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縣城政府“預備役”,養“廢”了多少應屆生?,歡迎閲讀。
文 | 温度紀,作者|劉曳,編輯|路子甲
在公考的世界,等級分明。
無論你是什麼專業,加上 " 應屆生 " 三個字,都比往屆生看起來更 " 高貴 ",更前途無量。不少大學生緊緊抓住剛畢業兩年的擇業期,在公考的大海裏成功上岸。然後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下一批 " 應屆生 ":" 好好利用應屆身份,争取兩年内上岸。"
但兩年擇業期怎麼渡過,如何找一份兼顧公考的工作,成了讓不少大學生頭疼的問題。多重困境下,政府見習生成了不少縣城公考應屆生的選擇。
政府見習生,是指應屆畢業在政府機關或相關機構中進行實習,以了解和學習政務運作的大學生或研究生。他們見習期通常為 2 年,期間提供基礎生活補貼,不上社保,保留應屆生資格,期滿算兩年基層服務經驗。
在為期兩年的見習生涯裏,他們把學習當主業,工作當副業。每天朝九晚五,下班學習至深夜,周末随機出現在全國各個城市車站,每月的工資甚至不足以支撐路費。
但比起身體的疲憊,生活的窘迫,他們内心的掙扎更加洶湧卻無人問津。備考期的快樂是 " 犯罪 ",只有上岸才能 " 刑滿釋放 ",而更多的人荒廢了兩年的時光,困在身份裏,無從突破人生的劇本。
擇業期是為期兩年的備考期
2022 年 6 月份,張英昌從一個二本院校畢業。專業雞肋、學校一般、家庭普通,他沒辦法在大城市落足,只能轉身回老家就業。老家位于中部人口大省的某縣城,比不上一線城市就業機會多。
" 趁咱們應屆生身份還在,考個公考個編。" 同學聚會的時候,找不到更好出路的大家互相勸慰着。
在考公考編這條獨木橋上,應屆生确實 " 吃香 "。首先,剛畢業的大學生,社會經驗和資源都不夠,唯獨在考試經驗和能力上,遠超社會人。其次,國家政策也更加眷顧。
根據數據統計,近三年公考應屆生的招錄人數始終呈增長趨勢,以 2025 年國考為例,計劃招錄的 3.97 萬人中,共有 2.6 萬個招錄計劃限定應屆畢業生報考,約占總招錄人數的 66%。
張英昌自然也在嘗試考公考編,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問題出現了。
他所在的小縣城工作種類不多,除了公務員、技術工種外,其他都是由中小商家撐起的服務行業工作。找一個既清閒又穩定、按時上下班、有周六日、還能保證學習環境、允許他學習公考的工作,這不是件容易事。
家裏一個考上教師編的表姐推薦他去政府部門當 " 見習生。"
畢業兩年内的大學生,當見習生可以保留應屆身份,國家鼓勵見習生考公考編,兩年期滿還能算基層服務經驗。
張英昌在政府 " 見習通知 " 發出後,迅速報名了老家的見習生招聘。通過面試後,他進入縣城組織部當一名見習生。從 2022 年 7 月份到 2024 年 7 月份,他在縣城組織部整整工作了兩年。
政府見習生招聘通知
組織部的工作較忙,雖然張英昌只是一個見習生,但一周内偶爾也有一兩天加班到晚上九點。這兩年裏他除了工作就是學習,平均每個月都有一個周末奔波在省裏各種考試的路上。
張英昌很少和朋友聊自己的公考經歷,他的專業是翻譯,大部分能報的崗位都是三不限。
從國考、到省考、事業編、老師、各種國企,張英昌算了算,自己大大小小參加了近三十場考試。最好的成績是一個本省地級市的警察局招考,他排名第 7,沒有進面試。
2024 年 5 月份,兩年的見習生涯即将結束,張英昌還沒有考上任何編制。他有點着急,因為一旦應屆身份過期,他就徹底失去 " 考編 " 紅利,甚至連最有機會上岸的國企,可能性都排在了應屆生後面。
