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座網紅城市的困局與破局,歡迎閲讀。
不止文旅
年俗出圈,經濟承壓
要數年味最濃的地方,廣東汕頭必有一席之地。
早在年前,馬蜂窩大數據就顯示,今年 " 潮汕春節 " 熱度大漲,其中汕頭跻身全國年味小城第三名,也是 2025 熱度漲幅最快的十大年味小城。
據官方數據,2025 年春節假期,汕頭市共接待遊客 632.8 萬人次,同比增長 24.77%,旅遊收入 62.65 億元,同比增長 43.47%。
從線上移步線下,現場比數據更為熱烈、紅火。
春節假期結束後,當全國大部分地區人們感嘆春節假期結束之際,汕頭當地英歌、舞獅、擔花籃等年俗正排得滿滿當當,直至正月結束。
時代周報記者于元宵節前幾日抵達廣東汕頭澄海上頭村,正逢當地英歌舞巡遊表演,放眼望去都是烏泱泱的人群。
這人群又大致分三類:首先活動的主角,手執英歌槌、身着戲服的英歌隊,及身穿大紅色上衣的潮州大鑼鼓隊伍,前者跳舞、後者配樂,奉上一場場震撼、熱烈的演出。
其次是穿新鞋、着新衣,從本村及周圍村落趕來看表演的男女老少;還有就是從全國各地趕來,想要一睹英歌舞現場、感受潮汕年味的一眾遊客。
英歌舞現場 曾思怡 / 攝
憑借傳統年俗出圈的另一邊,伴随着廣東各市 2024 年經濟數據相繼公布,汕頭 2024 年 GDP 增速 0.02% 在全省墊底,第二產業增加值罕見下滑,當地經濟發展情況也引發關注。
而在 GDP 增速、工業增加值表現略為乏力的另一邊,汕頭工業投資、制造業投資均連續 18 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服務業比重首超第二產業,且服務業增速居于廣東各市頭部 ……
如何理解汕頭各項經濟指标的起與落?在 " 年味小城 "" 網紅旅遊城市 " 的頭銜之下,在經濟指标起落背後,又藏着汕頭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
01 求 " 新 " 意切
旅遊方面,汕頭憑傳統出圈;而在產業布局上,汕頭求 " 新 " 之意迫切。
穿梭于潮汕各市的主城區之間,會發現道路兩旁林立着不計其數的工廠企業,這是文旅之外,當地更早也更重要的經濟支撐點。
過去幾十年,汕頭形成以輕工業為主導、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產業體系,但同時存在的是,汕頭產業體量不大、層次不高、新興產業偏弱等。
為破解發展困境,2021 年,汕頭強調 " 工業立市、產業強市 " 的發展路徑,将早前 "4+4"(紡織服裝、化工塑料、工藝玩具、印刷包裝 4 大傳統產業,智能裝備制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 4 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更新為 " 三新兩特一大 "(也叫 "321",三新: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兩特:紡織服裝,玩具創意;一大:大健康)產業布局。
調整邏輯在于:"4+4" 產業布局中,傳統優勢產業類别中化工塑料、印刷包裝特色不明顯,戰略性新興產業中的智能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產業相對偏弱,而調整後的 "321" 產業布局,既謀劃傳統優勢特色產業的做強做大,又将 " 新 " 前置,把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作為重點方向,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提升。
在 " 三新兩特一大 " 布局之下,近年來汕頭持續推進傳統優勢產業延鏈補鏈提質增效,提升新興產業核心競争力。據 2024 年汕頭經濟運行簡況,全市 " 三新兩特一大 " 產業規上工業企業 1598 家,占全市規上工業 70.5%,主導產業進一步聚焦,集群化發展明顯。
從具體產業門類看,以紡織服裝為例。這是當地首個產值破千億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產業鏈最完整、供應鏈最先進的核心基地之一,且近年通過服博會、時裝周等推動產業從生產端到貿易端的更新優化,同時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牌打造,多方位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錨定 2000 億目标。
技術創新、營商環境方面,汕頭也迎來新變化。
根據廣東省科技廳的統計數據,2022 年度汕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 59.53 億元,增幅 48.54%;2023 年度汕頭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 85.19 億元,增幅 43.12%,成為唯一一個連續兩年增幅超過 40% 的地市;在 2024 年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 2023》中,汕頭又首次進入 " 百強榜 ",以 29.64 的創新能力指數位列第 95 位。
營商環境方面。時代周報記者梳理歷年官方報道發現,汕頭已經連續四年在廣東省營商環境評比中居粵東城市首位。
02 經濟承壓
求 " 新 " 意切,但在過去長期工業基礎薄弱、產業質量不高的背景下,正承受轉型更新重壓的汕頭,部分數據 2024 年表現稍顯黯淡。
根據最新發布的 2024 年汕頭經濟運行簡況,2024 年汕頭地區生產總值 3167.97 億元,同比增長 0.02%。
其中,汕頭第一產業增加值 148.37 億元,同比增長 3.2%;第二產業增加值 1301.07 億元,同比下降 6.8%;服務業增加值 1718.53 億元,同比增長 5.5%。
顯而易見,汕頭 GDP 增速較慢,直接原因在于工業乏力。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雖然 "321" 產業格局推進以來,六大主導產業進一步聚集,但從相關產業規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比例來看,紡織服裝占比最高、近 30%,其次是新材料和玩具創意,而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和大健康三項之和僅為 10% 左右。
