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核污水排放後,日本水產還能吃嗎?,歡迎閲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陳根
北京時間中午 12 點,日本開始将福島核污染水排入海洋。
要知道,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已有 12 年——自 2011 年 3 月東日本大地震與海嘯破壞福島第一核電站以來,廠房内已積累 134 萬噸廢水,足以裝滿 500 座奧林匹克标準遊泳池,而整個排放過程更是将持續 30 年。
事實上,從日本透露将核污水排放入海到現在,差不多快有三年的時間了。這段時間裏,各國民眾抗議的聲音時不時就會爆發一波,也有熱心群眾給日本搞出了一些核污水排海替代方案。盡管人們早有心理預期,但真到了這一天,還是讓全球都為之震驚。
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開始後數小時,互聯網上就陸續出現官方媒體的批評言論,人民網指責日本當局 " 自導自演‘權威認證’ ";中央電視台稱有關福島核廢水随洋流擴散的推算 " 觸目驚心 ";一些太平洋島國也表達憂慮。 一個科學與政治争議交集的漩渦已然形成。
那麼,造成核污水的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核污水對我們的生活有何影響?未來,日本水產還能吃嗎?
當年發生了什麼?
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發生在 2011 年 3 月,是繼 1986 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之後,全球史上最嚴重的一起核事故。
2011 年 3 月,日本東海岸發生有史以來最強烈的地震,而福島第一核電站位于福島縣大隈鎮,正位于日本東海岸,距離首都東京東北約 220 公裏。這場 9 級的地震震感強烈,地震引發的海嘯席卷日本本州主島,造成 18000 多人死亡。
核電站的系統檢測到地震并自動關閉核反應堆。緊急柴油發電機開啓,以保持冷卻劑在堆芯周圍的泵送,即使反應堆停止工作後,堆芯仍熱得驚人。不久後,一個 14 米左右(46 英尺)高的海浪襲擊福島。水流淹沒防御性海堤後淹沒核電站并衝毀應急發電機。
盡管工人們趕緊恢復電力,但在随後幾天,三個反應堆中的核燃料過熱導致部分堆芯融化。這就是所謂的核泄漏,為了冷卻熔融的核燃料,大量灌入海水,也因此每天產生約 100 噸污染水。而如何處理核廢水就成了一大難題,引發亞太地區的廣泛關注。
目前,日本東京電力公司 ( TEPCO ) 在福島當地建造了 1000 多個大型水箱,可容納 132 萬噸污水,相當于 500 多個奧運泳池。盡管如此,可使用的污水儲存空間正在迅速減少,東京電力預計儲存罐将在 2023 年裝滿。該公司表示,建造更多儲存水箱并不是一種可行的選擇。因為當地已經計劃騰出空間,使核工廠安全退役——這一過程涉及淨化設施、拆除結構和完全關閉工廠。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日本政府也曾嘗試過幾種替代方案,包括将核污染水蒸發到大氣中,注入到地下蓄水池等,但最後都因不可行而放棄。
2021 年 4 月 13 日,日本政府在内閣會議上正式決定将福島第一核電站污水排入海洋。計劃宣布後,輿論譁然,尤其是中國、韓國、一眾太平洋島國,以及日本國内的漁業從業者們,對計劃的批評聲不絕于耳。
東京電力聲稱,用于核燃料的冷卻水含有多種放射性物質,但經過專用設備淨化處理後,能夠去除大部分物質,但像氚等物質仍會殘留。
日本方面在廠區建設了一個預處理裝置,包含總容量 1 萬噸的 10 個儲罐,廢水在其中被循環、攪拌和檢測,經過六天的時間,确認除了氚以外的放射性物質未超标,然後注入一個比遊泳池略小的水槽中,用海水稀釋 100 倍後,通過管道排到距離福島海岸 1 公裏的海裏。這一過程據稱将持續 30 年。
日本堅稱這個計劃非常安全,主要基于三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是處理過的水足夠安全。最終排入大海的處理水中氚濃度将被稀釋到每升 1500 貝克勒爾以下,排放标準為日本安全限制的 1/40,是世界衞生組織飲用水标準的七分之一。這樣一來,與海洋生物接觸到時,已是稀釋至安全水平的排放水。
