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擋風玻璃擋信号,新能源車“偽創新”何時休?,歡迎閲讀。
" 整個汽車工業 140 年都沒有意識到的空白,被我們填補了。" 新品發布會上,某新勢力品牌 CEO 信誓旦旦地説道。
夏日天氣炎熱,汽車前擋風玻璃導熱率較高,容易導致車内燥熱。不少新能源汽車采用全玻璃天幕設計,沒有金屬車頂隔熱,夏天車内温度就更高了。為了給車内降温,這家新勢力想出了一個辦法——前擋風玻璃三層鍍銀,号稱可以隔絕 99.5% 的紫外線和 97.6% 的紅外線。鍍銀可以在保證透光率的前提下,降低玻璃導熱率,從而達到隔熱控温的效果。
然而近期 B 站卻有 UP 爆料稱,自己的汽車因前擋風玻璃鍍銀隔絕信号,出現了 GPS 無法使用的問題。在他的多次投訴之下,目前車企給了他兩個解決方案,要麼更換前擋風玻璃,總計需要 4359 元,費用由車企承擔,要麼在 ETC 的位置增加一個信号放大器。
這位 UP 還表示,車企正在為其他車主提供前擋風玻璃更換服務。但也有媒體向車企官方客服求證,客服則聲稱沒有聽説過換玻璃的事情。
此事一出瞬間引發網友讨論,并且還有粉絲上百萬的大 V 轉發。到底是不是產品缺陷,三層鍍銀對于信号有沒有影響,目前雙方支持者仍各執一詞。除了想要搞清楚事情的原委外,也有網友開始關注新能源車上的一些所謂 " 創新 ":到最後這些創新是不是真的有利于消費者?新能源車上,到底還有哪些類似的 " 創新 "?
關于三層鍍銀玻璃可能妨礙信号的問題,該車型發布會一個月不到,另一家新勢力品牌就在 4 月 23 日的新品發布會上提到了,兩家車企由此開啓了一輪嘴炮。
4 月 24 日,該車企表示已對三大運營商、15 款手機進行測試,所有手機的導航、通信、流媒體等信号全部正常。6 月 1 日,深圳大灣區第二屆未來汽車先行者大會上,兩家車企高管再次相遇,這家車企 CEO 保證,三層鍍銀不會影響手機信号。
對此,這位 UP 主則表示,車企很雞賊説不會影響手機信号,卻沒有提及汽車本身的 GPS 信号。7 月 2 日,UP 主發文稱,自己已經收到了來自車企的稿件投訴,但這畢竟是該 up 主的一面之詞,視頻所言是否全部屬實,只能交由讀者自行判斷。
理論上來説,金屬對于電磁場會有影響,汽車車身就是金屬材質,若玻璃也鍍銀,很容易形成法拉第籠,隔絕電磁信号。
可能有些小夥伴還記得,在過去金屬機身流行時,iPhone 6s 為避免無信号,機身背面會留有一條塑料填充帶。這條白色帶子的背後就是手機天線,以規避金屬機身對于信号的影響。手感好、耐用性高的金屬機身,就因為對信号的影響,已被廣大廠商抛棄。
汽車方面,渝北交巡警公眾号曾公布案例,陳先生因天氣熱為愛車貼了一款高級膜,結果卻發現自從貼膜後車載 GPS 導航儀就無法收到衞星信号了。對此,渝北交巡警給出的回答是膜中含有金屬層,會影響 GPS 信号,解決方案則是更換防曬膜或調整 GPS 天線位置。
至于為何車企官方測試中,手機信号沒有受到影響,則與位置有關。前擋風玻璃鍍銀後,信号需要從側面車窗進入,手機能夠收到信号。從用户手冊來看,該車 GNSS(全球衞星導航系統)天線恰好位于前擋風玻璃下方,而該區網域沒有進行除銀,信号被嚴重遮擋。
有趣的是,該車用于安裝 ETC 的區網域,卻進行了除銀處理。怪不得車企給 UP 的解決方案中,有一條是在 ETC 位置安裝信号放大器。
其實早在今年 4 月初,該產品交付後不久,網上就曝出了一些 GPS 停擺的問題,只是當時未能引起廣泛關注。直到 4 月下旬,友商高管直言三層鍍銀會影響信号,該問題才被重視起來。
智能汽車時代信号幾乎算得上產品的命門,尤其是在高階智駕逐漸普及的今天,導航功能失效就意味着智駕無法正常使用,甚至可能造成安全隐患。
但整體來説,該問題終究只是出現在小範圍的車主群體中,很難就此判定是否是產品設計缺陷,還是個别存在的質量問題。按照過往汽車行業的做法,如果是車輛本身的設計問題那麼很可能需要進行大規模召回再做整改,顯然目前事态發展仍未到這一步。
在等待官方做正式聲明的這段時間裏,更多的網友讨論起了新能源時代、新勢力車企所做的一系列 " 創新 "。不可否認其中的大多數的确改變了我們過往的用車習慣,但也有一些能夠看出是 " 為了創新而創新 ",且存在想當然的成分。
這次的信号風波可能只是一個導火索,而類似的設計問題,在其他品牌、其他車型中并不少見。
進入新能源時代後,造車新勢力飛速發展,并且推出了許多新功能。有些輿論偏激地認為,這些新功能是論述 " 燃油車落後 " 的最好論據,而且這些新功能都能帶來明顯的體驗提升,更顯得傳統燃油車是 " 落後時代的產物 "。
