達的愛意,最後都變成一根尖刺,伴随着愧疚扎在記憶深處。
所謂遺憾,就在一次次的失語、錯過和自損中被造就。
甚至福子的鬼魂重返人間,她仍然失語。
與同類型的其他影片不同,《開心家族》《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或者是《你好,李煥英》,主角與離世的家人總能產生互動,在互動中消解部分遺憾。
可福子是一個透明的鬼魂,只能旁觀注視,心如刀割。
尋找溝通的方式,是影片後半段福子的努力所在。
也是銀幕内外,填補或防止遺憾的唯一路徑。
03
誠然,親情催淚電影是韓國的舒适圈。
類似的劇情,在别的韓國電影中總覺得看過。
無怨無悔的苦情母親形象,《愛 · 回家》有,《娘家母親》有,《和聲》有。
在不懂事時傷害過家人感情的孩子,《愛 · 回家》有,《世上最美的離别》有。
親人的意外疾病與死亡,《開心家族》有,《結婚禮服》有,《德九》有,《愛子》有。
韓式催淚彈由來已久。
親情、誤會、死亡,《3 天的休假》樣樣不缺。
可以説是韓國類型化電影創作的 " 典中典 "。
但是。
無法否認韓片的套路,就像無法停止觀影時的眼淚。
眼淚策略屢試不爽。
原因就在于影片總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勾起普世性的共鳴。
尤其是文化相近的中韓,我們擁有着共同的話語。
比如電影中這位:
總是在廚房忙碌,小心翼翼打來電話又怕打擾,到處和鄰居炫耀孩子的出息孝順。
這是多少人記憶中的媽媽。
電影中的幾乎每一個細節,都指向真實的日常。
而母親的形象,更是所有日常的具象。
因此在結尾。
當福子撒潑打滾終于換到了一個與珍珠相見的機會時。
珍珠的第一反應,是為福子做一碗海帶湯。
明明壓抑了一整場。
這個橫跨陰陽的見面,處理得卻如此質樸與平淡。
畢竟在含蓄的東亞文化中,日常裏的一飯一蔬,何嘗不飽含深情。
而眼淚,也在這種可觸碰的日常中決堤。
韓式親情片閱聽人如此之廣的原因,還在于恰到好處的類型融合。
除了催淚,往往還是一部喜劇。
《開心家族》中只有男主能看見的鬼家人們各個令人啼笑皆非。
《奇怪的她》羅文姬奶奶返老還童,在文化碰撞與矛盾親情中放大了喜劇元素。
福子,也以 " 不在場 " 的在場方式,貢獻了諸多笑點。
而作為配角的天使向導一本正經的搞笑,最讓 Sir 印象深刻。
作為天使,一邊要解決難纏的客户(福子),一邊要應付頭疼的上級領導。
被狗咬、被威脅、被無視,比社畜還社畜。
但在這種戲谑中,死亡的嚴肅性反而被消解了。
這也是電影真正想做到的。
它通篇在講如何彌補遺憾,但真正的内核是如何釋懷遺憾。
死亡可以被看作小事一樁。
離世的親人們,也能以另一種方式陪伴在身邊。
正如 2021 年春節檔爆火的《你好,李煥英》。
《3 天的假期》貫徹了電影造夢的功能。
我們跳入一場,親人從未離開的美夢。
所以動人的并非故事,而是銀幕内外真摯感情的坦露與共鳴。
但 Sir 最想説的遠不止此。
《3 天的休假》還是帶有催淚電影的通病:
無限度的自我奉獻。
福子先是放棄學業供弟弟上學,後是委屈自己供女兒讀書。
她看上去堅硬冷酷,在女兒面前卻常常小心翼翼。
缺失的父親與犧牲自我的母親,是許多人原生家庭的隐痛。
就像《82 年生的金智英》。
母愛固然值得歌頌。
但媽媽的生活半徑,并非只有孩子和家庭。
所以比起影片結尾珍珠的道歉。
你所獻出的你那如花般的人生
我在替你過呢媽媽
Sir 更想用《奇怪的她》中,兒子對重返年輕、大膽追夢的媽媽所説的話來做結。
我的兒子 我來負責救活他
你快走吧
不要再吃别人丢掉的東西
不要吃發腥味了的海鮮
不要為了孩子 像奴隸一樣生活
這如花般的人生,媽媽更應該親自去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