焦慮讓人失智,這時候突然出現一個男人説可以幫張英昌 " 走路子 " 進當地一家最大的國企當正式工,坐辦公室,只需要他先付定金 1.5 萬元。
小縣城滋生出一群買賣工作的群體(受訪者供圖)
男人話術了得,不停給張英昌洗腦,説一旦到了 6 月份失去應屆生身份,哪怕給他 15 萬也安排不了。幸好,張英昌沒有被焦慮衝昏頭腦,靠自己面試上了一家煤礦國企工人。
在他老家,煤礦工人算是就業市場上一個相當不錯的工種,工作穩定,工資按時發放,在相親市場上稱得上是 " 香饽饽 "。
張英昌的工作設備(受訪者供圖)
兩年見習期到,張英昌順利到煤礦國企成了名一線煤礦工人。他説:" 我這也不算上岸,不過已經是我眼下最好的選擇了。"
見習生想跳出 " 舒适圈 "
當了煤炭工人的張英昌是幸運的,見習期間抓住兩年應屆身份成功 " 穩定 " 了職業,但像陳卓——兩年過去什麼都沒考上的才是沉默的大多數。
陳卓是 2021 年 6 月份大學畢業的,大專三年升本後,加上本科兩年,即使這樣畢業後她也沒有找到工作。報名見習生招聘後,她被分配到老家鎮政府部門當一個收發檔案、統計數據的文員。
看着部門裏那些底氣十足、打扮精致的正式工,陳卓心裏滿是羨慕。而,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視鏈。
她明顯地感覺到,正式工和見習生(臨時工)之間有一條無形卻又心知肚明的分界線。正式工們都知道像陳卓這樣的人待不久,他們也省下力氣和陳卓們社交去建立人際關系。彼此之間説得最多的話,就是她們以過來人的姿态勸告陳卓早日考成正式工。
剛進部門的陳卓志氣滿滿,第一天就暗下決心要在兩年擇業期内考成正式編制。
工作之餘在辦公室備戰公考(受訪者供圖)
但她忽略了時間的力量,兩年足夠磨平一個人的心氣兒。
陳卓在部門裏的工作量不多,很多專業性強的工作,領導只分配給正式工,像陳卓這些見習生們只能幹一些無關緊要的邊緣工作。同辦公室的其他兩個見習生,沒事兒幹就在工位刷抖音。
無風無浪無波瀾的日子最容易消耗掉一個人的激情,第一年見習期在經歷 7 次考公考編失敗後,陳卓勸慰自己應該歇一歇。自此她心安理得地刷起抖音,和同辦公室的兩個見習生開始商量下班去哪裏吃飯。
兩年過去陳卓什麼都沒考上,她只能選擇留在部門當臨時工。因為小縣城本身工作機會不多,在政府當臨時工工作強度不大、按時上下班、還有雙休、作息規律,除了工資少了點,幾乎沒有任何缺點。
為了補貼生活,陳卓每天下班後去萬達廣場上擺攤賣東西。
她賣過澱粉腸、手工辣條、熒光棒、氣球玩具、冰粉,只要是網上賣得火的東西,陳卓都會去 1688 低價進一批回來試賣。行情好的時候,一天可以賺 130~150 元左右;行情不好的時候可能顆粒無收。
後來,陳卓發現自己做的一些手工挂件和手工花朵很有市場,挂在網上也能賣出去。這樣主業副業零零總總加起來她一個月收入将近 4000 元,對于一個女孩來説,在老家完全夠用。
陳卓的手工編織花朵(受訪者供圖)
陳卓想,如果日子這樣過下去也挺不錯。别人問起來,説自己在政府部門上班,只要不説是臨時工,還挺有面子,别人也會高看一眼。
2024 年開年,陳卓向部門領導遞交了離職申請。因為她與相戀 5 年的男友本到了談婚論嫁的年紀,但男友父母卻因為陳卓沒有正式工作而反對兩人結婚。
在縣城婚戀市場,如果情侶雙方都有正式工作結婚後便是 " 人上人 ";如果只有一方有,那這一方的父母在婚前肯定會千方百計拆散兩人。
男友的堅定選擇讓陳卓愧疚,兩年多的見習生活像温水一樣把陳卓這只青蛙煮得 " 肉懶骨散 "。她發現自己竟然有點留戀這樣的日子,可轉念一想,如果現在不跳出 " 舒适圈 " 搏一搏,到以後三四十歲她還有勇氣跳出去嗎?