關注當地經濟人士普遍認為,汕頭此番第二產業增加值下滑,就是在于傳統產業占比過高,新型的高附加值產業發展相對緩慢。
" 不止汕頭,廣東不少城市都面臨這樣的情況。"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告訴時代周報記者,當前中國正處于結構調整、轉型更新的關鍵期,現有相當一部分傳統產業競争激烈、甚至產能溢出,這些產業接下來在經濟中的占比會面臨全國性的下降,抓住高科技產業的新賽道成為各地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胡剛舉例,縱觀廣東各市 2024 年 GDP 增速情況,強勢領跑的深圳,以科技創新聞名,高技術產業聚集,有力推動了當地經濟高速增長,相對比的是,廣州這幾年增速相對放緩,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當地汽車產業體量大,但此前沒有盡早抓住燃油車向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機遇。
拉低汕頭經濟增速的還有固投和外貿領網域。從 2024 年汕頭經濟運行簡況看,2024 年汕頭固定資產投資額下降 3%,進出口總額下降 12%。外貿下滑不難理解,汕頭相當一部分企業外向度較高,在當前國際貿易形勢之下,受到的衝擊也較大。
03 結構優化
繼續把時間拉長觀察,偏輕、偏傳統的產業類型,與汕頭地理條件密切相關。
從地圖上看,潮汕地區(包括潮州、汕頭、揭陽)位于廣東東部,毗鄰福建,而汕頭被揭陽、潮州和南海包裹,西鄰揭陽,北接潮州,東南瀕臨南海。
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汕頭雖為東南沿海港口城市,但港口吞吐量較小,海岸線也不長,土地面積較小,交通布局相對較慢,距離省内的廣州、深圳等珠三角重點城市較遠," 這就導致很多企業來汕頭發展,要面臨交通成本、用地成本較高等問題 "。
不過從近年汕頭調整產業格局、發力科技創新、優化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系列舉措看,當地的經濟增速放緩背後,也藏着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潛力得到培育的另一面。
事實上,詳細翻閲汕頭市 2024 年經濟運行簡況,投資端的表現可謂亮眼。
具體來看:2024 年汕頭 " 三新兩特一大 " 產業投資增長 24.2%。工業投資、制造業投資均連續 18 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工業投資增長 19.0%,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 19.6%。數據背後,相關產業園區、科學城拔地而起,上下遊企業陸續入駐,推動當地主導產業進一步聚集,并通過產業集群發展孕育競争優勢。
陳鴻宇認為,從投資周期來看,汕頭在投資端的增長,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反應在工業產值上,從長遠來看,這些投資增長的數據也透露了汕頭未來的發展潛力。
2024 年汕頭還實現了三產比重首次超越二產,這既有二產下滑的因素存在,但也離不開當地三產自身的蓬勃發展——增速 5.5%,居廣東全省首位。
亮眼數據背後,汕頭近年發展強調工商并舉,重視城市貿易功能,在文旅業當選網紅旅遊城市,還在 2022 年衝進全國快遞量前十。
" 不同城市所處工業發展階段有所不同,城市功能也存在差異,所以評價一個地區的發展情況,不能只看短期經濟總量,還要看經濟增長速度、人均水平、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水平、未來發展潛力等重要指标。"
陳鴻宇指出,汕頭是粵東地區唯一的省網域副中心城市,也是粵東地區重要的經濟和交通樞紐,其經濟體量、科創力量、城鎮化水平、教育醫療水平等都居于粵東地區頭部,各方位發展比較協調,同時承擔帶動和輻射潮汕地區乃至粵東發展的定位和責任,長期來看還有較大發展潛力。
還有觀點指出,上世紀 90 年代,潮汕地區拆分為今天的汕頭、潮州、揭陽三市,使得區網域產業協同受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三地經濟增長。基于此,頂層規劃方面,于近年推動打造汕潮揭都市圈,為的就是打破三地產業協同發展的阻力,進一步激發潮汕地區經濟活力。
潛力可期,但改善空間猶存。
陳鴻宇認為,汕頭還存在對自身比較優勢認識不夠充分,以及在找對發展方向後邁的步子不夠大、統籌引領力度有待提高等問題。
比如汕頭有大量家庭小作坊、小工廠,而現在很多地方在追求大企業、追求規上工業增加值,就會忽略對小作坊、小工廠的正确看待、引導和幫助;又如近年發展旅遊業,不應該只停留在節假日期間火爆,可以通過更多宣傳和旅遊配套建設,拉長旅遊旺季,進一步挖掘旅遊消費。
春節期間,汕頭小公園景區人山人海 曾思怡 / 攝
發力人才競争,也是汕頭發展的關鍵一環。胡剛表示,同以深圳舉例,深圳有今天的發展,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包容性和開放性,大家抵達深圳的第一站,看到的就是 " 來了就是深圳人 ",這種包容性讓深圳匯聚各領網域的人才,而當前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發展,關鍵在科技創新,人才又是科創的關鍵," 所以汕頭要打造一個更能吸引人才的環境,包括科技人才、人文社科人才、管理人才、經商人才等等 "。
事實上," 網紅旅遊城市 "" 年味小城 " 打造的背後,除了帶動當期旅遊消費,陳鴻宇表示,更長遠的意義在于,以此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人和產業流入,推動整個地區的高質量發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讀城記工作室 ",作者:曾思怡,編輯:黎廣,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