然而,當我們重新審視新能源車上的一系列功能,會發現其實并不想車企描繪得那麼好。手勢控制就是典型的 " 反面教材 ",讓用户通過手勢控制汽車的導航、娛樂等功能,先不説操作效率,安全性就值得深思。
我們判斷操作是否奏效,主要依靠反饋感,機械按鈕反饋感強烈,簡單适應後就可以盲操。觸控按鈕和中控屏操作,由于反饋較弱,我們可能難以盲操,而到了手勢操作,一點反饋都沒了,不看螢幕我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做的手勢對不對、攝像頭有沒有感應到。
尤其是對于正在駕駛汽車的司機來説,使用手勢操作需要分心,可能出現安全隐患。
另外,還有一家車企為某款產品配備了可升降和 360 ° 旋轉的車頂攝像頭,分辨率為 1080P,可以在速度不超過 80km/h 時開啓。官方表示,該攝像頭可以用于拍攝風景,照片可以通過 App 傳輸到手機上。
問題在于,這顆攝像頭的素質并不強,壓根比不了手機。手機不但想拍哪裏就拍哪裏,而且還能随意調整角度和構圖。如今部分汽車配備了伴飛無人機,倒是不錯的選擇,車内乘客可以用其進行俯拍、跟拍等多角度拍攝。
還有車企出于安全考慮,開發出了 " 透明 A 柱 " 設計,即左右 A 柱區網域分别安裝一塊螢幕,将攝像頭拍攝到的外界畫面傳輸到螢幕中,以實現觀察 A 柱盲點的效果。
不過透明 A 柱螢幕顯示的畫面與真實畫面大小有差異,容易讓用户產生錯誤的距離判斷,而且畫面可能存在畸變、燈光反射刺眼、眩暈等情況。還有網友擔心,一旦發生碰撞,A 柱的螢幕會不會對車内乘客造成二次傷害。
上述許多功能和配置并非造車新勢力首創,例如透明 A 柱設計,沃爾沃和豐田等車企早有專利曝光,只是出于各種因素考慮,并未選擇投產。
過去的一百多年中,盡管智能化配置發展速度相對而言沒有近十幾年迅猛,但汽車的整體設計,傳統車企已進行過無數次探索。新勢力研發新功能值得肯定,只是許多血淋淋的事故告訴我們,盲目為汽車添加功能的做法未必理智。
國内不少造車新勢力成立已有十年左右,積累了豐富的造車經驗和技術底藴,但與海外傳統車企相比,仍顯得過于稚嫩。要知道,豐田汽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奔馳汽車已有上百年歷史,縱然電動化轉型可能不夠激進,導致新能源技術略有落後,但在汽車設計、硬體調校等方面,全面否定他們的能力我認為并不理智。
比如説,手勢操控、透明 A 柱等功能都不是新勢力甚至自主品牌首創,只是出于成本、安全性等因素考慮,傳統車企沒有大力宣傳或量產上車。就連三層玻璃鍍銀,也并非上文提到的新勢力車企首創,2023 款智己 LS7 就搭載了三層鍍銀天幕穹頂和前擋風玻璃。
反過來看,為什麼智己 LS7 上沒有出現類似問題?個人推測,上汽悠久的造車經驗起到了一定作用,他們在設計該功能之時就充分考慮到了信号屏蔽的問題,進而做了針對性優化。
總的來説,這一次因為 " 創新點 " 引起争議的确比較特殊,它所折射出的是一種 " 輕視 " 的心态。新勢力們總認為自己找到了傳統汽車品牌所不了解的 " 盲點 ",不可否認的确存在這樣的盲點,但也總有一些傳統汽車品牌沒有做的事情不是盲點,而是 " 禁區 "。
除了輕視,車企急于創新也有銷量方面的壓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狀态雖好,整個市場卻競争極為激烈,任何產品上市時都要拿出一些用于宣傳的名詞,甚至創造一些令人費解的詞匯,以凸顯車企的技術實力。
車企不斷推出創新功能的出發點是為了給用户驚喜感、提升用户體驗,但功能生產并非做到量產就夠了,還要經過多輪測試,最好找到用户實測驗證,以确保功能能夠得到消費者的認可且不存在安全問題。
研發出一些無用,甚至被消費者吐槽的功能,是中國新勢力品牌發展的必經之路。新能源、智能化、智駕真正踏入高速發展階段時間并不長,車企仍在探索各類設計和功能的發展方向。而且燃油車時代國内車企還能摸着石頭過河,如今中國成為新能源汽車行業領導者,前方的水有多深,只能自己試探。
產品出現問題不可怕,關鍵在于車企能否拿出令消費者信服和願意接受的解決方案,以及後續產品能否改進存在的缺陷。盡管近幾年造車新勢力曝出了許多功能和設計方面的問題,但這種勇于探索的精神令小通相信,中國汽車品牌一定能夠走出自己的道路,颠覆傳統汽車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