陳卓在學校的手工布置(受訪者供圖)
遞交了辭職信後,她在家全職備考半年,終于上岸老家一所公立學校的教師編。上岸後,順利與男友訂婚結婚。
做了 8 年温水裏 " 撲騰 " 的青蛙
比起張英昌和陳卓的 " 上岸 ",劉博凱選擇一直 " 溺 " 在水裏。
今年他已經 30 歲了,八年前大學畢業來到老家政府當一名見習生。一開始他也像所有新入職的見習生一樣,暗自發誓無論如何也要考成正式工。可兩年過去,他成了沉默的大多數。
兩年見習期結束像一道鴻溝,把劉博凱從 " 天之驕子 " 的應屆生劃為 " 平平無奇 " 的往屆生。
看着心儀報考崗位後面的 " 僅限應屆生 ",他心裏説不出是什麼感覺,應該什麼感覺都有,但只能自己消化。
見習期結束後,劉博凱也去外面找過工作。當時他有個機會去新疆基層幹活,每個月 8000 元,5 年後可以轉為新疆的基層公務員。劉博凱在新疆待了兩年,因為受不了當地的幹燥氣候和惡劣的生活條件,他放棄了轉編的機會。
劉博凱在新疆基層工作(受訪者供圖)
劉博凱所在小縣城的工作機會不多,以前他在政府部門裏主要負責辦公用車的管理和登記。
如果有領導和同事需要用車,就告知劉博凱,劉博凱負責出車登記和還車管理。每天工作完就可以坐在工位上休息玩手機,或者幹自己的事情。食堂的飯好吃便宜量大,每頓飯大概在 3-5 元左右。見習期兩年,劉博凱足足胖了 30 斤,肚子也變得很大。
劉博凱部門食堂的飯菜(受訪者供圖)
從新疆回來後,他父母托人讓他去煤礦幹活。
但習慣了朝九晚五,作息規律的工作和生活,他再也無法忍受其他行業的工作。在煤礦幹了三個月後他選擇辭職,無奈只能又托關系回了政府部門當臨時工。
每個輾轉難眠的深夜,他都望着天花板回味自己過去 30 年的選擇,試想當時如果沒有選這條路,而是選擇别的路,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如果當時畢業沒有去政府當見習生,如果當時留在新疆,如果選擇留在煤礦 ……
但人生沒有如果,醒來後他只能繼續坐在工位上管理公用車。偶爾跟着領導出去接洽會面,享受不知情人士落在他身上豔羨的目光。
不知不覺,他已經被温水煮熟了,只能清醒地沉淪着。
最近見他,他説準備和朋友合夥開個店面補貼點生活,有臨時工的這份工資保底生活,趁年輕再多折騰折騰 ……
結語
兩年見習期,無疑是小縣城大學生從象牙塔走進社會叢林的緩衝帶。
在這兩年裏,他們拿着當地最低标準工資,疾走在各大城市考點,用兩年的奮力奔波去換取後半生平穩。那些象牙塔裏不切實際的幻想,都會慢慢被現實一次一次洗刷掉。
在見習生涯中,他們或許有幸上岸,或許想開了另尋他路、或許按部就班一直以臨時工的身份待在體制内。
在變化莫測的大時代背景下,每個年輕人都清慢慢楚," 折騰 " 才是人生的常态,未來漫漫幾十年永遠不會有通用的唯一解。而哪怕經歷再疲憊的瞬間,也需要爬起來的勇氣。
注:本文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