第二個理由是排放總量小于很多核電站。預計該計劃每年向海洋釋放的氚總量(22 兆貝克勒爾)遠低于很多正在運行的核電站,比如美國的魔鬼谷 1、2 号核電站(40 兆貝克勒爾)、加拿大的布魯斯核電站 A、B(1190 兆貝克勒爾)、以及中國的紅沿河核電站(90 兆貝克勒爾)。
第三個理由是嚴密的監督。日本表示,計劃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參與下進行,排放前、排放中以及排放後都設定了監測環節,如果超過安全水平,會緊急中止運作。而且檢測數據也在法國、韓國、瑞士和美國的獨立實驗室中處理。
辯護與争議
盡管人們對日本向太平洋排放福島核污染水早有心理預期,但真到了這一天,全球仍不免為之震驚。一時間,争議四起。
國際原子能機構 ( IEAE ) 在過去兩年間對日本的排海計劃進行了審查,發現其符合國際安全标準。該機構的結論是,逐步排放經過處理的水(預計需要幾十年才能完成)" 對人類和環境的輻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 "。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 ( Rafael Grossi ) 在東京的新聞發布會上説:" 經過與其他方案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确定這是現存有可靠記錄的方案。" 他指出,世界各地運營中的核電站都在使用這種方法,包括中國和韓國的核電站。
從科學的角度看,日本核污水排放是否可行的關鍵在于明确氚元素将帶來的後續影響。盡管日本政府宣稱核污水已經使用精密的過濾系統處理過,去除了大部分放射性核素,但也坦白污水中的氚元素無法過濾,只能通過稀釋來降低其在污水中的含量。
氚,也稱為超重氫,是氫的同位素之一,其半衰期為 12.43 年。由于氚的 β 衰變只會放出高速移動的電子,不會穿透人體,因此普遍認為氚對人造成致命傷害的可能性不大,只有大量吸入氚才會對人體有害。
雖然氚并非高能量放射性物質,但其大量排放進入海洋後仍然會随着洋流流動而充分擴散。
與此同時,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份研究顯示:科學家跟蹤了太平洋藍鳍金槍魚,魚群将福島放射性核素從日本運輸到加利福尼亞。因此,從空間來看,廢水排放可能不僅僅影響到亞太地區,還将随洋流和生物遷移對更廣闊的海網域造成影響。
此外,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報道,核廢水排放也會對海洋生物造成影響。類似氚這樣的污染物會被海洋中的浮遊生物長期攜帶,貫穿于食物鏈的各個層面——包括植物、動物和細菌,在海洋生态系統中進行 " 生物積累 "。久而久之,對海產品的食用安全也會產生影響。
盡管面對以上的質疑聲音,日本當局表示,排放入海的污水不會對人類健康構成風險,而且世界各地在運營中的核電站每天都會排放類似的廢水。但特别要指出的是,日本核泄漏帶來的核污水是接觸到堆芯反應物知道的核污水,而不僅僅是核反應堆冷卻水。
要知道,核反應堆冷卻水的核廢水和接觸到堆芯反應物知道的核污水的放射性,完全不在一個量級。除了氚之外,日本這次排放的核污水中,還存在 64 種放射性元素,其中碳 14 、碘 129 和锶 90 對人體危害最大。
以锶 90 來説,直接接觸就會導致 DNA 斷裂,并且它的半衰期也長達 29 年,能夠長期在環境中存在,潛移默化進入到我們的食物鏈,進而危害人體健康。而碳 14 的半衰期更是長達 5730 年,它能融入到蛋白質、核酸等細胞組成當中,造成的核酸損傷或能導致細胞死亡或潛在的遺傳突變。
中國的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對福島核廢水擴散過程進行了模拟,分析主要放射性物質氚的擴散過程。研究團隊将放射性物質在海洋中的擴散拆解成了 3 個近似獨立的子過程:遷移過程、分散過程和衰減過程。結論是,放射性物質将在排放後第 240 天出現在台灣東側海網域,之後迅速覆蓋中國東南沿岸海網域,并向東海和渤海擴散,1200 天後覆蓋北太平洋。
随後污染物會兵分兩路,一路朝着美洲海岸向南太平洋快速擴散,另一路通過澳大利亞北部海網域向印度洋轉移。并且,在第 2400 天時,中國東南沿岸海網域的污染濃度是相對來説較低的粉色,而北美西側海網域的濃度已經到了較高的紅色。最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核污水幾乎會遍布全球海網域。
日本水產還能吃嗎?
