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系統生态工程”,學者建言中國式學校危機預防體系,歡迎閲讀。
多知網 5 月 31 日消息,近日,在 " 第二屆青少年心理成長與心理健康教育論壇 " 上,中南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專家、教授唐海波,電子科技大學心理學教授李媛,北京市海澱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大儒心理創始人徐凱文,朗心心理 CEO 兼聯合創始人王剛,共同就學校心理危機預防的復雜性、多樣性和共發性以及西方和中國的高校為了預防學校危機事件所做的努力和未來發展的方向展開了探讨。本次論壇系 2023 中關村 " 教育 + 科技 " 創新周系列活動之一。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專項行動計劃 ( 2023 — 2025 年 ) 》,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
那麼當前,大學生和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究竟如何 ?
唐海波提到,疫情三年給社會帶來巨大影響,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率也越來越高,心理危機越來越多。更需要認識到的一個事實是,由于精神障礙的患病率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中小學青少年心理危機的患病率始終存在,會呈逐年增長的趨勢。" 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幹預、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校面臨的最緊迫的任務之一。學校心理危機幹預工作,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任重道遠。"
徐凱文更是談及調研中注意到的一個現象:" 心理幹預做得好的地區,并不意味着當地孩子心理危機的發生率就低,也并不代表當地就能有效遏制孩子出現心理問題。"
面對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目前中國式學校心理危機預防體系是如何做的 ?
在高等教育方面,據李媛介紹,高校的心理預警幹預體系包括心理普查、心理健康課程、輔導員人工篩查等部分。以電子科技大學為例,每個學期會進行三次人工的心理普查。
在基礎教育方面,王瑞談到," 心理健康教育是體系化、協同化和前置性的工作 ",具體包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展課程、活動,全面預防 ; 二是針對亞健康的群體,進一步訪談、一生一冊、一生一案專項的輔導計劃 ; 三是發揮班級、年級、學校整體的網絡,對學生進行觀察,甚至醫教協同。整體性、綜合性地促進孩子能夠正常地回歸校園,降低高危率。
對于目前的學校心理危機預防體系,上述學者也給出了相應建議。
唐海波認為,在建強心理人才隊伍方面,各學校近期推出引進人才的舉措,希望将更多的專業的心理人員納入高校的心理隊伍,提高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危機幹預隊伍的專業性,從而應對日益嚴重的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此外,由于存在地區差異、高校差異,心理咨詢的需求服務必須以滿足學生的需求作為基本的條件。
" 我們現在做危機幹預的高校隊伍太單一,就只有心理咨詢師,而在國外是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并肩作戰。遇到嚴重問題的群體,精神科醫生馬上診斷藥物治療,不需要藥物治療的心理咨詢師則馬上跟上。因為心理危機往往就是精神障礙的早期。現在我們國家心理咨詢中心危機幹預隊伍的專業性是亟待提高的,需要将高校的心理咨詢師和精神科醫生兩支隊伍共同培養起來。"
具體舉措上,他建議各高校發揮所在地的精神衞生中心、精神病醫院退休醫生的力量,高校返聘退休的精神科醫生坐診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與精神科醫生聯合,能更好做到及時識别、及時幹預學生的心理危機。
李媛強調,十七部門發文提出五育并舉促進心理健康,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健心,心理教育有其科學性,是一個系統生态工程。
王瑞提到:" 目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具有隐蔽性強、多變性、共發性等特點,有時候不是一個簡單的一個心理問題,而往往伴随着手機成瘾或者人際交往等幾個問題交織。這也給我們工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對此,她認為,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五育并舉尤為必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重視孩子理想信念價值觀的培養,當一個孩子有目标有奮鬥方向的時候,自身的抗壓能力會有所提升。
此外,老師和家長群體的科普培訓,也不容忽視。通過培訓,讓老師了解到如何識别孩子的一些需求、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溝通。由于很多青少年心理問題跟家長息息相關,因此開設家長課程進行科普是有必要的。
徐凱文表示,孩子是承載社會焦慮、壓力的薄弱環節。當前的心理工作要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科學研究,例如不斷完善學生心理測評體系,發展新的理論與方法,這關乎學生的生命安全和未來發展。
王剛表示,當前對非智力素質的忽視也壓抑了孩子們的心理素質和創新能力。對此,他建議,學校一方面要繼續做好危機幹預防控、守護生命,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全方面的心理素養教育,治未病,更期待普教的教育生态能更健康,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