日本排放福島核廢水的開始,引發了巨大的争議,其中,人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日本的水產。
中國海關總署 24 日宣布即時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此前,中國只宣布禁止輸入包括福島與東京在内的日本 10 都縣的水產。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自 24 日凌晨起,禁止相同範圍的所有水產品,包括活生、冷凍與幹燥制品進口;中國澳門特區政府跟随。
《新京報》發起民意調查,詢問 " 你還會去吃日料嗎 ",在9.2 萬參與網民的投票中,8.1 萬選答 " 不會吃了,很擔心安全 "。那麼,日本的水產還能吃嗎?
盡管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報告中指出:" 環境與海產中預計将不會檢測出這些放射性同位素,但它們被包含在綜合輻射監測計劃内。必須強調,每年由攝入量引起的待積有效劑量對于所有年齡群組而言依然非常低,少于每年 0.04 微希。" 報告以圖表解釋推算:人體估計從動植物吸入來自排海福島核廢水的輻射劑量,成人為每年 0.03 微希;兒童 0.04 微希;嬰幼兒 0.03 微希。若人體吸收來自人為活動的輻射劑量限值為每年 1 毫希,則劑量相當輕微。
但是,IAEA 公正性廣受質疑。目前幾乎所有的數據,都來自日本自己和 IAEA ,但日本排放核污水影響的是全球各國民眾。
正如外交部回應的那樣:IAEA 沒有審查日方排海方案的正當性和合法性,沒有評估日方淨化裝置的長期有效性,沒有确證日方核污染水數據的真實準确性,相關結論存在較大局限性和片面性。
畢竟在此之前,日本在核電站這塊搞的小動作實在是太多了。早在 1978 年,福島第一核電站就發生過臨界事故,結果到 2007 年才公之于眾。2005 年,福島兩座核電站儲存的廢水外泄;2006 年,福島第一核電站 6 号機發生放射性物質泄漏事故;2007 年,東京電力公司承篡改了對核電站的定期檢查數據,隐瞞安全隐患;2008 年,福島核電站少量放射性冷卻水泄漏;2013 年,東京電力公司表示,核污水泄漏進太平洋。
人們自然恐懼日本核污水排放造成的未知傷害,但更糟糕的是,這種不信任正變得難以擺脱。根據 BBC 的報道,日本漁民表示,排放經處理的水會令他們捕撈的產品聲譽受損,令價格下跌,導致已經處境艱難的行業雪上加霜。他們表示,自災難以來,這裏的漁業從未完全恢復,仍然依賴着政府的補貼。
在核電站内,東京電力公司官員山中和夫指着兩個魚缸——一個是在普通海水中的比目魚,另一個則是與即将排入海洋廢水輻射水平相當的水。山中和夫表示,這些魚受到密切監測——雖然一開始它們體内的氚濃度會上升,但随後趨于穩定;然後等魚回到标準的海水中時,就會将其排出體外。
當被問到充分的科學論證是否足以克服這種擔憂時,山中先生承認 " 無論我們如何包裝,都無法控制聲譽 "。
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也強調,核廢水如何處理将對人類和地球產生持續幾代人的深遠影響,也關乎日本當地漁民的生計,以及其他國家民眾的人權。其位于日本的活動人士鈴木一枝 ( Kazue Suzuki ) 説:" 政府做出了一個完全不合理的決定,有意用放射性廢水污染太平洋。"
無論如何,今天,日本都已經失去人們的信任。在反對意見中,抨擊日本沒有承擔國際責任、損害他國利益、侵犯人權的聲音占據了絕大多數。而日本的核污水排放問題也正在從一個科學領網域的議題演變為新的國際政治問題。